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张志勇,管理学博士,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首席专家。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考察。重点研究方向为非凸目标规划、区间仿真优化、评价决策分析等理论方法及其在复杂物流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独立出版学术专著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序言
物流业是服务支撑生产制造与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支撑社会商流过程的社会物流体系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企业物流是社会物流的细胞,社会物流以企业物流为基石。企业物流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一切物流活动的具体组织方式和实现载体。
企业物流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偏宏观层面的物流运作战略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偏微观层面的物流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本书定位于学界研究相对较弱的管理技术层面的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方法问题。现有文献总体表明,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大约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两倍。尽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加紧提高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和效率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和热点话题。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集团型企业,在经济背景、组织结构、资源状况、发展历程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国外的理论成果难以直接应用到中国企业的实际中。因此,开展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方法研究不仅具有紧迫的现实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本书借助现代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从企业资源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物流资源的配置决策方法问题,目的是要研究并建立一套既针对企业整体,又能给出具体总量性配置决策方案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模型化方法。研究中,依据企业资源理论树立了物流资源观,依据系统工程思想确立了物流系统观,依据资源离散化思想确定了物流资源配置的技术路径,依据非凸目标规划理论和区间优化方法,构建了一整套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建模与分析方法。示例研究初步验证了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依据物流资源配置问题的需要,研究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合作达成机理和价格谈判中的〖1〗〖2〗〖1〗〖3〗成交价估计方法这两个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重要技术问题。
本书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可归纳为下面4个方面。
第一,对物流的基本概念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物流的基本概念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本书对物流的一系列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认真梳理与重新界定。首先将物质实体的宏观位置移动现象划分为自然运动、机构运转和经济运移3种基本类型,界定物流学科研究物质实体的经济运移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概念的内涵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给出了物流与物流系统的新定义;剖析了物流概念的社会经济、物品实体、主观目的、运作可控及综合集成5大基本特性;提出了物流系统的8大基本要素与4大子系统的基本结构;探讨了物流学科产生的根本动力、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条件;梳理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这一社会大商流过程与“企业—社会—生活—逆向”这一社会大物流体系的相互支撑关系。
第二,对选定的建模工具与分析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拓展。针对现有相关研究中宏观定性难操作、微观定量失整体的问题,本书努力运用系统工程的可量化的技术和模型探讨企业物流资源的整体有效配置问题,力求获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中宏观总量型配置方案。为此,本书对拟采用的物流资源配置决策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做了一些必要的拓展性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传统目标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需要,拓展提出了非凸目标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求解算法;其次,针对资源总量型参数的不确定性特征,拓展提出了离散型资源配置决策问题的区间优化方法。
第三,构建了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基本模型。在非凸目标规划理论和区间优化思想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存储需求、运送需求、存储能力、运送能力、物流网络、物流管理6种基本物流资源类型的划分,以及内部待建、内部现有、外部借用3种基本资源状态的设定,考虑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问题的特点,本书构建了三大类共计16个基本的物流资源配置决策模型。这些基本模型在实际配置分析中可模块化组合使用。这三类基本模型包括物流总能力小于物流总需求时既定能力下的最佳需求配置方案求解模型、最佳需求配置总量的调低灵敏度分析模型、短缺物流能力补充效率的区间优化分析模型;物流总能力大于总需求时既定需求下的最佳能力使用方案求解模型、最佳能力耗用总量的调低灵敏度分析模型、剩余物流能力外用效率的区间优化分析模型;总能力等于总需求时需求一定下的能力总量的区间优化分析模型、能力一定下的需求总量的区间优化分析模型。针对中国石油17家油气田企业石油专用管储运业务的示例性实例研究,初步验证了本书相关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四,研究了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两个具体技术问题。由于企业物流运作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过程必然会涉及许多需要专题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书研究了其中涉及库存管理模式选择和物流资源外用价格谈判的两个具体技术问题。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是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的一种流行选择。运用群体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对VMI的合作机理问题进行了博弈建模与求解分析,得出了VMI的基本合作达成条件,分析了VMI合作的几种情形。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VMI合作机理的认识,可为企业实际库存管理模式的选择决策提供参考。双边多轮价格谈判是企业物流资源外用谈判的重要形式。本书以讨价还价轨迹图为分析工具,在剖析现有基于传统趋势外推思想的成交价估计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基于让价幅度加权思想的谈判成交价估计方法。新成交价估计方法符合谈判人的出价心理与习惯,较直接地反映了交易价格的形成规律。谈判成交价估计方法是价格谈判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重要基础,可用于物流需求或物流能力等资源的外用价格谈判过程之中。
全书共分7章。
第1章,绪论。通过对物流概念的本质、由来、基本定义以及物流学科的形成、商流与物流的关系等相关基本问题的探讨辨析,阐述了企业物流资源配置问题及其研究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综述,确定了本项研究的问题边界、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最后对本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归纳。
第2章,企业物流资源及其度量。首先,依据研究的需要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企业物流资源的关联结构和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物流需求资源、物流能力资源、物流网络资源以及物流管理等其他资源的特点和度量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各类资源的基本度量参数。
第3章,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基本模型。首先,根据确定的研究技术路线,介绍了目标规划基本原理,并针对现实优化问题的建模需要,将传统目标规划拓展到了非凸的情形。其次,通过对基本配置单元的属性分析以及对基本配置目标和约束的归纳,基于非凸目标规划的建模理论和思想,利用第2章中选定的基本建模属性参数,构建了三大类8种共计16个基本配置决策模型。
第4章,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区间优化方法。针对离散型资源配置问题的现实特点和建模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优化思想的物流资源配置决策方法。给出了企业物流资源区间优化配置决策的基本工作流程。该方法通过区间优化分析并掌握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变动规律后再做综合决策,体现了系统决策的思想。利用区间优化方法获得的资源配置方案不仅包含总量信息,而且能给出具体资源品种规格等分量信息,兼顾了方案的宏观指导作用与微观可实施性。
第5章,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两个专题研究。研究了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的两个具体技术问题。一是基于博弈论模型对涉及物流资源配置中库存管理模式选择的VMI的合作机理的研究;二是基于让价幅度加权思想对可用于物流外包谈判的双边多轮价格谈判中的成交价估计方法的研究。
第6章,中国石油物流资源配置决策示例。这是一个示例性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石油物流资源的总体情况分析,制定了中国石油物流资源配置分析的思路、原则以及工作流程,并以中国石油消耗量最大的物资——石油专用管为例,完整展示了物流资源配置决策分析的全过程,初步验证了本书相关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体成果对于中国石油物流资源管理的相关改革,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7章,总结与展望。对已有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了本项研究成果还存在的许多不足或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地方,展望了未来可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