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理

解(Comprehension)、表达(Expression)和变通(Adaptation)问题的能力。

翻译包括三个行为:理解、表达、变通。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要接近、达到,

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理解包括了解写作背景和专业背景以及文本本身,如所有的概念、概念之间

的关系、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还包括对翻译情景的了解。

表达是指用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把原作的意思或作者的意图忠实传递出来,包括只能表达

作者的意思或者原作中隐含的意思,不能添加译者自己的意思;还包括译文所使用的语言,如用

词、搭配、句子结构、衔接方式等,要符合译文读者的习惯,语言的风格与原文接近。

变通是指在直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译者通过省略、补充、变换说法等手段,有效传递原文的

信息或者实现翻译的目的。

翻译中遇到的理解、表达、变通问题,主要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

来解决。

宏观思维能力是指译者能够在每次翻译活动中,即使委托人没有告知,也去主动探寻6个W和

1个H:Who is speaking to whom? About what? When, where and why? And how? 即原文的作者和

读者是谁,主题是什么,写作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原文的写作方式(指how,即语言风格)。

凡是值得翻译的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译者只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

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细节,仅仅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原文是远远不能满足翻译需求的。当然,

了解原文的写作风格并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反映出来,也是翻译活动的要求之一。

同时,对原文写作背景的了解,还有助于译者作出变通取舍的决定。因为原文所处的交际情景

(社会文化背景、读者的知识等)和译文所处的交际情景不同,往往迫使译者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

的干预,以便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意图。

宏观思维还包括译者主动了解翻译的情景,包括委托人是谁、译文读者是谁、为什么要翻译、

译文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使用。这些信息同样服务于变通取舍的决定。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译者能够抓住作者的思路,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包括发现文章与外部世

界的联系,文章前后的关联,各种衔接关系、从属关系和同义关系;还包括能够在译文中以符合逻

辑的方式再现原文的逻辑。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译者能够通过逻辑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原文的瑕疵,包括作者对事实

描述的瑕疵和语言表述的瑕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处理这些瑕疵,如保留瑕疵不变、

自行纠正、请作者纠正,或者通过注释向读者作个交代。

批判性思维还包括对词典、网络、其他译本当中的译法持批判立场,重新审视原有译法的准

确性,并通过思考和调查研究,给出符合情景或更加准确的译文。

查证能力是指针对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中发现的理解、表达、变通问题,能够通

过互联网(主要是谷歌)查找相关信息,通过分析论证作出知情决定。

本书节选了笔者参与翻译过的一些联合国文件作为练习材料,每个单元分为“学习要点”“背

景说明”“练习和讲解”三大部分。

学习要点以清单形式列出,概括了练习中关注的思维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和理解、表达、变通

问题,包含以下内容:

思维方法

★ 宏观思维

★ 逻辑思维

★ 批判性思维

调查研究方法

★ 文本内

★ 文本外

理解

★ 补充知识

1. 写作背景

2. 专业背景

3. 翻译背景

★ 理解语言

1. 概念

2. 关系

3. 中心思想

表达

★ 意思准确

★ 符合形式

变通

★ 内容增删

★ 形式变动

背景说明介绍了文件出处、文件背景和联合国相关背景。练习和讲解部分包括原文、原译、改

译和对改译的详细解释;每段解释之前,标注了这段解释的要点,并在单元开头的“学习要点”部

分加以汇总。请注意:段落编号是原始文件中的编号,有些段落并不连续。这样做的目的,是迫使大

家上网查找原始文件,通过上下文来理解,从而培养大家宏观思维的能力。

实际上,通过思考和调查研究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归入理解、表达或变通。但为了凸显思考和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把一些典型的例子归入了这两个类别。

各单元实际列出的要点,不一定全部体现在清单中,清单中的分类也不一定严密。读者出于研

究需要,可以再作整理。

使用本书时,读者可以先找到原始文件*(注意:网上找到的文件与所选段落可能有细微差别,

这是因为翻译之后原文又有编辑调整),通读或浏览文件全文,然后再翻译选定段落。在自己练习

的基础上,参考“原译”和“改译”,以及对改译的解释说明。在看完第一篇的讲解之后,读者就会

明白翻译一篇文章多么不易。在后续单元的练习中,可以按照前面掌握的方法,精雕细琢地进行

翻译。

本书的共同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的雷萌老师,是我的学生。她毕业后主动提出帮我做

一些事情,于是我请她帮我整理以前修改过的文件,所以才有了这本书。雷萌老师从我众多的文件

中精心挑选了12篇,做成了原文、原译、改译对照的格式,并初步提供了讲解。我在此基础上进行

全面修改和补充,使讲解从关注语言表达改为侧重于意思的准确传达,包括提供背景信息、专业知

识、辨析相关词语等。

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触是译文永远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已经提交的译稿,今天看

起来还有不少瑕疵,不得不做更多修改。所以,如果大家发现官方译本中有不当之处,也属于正常

现象,因为每次翻译都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法像编写教材那样,把每个地方都调查清楚。尽

管如此,读者也不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知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认

真思考并做好调查研究,就有能力译出高质量译文。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译文制作和书稿审读的同学:费晨、冯怿之、李梦鸿、刘露、马尚、倪霓、

彭春婷、祁琳、沈冠华、史金玉、王佳舜、王睿、王子慧、王子若、杨昉、杨西妮、喻凡、张湘龙、

郑晨。

李长栓

2019年9月21日 北京

* 可以通过文号(如A/C.6/73/SR.13),在联合国正式文件系统(documents.un.org)中查找文件的原文和译文;也可

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查阅:ftp://ftp.tup.tsinghua.edu.cn/;还可以截取原文的任意单词串,加双引号,通过谷歌检

索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