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3版前言

当前,已经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化社会,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体现了其综合国力,是决定国际竞争地位并取得主动权的战略性重大举措,习近平主席也曾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软件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备受世界瞩目的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软件开发、管理与维护能力和先进的软件技术,直接影响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应用水平已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各行业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软件研发、管理和维护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尽快培养和提高相关知识、素质、能力更为重要。

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并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和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快速发展。为了不断提高软件研发的质量和软件管理、应用与维护的水平,必须学习、研究和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才能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带动整个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技术应用水平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项指导计算机及手机等终端软件系统进行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是指利用工程化的思想、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在软件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策划与计划、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应用软件过程中,将最佳的技术与方法和科学管理紧密结合,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满足用户需求的安全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即软件工程=工程原理+技术方法+管理技术。软件工程不仅具有一般工程学科的共性,还具有软件工程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化、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本特点。 \软\件\工\程\与\实\践\(第3版)\/前言/ 

软件工程属于综合利用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等的综合交叉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涵盖软件的开发方法和技术、管理与维护技术,还包括软件工具、环境及软件开发的标准和规范。目前,软件工程学科仍然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概念、体系结构和内容等的认识尚未统一。根据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软件工程学科主要包括软件工程原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模型、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度量、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应用等基本内容。30多年来,作者在高等院校和部分企业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始终从事相关的教学、研发和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多次主持过相关软件项目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宝贵实践经验,为满足高校对高等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本书在前两版很受欢迎,并在十次印刷的基础上再次更新。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审定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中对软件工程的要求,并参照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教程关于软件工程方面的有关内容,吸取了国内外软件工程的实用技术、新方法、新成果、新应用和新标准规范,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及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获得者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建设项目部分成果之一。

全书主要内容共分10章,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基础、可行性分析及研发策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件编程实现、软件测试与维护、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新技术及体系、WebApp开发综合应用。书中内容增加了很多新的典型实际应用案例,以及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研发案例分析、同步实验、课程设计指导及最新研究成果等,以便于实际应用。书中带*部分为选学内容。

本书旨在重点介绍软件工程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本规划教材主要是专门针对高校相关高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的特色教材,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内容先进,结构新颖。吸收了国内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国际通用准则。注重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图文并茂,学以致用。

(2) 注重实用性和特色。坚持“实用、特色、规范、可操作性”原则,突出“教、学、练、做、用一体化”和实用性强及素质能力培养,增加大量典型案例,在内容安排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配有典型及综合应用案例与同步实验指导。

(3) 资源配套,便于教学。为了方便师生教学,配有电子教案并附有“同步实验指导”和“课程设计指导”及练习与实践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及常用文档指南。

本书由“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及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获得者、多次获得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的负责人贾铁军教授任主编、统稿并编写了第1章、第4章、第5章和第10章及附录等。李学相教授(郑州大学)任主编并编写第6章。王学军(石家庄铁道大学)任主编并编写第3章,陈国秦(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任副主编并编写第2章,李宇佳(上海电机学院)任副主编并编写第7章,王贵鑫(温州商学院)任副主编并编写第8章和第9章,俞小怡、沈学东、王坚等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前期编写及审校和修改等工作,对全书的文字、图表进行校对编排及查阅资料等。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著提供的帮助、指导意见和参考资料。同时,感谢对本书编著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的各位同仁、院校和相关企业单位。对编著过程中参阅大量的重要文献资料难以完全准确注明,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诚挚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见谅!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非常欢迎联系、交流与合作,主编的邮箱为jiatj@163.com。

 

编者2018年8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