为学长写序,诚惶诚恐。
初识天星,他是一位而立之年的博士,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领军人物,才华横溢,风华正茂。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两鬓霜华,雍容大度,俨然大将之风。虽然其岗位已不在学界,但本色不改,因此仍被学者视为同人,引为知己。
本书所收录的,就是天星治学从政近30年来的部分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最早发表的论文是1986年《中国农史》刊发的《乾隆时期湖南关于推广双季稻的一场大论战》,那是他在硕士研究生时期钻研经济史的成果。他博士生时期师从北大许大龄教授专攻政治史,其学位论文《明代内阁政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面世,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书是极不容易的。毕业后转向华侨史,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一学术路径,施坚雅、王赓武等前辈曾筚路蓝缕,获得了杰出成就。王赓武教授治唐史起家,曾与费正清等合作中国历史研究,后来主要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耕耘,曾任香港大学校长,被视为泰斗。施坚雅新中国成立前在四川从事农村市场的人类学考察,随后转到泰国作华人社会的田野调查,其成果分别形成传世之作。中国传统经济社会以其自身的模式延绵数千年,在世界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然而20世纪的不断革命打碎了传统经济与文化,既有的运行轨道在近代断裂了。所幸的是,在唐人街与海外华人社会,能够发现中华传统的连绵赓续,找到活生生的历史,或者说海外版的中华文化。古今相通,中外相融,学术激情油然而生,而且引发了不一样的视角与思考,这应该是他们成果丰硕的动因之一吧。我的研究领域与思路也和他们颇为类似,因此深有同感。而天星是少年大学生,在学界出道也早,我们以他为学长。
天星颇低调,对过去的论文进行整理出版有些顾虑。但学界与侨界的朋友认为,将他近30年的论文汇编成册,仍独具价值。首先,不少论文虽然发表已有年头,但因为相当部分是史学类或理论性论文,考证严密,论述精当,其学术价值不减,甚至历久弥珍。实际上,不少论文至今仍被引用和参考。譬如,其专著《崇祯皇帝大传》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之后,2008年改编为《孤独的崇祯》,收入“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继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以《帝国中兴的悲歌: 崇祯皇帝七讲》出版,再飨读者。其次,新近的论文现实感很强,而且具有原创性,给文集带来鲜活的气息。最后,细心的读者,还可从文集中去感受一个学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历史的思考序“学而优则仕”,天星也走上了这一条传统文人的成功之路。当然这让学界颇觉遗憾。侨史界前辈肖岗先生,不止一次地为天星离开中国华侨历史研究所而扼腕痛惜。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南京先生,多次当面“痛批”天星离开学术界,认为这是侨学界的一大损失。爱之深,责之切,此之谓也。事实上,天星虽然转入政界,但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虽然写的论文不像其高峰期那样多,可能“文胆”也小了些,批判精神收敛了些,但在使领馆和侨界的领导工作,使之将另一种视野和高度融入其思考之中,形之于笔端。
尤为可贵的是,身居庙堂之高,仍关注学术之野,并试图将学术力量引入政府思维,将政府视角导入学术探索之中。整合学界与政界力量,恰合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在欧美,出将入相,在学界与政界之间游弋,司空见惯。天星仍然与侨界和学界有所交往,并以其思考继续发挥影响和引领作用。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就是其倡导和推动下的产物。我个人也从中受益良多。本书又给我带来教益,略举二三如下。
其一,言由心生,文如其人。天星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家乡历史上经济现象的追根溯源,此乃发乎内心的兴趣与爱好。由本土而海外,天星从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出发,贯通古今,考察从华侨文化到华人文化的变异与继承,到当今华人社会的形态与特征,形成一系列的论文,如本书第一部分所示。在驻美使馆期间,及后来的出国考察与国内接待海外侨胞的工作中,天星以诚相待,以心交往,倾注其爱心。不少侨领事隔十余年后,仍对那次交谈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对研究对象的情感,对研究领域的志趣,既是其成果丰硕的原动力,也是其成果高水平的源泉,情感流于笔端。学术研究需要坐冷板凳,没有强烈的兴趣推动,没有学术激情与冲动,很难想象能获得高水平的成果。
其二,历史脉络的梳理,古今贯通。譬如,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当今国家领导人的侨务思想,一支笔前后20年论述,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不是应景之作,而是脉络梳理之下水到渠成的认识与成果,这几篇论文汇集于本书第二部分。又如,关于中国移民的历史,从古代移民的考证,到近现代移民的阐发,再到当代移民的考察,包括少数民族的境外迁移,每一项研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作者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形成了难能可贵的系列成果,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同时,这种历史感又融入其相关研究与工作中,从而具有历史的深邃与高度。
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得益彰。论从史出,贯通古今的侨史研究,形成系统性与理论思维。与此类似,来自实践的认识也经提炼和整理升华为理论,或为理论提供基础。侨务理论与战略在本书占有相当分量,集中于第三部分,显示了本书的高度。而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侨务工作,以其系统思维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不被具体琐事迷乱了方向,遇到问题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本书中的侨商工作、地域侨务工作、民族问题等具体事务上,都体现出理论思维所带来的前瞻性与大局观。
其四,“学术评论及其他”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情趣。对研究动态的把握,需要阅读大量的论著,没有兴趣驱动是做不好的。对学界前辈的访谈,则体现了学术传承的担当与使命。在本书中读者还可以发现,一次旅行、一场会议,引发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继而形成反思性或启发性的文字。这种有心人不多见,而研究能力与认识水平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的,正如本书中的一个标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理论来自实践,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对此我作为国侨办的专家咨询委员感受至深。天星与国侨办的同仁,几乎随时都与侨界同胞在进行访谈,广泛征求意见,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建言献策,这些都变成了日常工作,如同家常便饭。而中国侨资企业的普查,海外侨情的全球性调查,这些高门槛的艰巨工程最终都得以完成,非得有坚定的信念来支撑。在调研基础上进行资料甄别与整理,并力求数据化,定量分析,科学论证。凡此大量的工作当然都在本书之外,但为本书的相关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登高
201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