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是程钢老师带领清华大学同学利用假期持续对洛阳老君山进行社会调查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从2010 年开始,程钢老师先后6次带领学生奔赴河南进行以老君山道教文化为中心的田野调查。这份努力如今终于瓜熟蒂落,成为这样一部著作,对此首先我要表达祝贺之意。

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有三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第一,《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在写作方法上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从区域文化研究领域看,按照以往的地方文化志写作传统,会依循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四分法,将一个地方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类,再按照这一分类进行资料整理和章节题目设计,最后按照这一体例完成写作。这种看似全面的写作方法,实际上存在着肢解地方文化、缺乏理解地方文化整体性和地域文化内在逻辑的弊病,最后形成的文本,尽管格局上四平八稳,内容包罗万象,但很难真正反映出当地文化的鲜明特征。《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则采取集中考察老君山道教文化的方针,从始至终镜头一直聚焦于老君山道教这一地域的代表性文化,因此这一研究的展开既包含丰富的细节,同时对于老君山这一特定地域的整体生活秩序和精神层面的变化,对于老君山道教文化的历史与生态,都能够有比较整体性的把握。一卷在手,天地我有。方便读者,嘉惠地方,良可称赞。

第二,《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展示了新一代学人打通知识隔断的努力。在知识研究领域,专业研究者与地方研究者之间一直存在着明显的隔断。因为学术立场的差异,专业研究者面向更广大整体的知识领域,强调保证学术水准的高度,而地方研究者为扩展地域文化的丰富性,通常会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竭尽全力搜罗资料,然而经常易于陷入扩大化解释的陷阱。本书对老君山这一地方前明太子传说的一系列讨论,对王灵官等道教诸神的考证,都可以看作一种打通这一隔断的努力。可贵的是,整本《洛阳老君山文化志》行文都贯穿了这一研究态势,基本做到了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又保持相应学术水准,这是足可称道的。

第三,这本书展示出走向田野的精神。田野经验从来就是清华大学文科教师展开研究的方法。抗战期间清华师生徒步转战大西南之际,闻一多教授就对沿途的风土民情多有收集。这些田野资料,后来成就了他的《伏羲考》,成为他关于龙图腾、关于端午节研究的重要学术支撑。今天的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广泛、深入地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校设有学习实践部,围绕“实践育人”的宗旨引导学生切身接触民生、感受社会。本书就是程钢老师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先后6年持续进行社会实践,对老君山展开田野调查的结果。程钢老师在书中写下的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调研与思考,原本只是书本上的道家道教知识,在头脑中逐步鲜活起来,诸多不相关的信息,初步连成一张网格,各种概念变得丰满,内容更加充实,尤其是对于道家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语境,有了更多同情的理解。”和书本上定型的道教知识相比较,老君山的田野是活的。有依靠“三条牛腿”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杨植森这样灵动的人,有老君山面貌与中国社会发展相同步的剧烈变化,有各种与老君山土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变化的知识,这知识中既有久远的传统,又有根据社会需要发生的演进和创造。教学相长,我们看到带队与学生们一起投身社会实践,带给一位大学老师怎样明显的知识进步,我们看到田野体验怎样影响着调查者的情感与思想,促使人不再单纯依靠主观想象认识传统,而是拥有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路。这让我们再一次确认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学术价值。雨大不润无根草,现实的中国,就是我们学术的根。

《史记》载: “黄帝修舆封禅礼毕,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太一。”首山即处于伏牛山脉。伏牛山脉为道教传统富集之地,尚有相当多区域的道教文化未充分得到调查。放眼天下,需要这样认真调查的地方还很多。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作为已经脚踏实地迈出的第一步,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是为序。

刘晓峰 

2017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