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影是一种类似梦境的艺术形式。它由海量的片段组成,看似联系紧密,但在时间、空间上又自由地跳跃。每次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电影院门口的现实环境几乎无法将我从梦境中完全拉回来。往往要走很远的一段路,才能渐渐回到现实中。这种感觉在看了好莱坞电影以后尤其强烈。开始以为是因为题材的新颖,文化的活力,造成了好莱坞电影无与伦比的魅力。后来发现好莱坞的内容是极其多元且丰富的。题材、文化这些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在这方面,不同的观众会有非常个性的选择。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才能让电影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呢?方向在哪里呢?笔者通过学习好莱坞的剪辑模式后,第一次明确了剪辑所追求的目标——“临场感”。摄影机所处的位置就是观众在事件中的位置。观众在哪儿看这个事件,看到了什么,看了多久,这些都是由分镜头设计者决定的。设计分镜头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略观众这个母体。
笔者始终觉得好莱坞电影能够风靡全球是因为它的剪辑模式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这是一种模块式的剪辑模式,就像“乐高”玩具一样,给你的是一块块四面带有插头的积木,由你自由组合创造。它的规则极其简单、清晰,但是拓展性非常高。你在其中会自然地获得“临场感”,但几乎感觉不到模式化带来的束缚。
本书的教学思路力求简明,围绕“临场感”这个核心目标。从介绍分镜头设计的工作方式开始,向读者逐一介绍基本设计步骤、标示方法,以及镜头中空间和时间的基本建立方法。然后详细讲解好莱坞剪辑模式中的6个核心模块——动作轴线、链式问答、转场方式、字母模式、视点以及开放与封闭式构图。再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读者了解这些模块在实际影片中产生的作用和组合方式。让读者在学习之后,可以通过手中简单的6块积木,能将自己的想象力清晰流畅地释放出来。
本书中有一些关于“镜流”效果的设计细节讲解,这些部分属于前人累积的经验,目的是为了能让影片的剪辑尽量流畅,达到无衔接感的“镜流”效果。笔者对经验始终抱有“戒心”,学到的时候确实欣喜,但也时刻警惕其带来的束缚。好比金字塔砌得越高,面积越小一样。经验越丰富,思维越难发散。为了防止这一情况,本书在第1章就着重介绍了一种工作方式,那就是“直觉式”和“反思式”两种工作方式交替应用。“生长”出一件作品,用你的经验给出“直觉”,用你的理性“反思”出狭隘。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创作思路,也同样适用于绘画、设计等其他艺术行业。
本书针对的主要读者是动画专业的学生,所以本书分析的案例也都是动画片。虽然动画片的制作工艺复杂而且独特,但是在分镜头设计上,并不要考虑中期制作或者后期制作的技术难度和问题。应该单纯地停留在分镜头设计一个层面的问题考虑,切忌让中后期的技术难度让自己在设计镜头时畏首畏尾,无端地束缚自己的创造力。说到底,制作梦境这么美好又私人的事情怎能被外部因素干扰呢?
设计分镜头是需要强大的空间记忆能力和绘画能力的。虽然视觉美感在分镜头设计里是第二位考虑的问题,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些能力不是本书内容能够教给读者的,需要读者学习和提高绘画、美学知识。
通过学习分镜头设计,让我们能对影视动画作品的设计有个基础的认识。让我们具备分析优秀作品的能力,从而汲取经验。也让我们的创作思路更清晰,更有依据,更能判断好坏。希望读者能通过本书的内容创造出属于自己,但又能清晰控制的梦境。
本书由余春娜、张乐鉴编写,在成书的过程中,李兴、高思、王宁、杨宝容、杨诺、白洁、刘晓宇、张茫茫、赵晨、赵更生、陈薇、贾银龙、马胜等人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于作者编写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提供了PPT课件和考试题库答案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扫一扫右侧的二维码,推送到邮箱后下载获取。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