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魔术表演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行业。魔术看似打破了自然规律,让物体凭空消失或者出现,将人瞬间转移或者劈成两半,还有读懂人们的心思等。但其实魔术主要是以人类的大脑为基础,利用大脑的盲点、弱点,从而创造出幻象,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

心理学专家克利斯朵夫?科奇表示:“自然法则当然是不可违背的,魔术师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弱点,从而‘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他们在这方面很在行。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魔术来探索人类的心理意识。”英国心理学家高斯塔夫?库恩曾经指出,魔术之所以能够迷惑人的大脑主要有三大法宝:诱导、错觉、强迫。

魔术骗取观众的最主要的手段是“诱导”,利用大脑的知觉弱点,让人们忽略表演中的重要环节。高斯塔夫?库恩认为,让物体消失或者出现的魔术,就是利用“诱导”完成的。魔术“诱导”的方法很多,在表演的过程中,魔术师需要擅长使用各种技法“诱导”观众。比如,魔术师表演过程中的缓慢、重复的动作就是为了保持观众的注意力,而快速的动作就是为了转移观众的注意力。魔术师“诱导”观众的另一个诡计就是幽默,因而魔术师常常用笑话来“打幌子”,魔术师会在变化多端的肢体动作与丰富的表情之间来控制观众的注意中心,而由于人们的感知存在局限性,所以就很容易上当。

魔术表演所利用的人们的第二个弱点就是“错觉”,“见到”的并不一定真的发生过,而只是大脑制造的一种幻象。在“消失”的魔术中,魔术师向空中扔手中的小球,并不是真的将小球扔出,而只是做出扔掷的样子。但是在观众的眼中,魔术师手中的小球看起来却凭空消失了,而事实上它还在魔术师的手中。在表演的过程中,魔术师的视线一直跟着“抛掷”的方向。迈克尔?兰德研究表示,周围的各种线索对引发幻象很重要。有趣的发现是,对观众视线轨迹的记录显示,人们的眼球并没有注视他们声称的小球的位置。这表示,人们对于小球出现的幻象主要来自视错觉。这种现象恰恰与人类的知觉、视觉运动机制是可区分的观点相符。比如,盲视的人,虽然看不到眼前的事物,但是却能准确地指出事物所在的方向。

魔术师表演魔术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强迫”。魔术师有时并不知道观众在想什么,而是强制地让观众跟着自己走。著名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消失的纸牌”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表演过程中,大卫在电视中呈现出八张牌,然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心中默念一张牌记住。经过一系列的眼花缭乱的手法后,大卫又将八张牌重新排好,观众惊呼,刚刚心中想的那张牌已经不见了。事实上,魔术师利用了人们的错误记忆,重新排好的八张牌已经全部被换。无论观众想的是哪一张,都不会在后来的牌中出现。而人们除了记住心中默念的那张牌,对其他的七张牌已经没有印象,所以他们错误地以为其他的七张牌仍然在牌阵中,以为大卫真的有特异功能,可以看穿自己的心思。

了解魔术背后的心理机制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有着很深的学术意义;而对于大众来说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自身弱点,使自我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提高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心理学家通过对魔术的研究不仅了解了人们的注意与意识问题,还受到了魔术师的启迪,探索出了注意力缺陷综合征等脑创伤的治疗方法。2007年,以詹姆斯?兰迪为代表的魔术师们在拉斯维加斯进行了聚会,主要是探讨创造魔术效果所运用的心理学原理。这次聚会最特别的是,他们的听众主要是来自科学研究意识学会的心理学家与神经学家——魔术师与心理学家的合作目标是研究人类的思维与行为的方法。心理学家对魔术中的心理感兴趣的原因是,魔术师已经在几个世纪的经验中建立了庞大的信息库去营造使观众受骗的效果,而观众的受骗都与人类的思维、认知特点有关。从对魔术表演技巧的认识,人们其实也可以了解到魔术创造的根本,并学习魔术师从多种角度来观察世界。魔术创造思维可以让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每一个魔术都包含着一定的原理,这些原理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魔术来源于魔术师创造性的劳动与艺术加工,虽然魔术表演以科学为基础,但是又不同于科学——即使科学家看完魔术表演后也会觉得奇妙。每个魔术都会留给人们很多的问题,魔术的探知不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考与观察能力。魔术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浩如烟海,人们可以从这项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奇妙表演形式中,对科学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与应用,是对人心理、情感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自然、世界的爱的提升。

阅读本书可以让读者对魔术拥有深刻的了解。事实上,魔术的核心是一门再创造的艺术,是创造奇迹与极限的艺术,是一门集科学、心理、娱乐于一体的艺术门类。它是依据科学原理,巧妙综合利用心理学、物理学等不同领域的高智慧表演;它能抓住人们的心理特点,制造出种种让观众觉得不可思议、变幻莫测的假象,而且使人们难以破解其中的奥秘。魔术创造性地运用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它运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让拥有传统思维模式的人无法识破其中的奥秘,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