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素描”是一门基础课程,重点研究和掌握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透视变化、运动规律,以及运用造型规律、法则及造型语言在画面上真实地塑造和再现客观物象,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中国近现代素描教学最早可追溯于留日归来的近代美术先驱之一的李叔同,他是开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实施素描写生的先行者,他在1912年就任浙江高级师范图画手工专修课教师时即开设素描、油画、水彩、图案、西洋美术史等课程。对中国素描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当推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徐悲鸿极其重视素描,主张素描与色彩应完美结合,他重视人体模特写生中对解剖结构与运动结构规律的运用,并提出素描教学“新七法”论。20世纪30年代,曾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家吴作人,他的素描重结构,造型严谨、凝练、简约。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教育面临一系列重大改革,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基础部分,素描教学被认为是改革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在素描教学领域中,苏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介绍到中国,也就是所谓的“契斯恰科夫体系”。苏联美术教学一方面受法国明暗造型的影响,重视光的作用,同时又吸收北欧画派结构造型的特点,重视结构规律,并将二者综合起来,予以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实主义素描教学体系。1954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第一次素描教学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后,苏联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大纲体系遂以规范的形式引入全国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中。苏联教学体系在我国近百年的素描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逐渐走向多样,如出现了结构素描、意向素描、新概念素描、设计素描、动画素描、表现素描、创意素描、联想素描、构成素描等,名称繁多,各种素描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各不相同。

“素描”是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种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素描也成为当前各大艺术院校师生的必备技能。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素描是设计师收集设计素材、表现设计造型、进行创意设计、交流设计方案的基本语言和重要手段。素描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素描训练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表现方法、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为适应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书的编写立足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注重素描基本理论与作画技巧的融会贯通。本书对素描知识体系做了科学、系统、周密的编排,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素描的基本理论,并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素描概述、素描造型基础知识、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艺用人体解剖学基础、石膏像写生、人物写生、速写,系统而完整地讲解了艺术设计中所涉及的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写生步骤、方法要领。本书内容翔实、体系完整,每章设有学习要点、思考与练习等,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本课程参考课时建议如下:总学时为260,其中理论学时为34,实训学时为226。具体分配如下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训 总学时

1 素描概述 2 0 2

2 素描造型基础知识 4 0 4

3 石膏几何体写生 4 40 44

4 静物写生 4 40 44

5 风景写生 4 20 24

6 艺用人体解剖学基础 4 6 10

7 石膏像写生 4 40 44

8 人物写生 4 40 44

9 速写 4 40 44

合计 34 226 260

注:各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专业需要,自行调整学习内容和课时。

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操性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分为两部分,即职业素养考核和技能考核。遵循“三三四”的评价方式:①职业素养考核。主要包括平时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30%)、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30%),两项共占总评价成绩的60%。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效果等。②期末考试。根据学习过的内容,教师给定主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素描写生,根据考试作品给出合理分值,这部分分值占总评价成绩的40%,目的是考核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素描是一个恒久的课题,随着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素描必然会有更深更广的研究、探索空间。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虽然经过反复斟酌和努力,但限于编者水平,书中还存在许多要进一步深化与调整的地方,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本书除了主编和副主编以外,温星怡、曾莹莹、李小明、陈波、王矿生也参与了编写工作。另外,特别感谢陈粤丹、邓伟华、黄卓杰、王晓宁、薛乐、张腾超等几位老师为本书提供高质量范画。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著及研究成果,使用了部分画家的优秀素描作品供读者参考学习,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部分作者因为无法联系到,所以无法支付稿费,请作者自行向我们索取稿费,也希望读者在用书过程中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编 者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