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在当前金融融资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不仅在运作流程上将资金压力向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而且在资金流上将融资的压力往上下游企业进行分担,但由于供应链中这些中小企业先天性的缺陷,使得这些企业的融资形势越来越严峻。供应链融资为解决供应链中资金流的管理和改善问题提供了帮助和契机。

然而,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开始放缓,这使得很多供应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供应链因为核心企业的债务或者现金流动性管理不善等问题纷纷出现债务违约和融资困难等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融资困阻的现象,如债务转嫁造成的资金链梗阻,信用不足造成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造成流动性恶化。当这三个方面形成回路,且与经济下行周期形成共振,那么供应链发生巨大崩溃事件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当然,另一方面,恶化的供应链资金流状况也给予金融创新以机会,供应链金融通过对链中的资金进行“封闭式”管理,对供应链整体信用进行评估而非仅关注单个企业,封闭式的融资模式使得信用不足的企业获得了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和背书,信用链条的质量大大提升,由此带来了供应链中资金流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核心企业获得了账期的延迟支付,中小企业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新注入,而金融机构也获得了业务的扩展和规模的扩大。这些优势使得近5年来供应链金融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当然危机与机遇总是并存的。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金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依然存在风险,这些风险点来源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殊性,如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支撑、法律支撑以及操作上的风险,这些都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多起恶性融资事件也恰恰是金融机构忽视了供应链金融内在的风险点所致,而融资风险的爆发又使得金融机构对这种新的融资模式心有余悸。更多地关注风险点,而不仅仅关注供应链金融的优点,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本书也将就上述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点分析开始,逐渐引入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建模、计算机仿真模拟等多种方法展开针对性研究,我们不仅希望本书能够给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从业者和监管者提供理论和分析工具的支持,也希望为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为保证每一篇章的相对独立性,本书在撰写上采取了专题型的写作方式,虽然这可能导致有些内容重复,但我们相信必要的重复是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这也有助于读者不需要前后翻阅本书即可获得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观点将在每个研究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本书试图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分析如何征集信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并希望由此给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分析框架和可供实践操作的技术和理论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尽管理论研究反映了现实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一些内在规律,但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理论研究的简单假设。例如,当前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业务范围、扩大融资授信规模,并没有很好地遵循风险管理的条例和规章,而当风险暴露的时候又采取了较为激进和极端的抽贷做法,这些带有武断、随意和激进的风险处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供应链中资金发生链式衰竭,并有可能波及其他供应链中的企业。再例如,当前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评价仍然遵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型,而这些模型一旦制定之后就很少被调整。一方面,数据缺乏使得模型更新变得不那么频繁;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这些模型是否真的有效,连业务操作人员也表示质疑。而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本书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涉及,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中希望重点突破的要点。

本书作为近年来我们研究的一个集结,一方面是总结过去前人和本团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为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但最重要的是希望实业界的实践者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以批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本书的研究,我们衷心希望得到更多的意见与赐教,因为这些都是将我们研究推向更先进、更实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的研究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信用征集和风险评估研究”、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项目“风险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的资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研究生汤迪、许彦妮、郭沛和赵丽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和分析工作,浙江工商大学国际商务系肖迪副教授和鲁其辉副教授给予了很多建议,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部门经理沈金方先生也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需要致谢的同事、朋友太多,难免挂一漏万,在此表示歉意。

包兴2015年8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