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西方文化教程》一书是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吸取国内同类教材优点编写而成,

旨在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提高学生

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教材既可作为大学西方文化相关课程

的教材,也可作为欲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语言能力的英语学习者自学教材。

? 教材理念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文教

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

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高校学生除了有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之外,还要了解国外

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知与敏感性,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也经历着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产生了巨

大变化。我国目前的西方文化教材虽然数量较多,但有些教材存在过于学术化、难度

较大、知识点较陈旧等问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脱钩,导致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有些教材只有对文化背景的知识介绍,忽略了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西方文化教程》编写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15 个有代表性的话题,旨

在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教材兼具提

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功能,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同时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

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教材特色

1. 教材目标:文化知识传授与语言能力提高并重

目前许多西方文化类教材偏重于西方文化知识点的百科知识性介绍,练习设计比

较单一,没有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机统一。教材是大学

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兼顾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训练两大功能。只重视文化

知识的传输而不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满足内容介绍而无语言技能的实践,学

生则没有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教材练习设

计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相关文化的知识点;一是

语言技能类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Foreword

ii

西方文化教程

此外,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应试压力(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应用能力

提高的双重需求,既设计了帮助学生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信息匹配题,又设计了口语

练习题和段落翻译题,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其表达能力。教材还通过

创造情景等,将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点内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教材内容:选材新颖,语料真实

编写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了15 个话题,内容涵盖广泛而又喜闻乐见,

如热门话题脱欧,再如经典中的经典西方建筑等。选材大多来源于西方国家的主流报纸、

杂志、网站或学术专著等,考虑时代性和实用性。编者根据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对相

关语料进行适当改写,辅以图片,生动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 教材框架

《西方文化教程》精心选择了神话、建筑、绘画、教育、文学、节日、礼仪、婚

俗、时尚、美食、体育、歌剧、媒体、大选和英国脱欧等15 个话题,既让学生了解西

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又深度理解其文化渊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设计了六个板块,具体如下:

Part I Goals: 列出本单元学习需要达到的目标。

Part II Warming-up: 该部分主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小组活动,为单元的学

习进行知识铺垫。

Part III Reading: 该部分精选风格不同的两篇文章,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第一

篇课文后面配有阅读理解、词汇语法、口语交际等相关练习;第二篇课文后面配有阅

读理解题和翻译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时充裕时可以在课堂精讲两篇,

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其中一篇。

Part IV Exploring: 该部分基于前面阅读的内容,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

演或开展其他口语活动,旨在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Part V Mini-pedia: 该部分是与主题相关的小知识点补充。

Part VI Reflection: 该部分是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旨在促使学生反思对本单

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材所有编著人员都是大学英语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团队的具

体分工如下:常娟负责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王瑰负责第四单元,赵巧云负责第二单

元和第七单元,陈虹波负责第三单元和第十二单元,周赟赟负责第五单元,陆小丽负

责第八单元和第十五单元,曾靓婧负责第九单元,张淑芬负责第十单元和第十四单元,

卢洁负责第十一单元和第十三单元。感谢王志茹教授、杨元刚教授、陶涛教授对本教

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因编者水平有限,我们期待业内专家和广大师生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8 年4 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