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忏悔”一词,来源于佛教。梵文 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慢慢地演变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新华词典》里对忏悔的解释是: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决心改正。

不知何时,贪官的忏悔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对贪官的忏悔各说不一,但细一研究,发现贪官的忏悔还算得上有历史的传承。

宋钦宗时,大贪官蔡京被流放儋州(今属海南),走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写了一首《西江月》: 

八十一年往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发。

清朝时,大贪官和珅被嘉庆皇帝打倒,他在狱中写了一首诗《狱中对月》: 

夜色明如许,嗟予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馀生料无几,空负九重尘。

和珅自缢后,人们发现其衣袋里有一首七绝诗: 

五十年前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

记取香烟是后身。

看看两人的忏悔,悔过的意思不是那么清晰。解放初期,刘青山、张子善因贪腐被判死刑。据史料记载,刘青山对自己的罪行确实是有了深深的忏悔,觉得对不起党和国家,被枪毙是罪有应得,最后收拾一下办公室里的东西,自己的带给家人,公家的让人交公,“坦然赴刑”。

如今,贪官的忏悔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忏悔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动辄万言悔过,也有贪官继承了历史的衣钵,也学和珅作诗忏悔。因为有太多的贪官忏悔,读过几篇的读者就有了“贪官都是相似的”感慨。

其实,忏悔的贪官只占到被查处贪官中太少的一部分,忏悔书被曝光的贪官更是少之又少。贪官的忏悔绝大多数也非主动,而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忏悔书中太多的官话、套话,甚至是抄袭。对于贪官的忏悔,无论是曝光者、忏悔者,还是读者,也是心思各异。曝光者想通过贪官的现身说法,警醒为官者廉洁自律。忏悔者通过自身忏悔推脱罪行,减轻处罚。读者如同看一场贪官的“场秀”,或好笑,或沉重,或启迪。考虑到行文流畅及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中涉及已被查处的官员职务均为接受党内及司法机关处理之前的职务,因此不一一在相关职务前加“原”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在官场中,有八慎之说: 慎独、慎微、慎欲、慎权、慎友、慎好、慎言行、慎始终。《尚书·立政》有“九德官人”之说: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即选拔任用官员要具备以上九种品德。《周礼·天官》也有“六廉”之说: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更讲究“治未病”,君子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而不习惯犯大错后的忏悔,尽管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肯定,但潜在的含义,还是保持清白之身最好,“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尽千江水,怎似当初不污时”。

古代有一则笔记故事: 一群饿鬼得到一个书生赐予他们的一点酒食,十分感激。当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忏悔以求轮回时,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回答说: “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着力处矣。”

贪官的忏悔,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有理由怀疑贪官们忏悔的诚意,而大多数贪官认定自己已经“亏了大德”,再做忏悔,已“无着力处”,便有了为减轻处罚“讨价还价”的心思。

所以,对于贪官的忏悔,我们还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现身说法,比空洞的廉政说教更具有警示效果。贪官们对于人生观、理想、信念的反思,对于“第一次”的幡然悔悟,对于“心理失衡”再度判断,对于贪腐危害的巨大痛苦等,深刻地反映出贪官的心灵堕落过程,以及自身的“腐败记录”,身边人、身边事,感同身受,启迪、教育为官者廉洁从政。警醒为官者,不要只看到身边人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还要看到贪腐后的巨大危害。警醒为官者,玩火者必自焚,贪官的潜伏期平均8年,贪官100%都具有侥幸心理,被查处的贪官100%都后悔。警醒为官者,反腐败不是运动式反腐,也不是选择式反腐,更不是暴露式反腐,反腐败不是墙外扔砖头,砸着谁算谁。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贪官东窗事发后的忏悔表示怀疑。套路化、模式化的忏悔,主动或是被动,都有通过“忏悔”推脱责任和罪恶的嫌疑。贪官说惯了官话、套话,看惯了官样文章,所以,写忏悔书时,也透露着官场的官话: “我对不起党和国家,对不起人民”、“我要努力改造思想,报答人民”、“我是一个罪人,但我依然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坚信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这里,不否认贪官有真心悔过的诚意,只是在官场浸淫多年,官话套话说得太多,已经丧失了正常的表达能力。所以,写出来的忏悔反倒成了笑柄。但我们更多的是怀疑贪官悔过的动机: 打动上级领导和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以求得宽大处理。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也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贪官忏悔的“真心实意”。一是虽然忏悔已晚,但总比死不认账、死不悔改要好,站出来充当反面教材,起码还有一点良知。二是只要是“人”就都具有人性的一面,痛定思痛后的觉悟或多或少在忏悔中有所显现。即便是贪官站出来忏悔是为了减轻罪责,求得宽大处理,我们也应理解。古人讲: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待贪官的忏悔。三是大多数贪官在反思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缘由时,往往避重就轻,主观思想反思得少,轻描淡写。客观因素反思得多,较为客观与深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贪官真真假假类的忏悔占了绝大多数。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是想提醒我们深刻认识反腐败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贪官忏悔书的雷同,反映出贪官所谓的忏悔,不关乎心灵,只关乎“减轻”。 呼天抢地、涕泪横流,刻意做出的“良好认罪表现”,不仅仅为了他的罪行,还为了丢失的乌纱和即将面临的牢狱之灾。广东高等法院原院长麦崇楷在被调查初期,写了十多份悔过书,最为典型的是长达13页的《我的反省》。在检察机关开始讯问后,麦崇楷却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试图翻案。贪官在官场上长期做“两面人”,早已泯灭了人性,丧失了官德,学会了伪装。对贪官的忏悔进行理性分类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贪官的虚伪与奸诈,从而认识到反腐败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反腐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是为了警醒更多的为官者,加强自身修为,增强免疫力。体制或是机制、制度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个人无法左右,但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却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为,增强免疫力来预防。位高权重的忏悔者在被查处前,哪个不清楚党纪国法,哪个没接受过反腐倡廉教育,哪个没有对大量的被绳之以法高官贪腐案例耳熟能详?可为什么还会走上犯罪道路?贪官对自身腐化堕落的原因最清楚,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查找得最准。这些贪官的忏悔,能够警醒更多的为官者,引以为戒,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修为,防微杜渐。

辩证地看待贪官的忏悔,有助于我们反思反腐倡廉的各项举措,提醒我们如何更好地强化思想教育。无论是贪腐,还是对贪腐的惩罚,都是国家巨大的损失。在解析贪官的忏悔时,往往夸大信念成为贪腐的决定性因素,而忽略忏悔书中暴露出的廉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贪官悔过书可谓是贪官追悔莫及的痛悔,也是对为官者的劝诫,但是如果把贪官悔过书作为反腐的一剂良药,起到立竿见影的反腐功效,恐怕是言过其实。在膨胀的欲望面前,在贪欲的滔天巨浪中,人的自律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历朝历代都有清正廉洁的典范。但在强调自律的同时,还需要他律,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用监督制度来制约。

如果说世上有反腐良药的话,那一定不是贪官悔过书,而是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那就是将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与腐败作斗争,也要与产生腐败的原因作斗争。马克思说过: 当利润达到百分之十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反腐是一场长期而严峻的斗争,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和廉政文化建设,教育为官者强化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以贪官为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省自律,修养品德,远离贪腐。

贪官忏悔再次告诫我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守法与犯罪只是一念之差,“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在扎紧关住权力笼子的同时,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处处腐败处处反,人人自清人人清”,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我们的社会不是风清气正、安乐祥和呢?

是为序。

杨同柱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