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车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发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管理观念,努力探索现代化管理方法,创新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能。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掌握管理的科学知识,遵循管理规律。为此,本书从社会生产组织的管理活动出发,力求揭示管理活动规律,阐明管理原理。
一、 创新管理学研究的视角
本书尝试从“管理纵横”的新视角研究管理问题,目的在于系统揭示管理活动规律。选择“管理纵横”的视角研究管理问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管理规律的揭示具有时代特征。因此,把握管理活动的规律,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规律进行认识。其二,自管理学产生以来,已经出版的管理学著作主要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为逻辑,阐述管理活动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领导、激励、创新、控制等原则和要求,形成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以不同历史时期创立的管理理论为内容,介绍各个管理学派的思想观点,并对理论应用进行说明。以管理职能构建的管理学理论体系过于偏重管理技术,强调管理过程和管理技术的理性化,忽略了管理的哲学思想和管理艺术性。而且,就管理活动而言,作为人类开展的一项社会活动,是以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中介和管理目的构建起来的活动,仅仅强化管理职能,存在“断章取义”之嫌,其理论体系也就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以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构建的管理学虽然凸显了管理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但对于管理活动的决策、组织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缺乏全面阐述,容易陷入“现实是骨感的,理论是苍白的”的窘境。实际上,从系统的管理理论产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理论就是对当时的管理实践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系统的经验和思想,这就难免使得各种管理学派存在时代局限性。另外,由于不同的管理理论对于管理认识的视角不同,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差别,形成的管理思想和观点只会是自圆其说。学习、研究管理学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效能提高。正因为如此,学习和研究管理学,养成管理素养,既要系统地把握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纵向管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又要全面地认识管理活动的横向规律,也就是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中介和管理目的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要求。所以,本书着力从“管理纵横”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探究,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二、 “管理纵横”研究的思路和结构
基于“管理纵横”视角的管理问题研究,本书的思路和结构主要围绕管理的纵向发展规律和横向结构的本质要求进行探究,以此形成了本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
〖1〗管理原理与应用〖1〗前言本书共分为8章。
第1章为“管理与管理学概述”。本章主要分析管理现象,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活动的产生、管理活动的结构和管理概念;管理的性质和本质;管理的作用;管理学的建立、学科特点和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第2章为“古典管理理论”。本章主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早期管理理论进行把握。由于古典管理理论是最早探究机器大工业的管理形成的系统管理理论,揭示了早期现代工业时期的管理规律。主要内容包括: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机器大工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经验管理模式,提出了适应机器大工业要求的理性管理的要求;主要管理理论,以泰勒为首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组织理论、以厄威克为代表的统一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意义,古典管理理论打破了传统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理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章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本章主要对20世纪20年代生产自动化出现以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内容包括: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生产自动化的出现使得管理重心由工人劳动的组织转向为工人积极性的激励,由此促使行为科学管理的兴起;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勒温的团体力学理论等前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后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阿尔德佛的生长需要理论、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莫尔斯的超Y理论和大内的Z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强调尊重人,重视发挥社会生产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组织的劳动生产率,确立了管理的核心问题,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第4章为“现代管理理论”。本章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不同年代揭示管理活动规律的主要理论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企业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社会系统学派、目标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决策学派、权变理论、经营管理学派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评价,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这极大地推动了管理实践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取决于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程度。
第5章为“管理机构与管理者”。本章主要对管理主体问题进行研究,从管理活动的实际来看,推动管理活动的开展有两种主体,即群体人的管理机构和个体人的管理人员,所以,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机构的含义、管理机构的特点、管理机构设计、管理机构的结构形式、管理机构变革;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角色理论和管理者的素质。管理主体掌握社会生产组织的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
第6章为“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本章作为管理中介论,主要阐述管理活动的措施、手段、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职能概述;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基本原则、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组织职能概述、组织职能设计、组织的领导、组织作业指挥、组织活动协调、组织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控制概述、控制的基本类型、控制过程和控制方法;管理过程概述、管理过程的特点、管理过程的环节和要求。管理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采用的管理措施、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只有掌握科学管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7章为“管理客体与系统管理”。本章作为管理客体论,主要阐述管理对象的高效管理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客体与系统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设计与分类、人员配备、团队建设和人员激励;财务管理概述、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主要理论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信息与信息管理概述、信息管理的特征、信息管理原则、信息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的模式。管理客体总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管理客体的性质就是这个系统整体的性质,管理客体的规律就是这个系统整体的规律,任何管理客体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和运动的,管理就是对管理客体系统整体上的管理。
第8章为“管理目的”。 管理目的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目的概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员工个体利益与企业利益;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管理活动追求的是资源效率最大化,也就是实现社会生产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开展管理活动,管理者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原理与应用相融合的特点
为了体现管理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管理纵向理论的阐述采用了理论创立、理论观点和理论应用三者相结合的结构,力图在反映理论来龙去脉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指导管理者运用理论解决管理实践问题。另外,在复习思考题部分,设置了“案例分析”的专题,目的在于学习管理理论和管理原理以后,通过运用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书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管理原理与实践应用紧密联系的特点。
本书对教育法学的原理和应用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于掌握管理知识和运用管理原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养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作为本科、专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公务员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的教材。
编者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