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 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斯特娜特别强调父母
(尤其是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她认为,“教育不应该在学
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孩子进入学校后,母亲和
教师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市场上,单纯的家庭教育的书籍很多,单纯的学校教育的书籍
也很多。而这种“母亲和教师必须互相协作,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
的家校沟通的书却不多。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书的编写目的,我们可以用以下一首小诗来说明——
孩子,
常常拥有
A面和
B面:
对家长,
A面在家,B面在校;
A面在行,B面在心。
对老师,
A面在校,B面在家;
A面在行,B面在心。
有时,
孩子的
A面和
B面并不一致。
家长和老师,
常常看得见孩子的
A面,看不见孩子的
B面,
于是,
常常误解和误导孩子。
本书,
帮您展现孩子的
AB面,
——孩子在家或在校行为问题背后的真相,
助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和更深入地理解孩子,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
所以,本书可以当作一本“家长学校”读物。这里所说的“家长
学校”,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一本“家长+学校”的读物,也
就是让家长能够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教师看到孩子在家里的表
现,实现信息互通;二是一本“家长学校”教材,也就是能让家长从
中学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本书对家长和老师的助力作用,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张关系图来
反映——
本书
家长
亲子
沟通
师生
沟通
家校
沟通
孩子
教师
以上关系图如同一个方向盘,它可以引导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看懂
孩子,沟通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本书涉及的众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中,不仅有教育学、管理学
知识,还补充了许多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以利于家长能够
科学全面地教育孩子。当然,对老师同样如此。其中,心理学知识已
经超出了教育心理学,全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家长或老师能够看懂孩子。
看懂了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在教育中,要能够解密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那些让家长和教师
感到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孩子,我们首先要能够解密孩子的心理。
不同孩子不同的心理“学”,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发展的方向
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人说:“其实,最有学问的人,不过是比别人
多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难
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
力的教师来说,孩子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
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
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对家长,同样如此。
罗曼·罗兰也说过:“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掩埋在阴影
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所以,家长
和教师育好人的前提是“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如果能看透孩子的
生命,那么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就能够与孩子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这样的教育活动才更有针对性。
“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首先要能看透孩子的心理。然而,这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在跟
儿童打交道中,成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宫般的困境之中。跟过
去一样,他恍惚地迷路于广阔的森林之中,但没有一个出口,因为他
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错误在于他自身”。归根结底,他“迷路”
的原因是不知道儿童心理,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卡耐基
梅隆大学教育学院在介绍中有一句自白——“不得不承认,对于孩子,
我们知道得太少”,就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面对一个教育现
象的时候,我们常常以自己之心度孩子之腹,于是常常发生如朱利
安·巴吉尼所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书名一样的错
误。我们要记住陶行知写的一首发人深省的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这样自以为是的错误几米也犯过。几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原
来如此 !我为自己的自以为是感到很难为情。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
们的希望,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但大人的希望,却总是
让小孩感到深深失望。那天,我希望看到孩子们高举小手,听到他
们自信的回答,可是我失望了。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样的希望,
更让孩子感到失望了吧?”如此对孩子心理的不解甚至误解,常常
让孩子失望,也让我们的教育失语甚至失败。家庭教育如此,学校
教育同样如此。
我们要知道,一旦掌握了儿童普通心理学之后,有时也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每个孩子有着不普通的“心理学”。或许有人说,孩子的
真实心理,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但有时孩子未必愿意对你说,也可
能不好意思说,特别在发生一些不愉快的问题行为时,孩子更不会
说。此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善于通过教育现象中
的蛛丝马迹来分析和探究孩子的心路历程,并依靠一些诸如生理学、
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技术手段来帮助你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
魏书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打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
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
找到答案。”一旦我们能够拨开问题行为的迷雾解开孩子心底的秘
密,或许我们就会意外地看到问题行为表现的另一面(本书主要侧
重研究这一点),此时,我们可能恍然大悟,问题并不是“问题”,
也就能够看到别人没看到的方面;一旦我们能够剖开问题行为的谜
面解开孩子思想的谜底,或许我们就能轻松找到问题行为解决的另
一方法,此时,我们可能茅塞顿开,问题再不是“问题”,也就能
够找到别人没找到的方法。
由此可见,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但
要能够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首先要能够看懂孩子,而要看懂孩子,
我们首先要能够看到孩子的 AB面。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家庭教育和
学校教育的“中心”位置,那么本书的编写思想和编写思路就可以
勾画为如下一张“地图”——
家长
A面B面
教师
亲子沟通师生沟通
家校沟通
在家
情况
看得见看不见
看得见看不见
内心
想法
在校
情况
内心
想法
外表
行为
在校
情况
外表
行为
在校
情况
孩子
上述示意图,是为了便于您能看懂本书。如果您有不懂之处或者
有新的看法,或者有什么教育问题,请发邮件至 13861472533@139.
com,期待着与您的交流。
严育洪
2015年元月写于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