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2版前言

  回顾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欧洲。从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开始,证券市场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萌生和发展。近三十年来新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证券市场在促进企业转制、改善融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12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3567家,沪深两市总市值达48.67万亿元。

  证券市场分析作为证券投资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最早起源于英美等金融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共产生三大流派。其一是基本分析流派(西方的主要流派),体现以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统计方法和现值计算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的基本特征,主要假设为“股票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其二是技术分析流派,指以证券的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变化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行为,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的投资分析流派。主要假设为: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移动,历史会重演。其三是心理分析流派,它以行为金融学原理为指导,分析人的心理、情绪对投资决策、投资品的定价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主要进行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

  马克思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广大民众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财富的保值增值愿望更加迫切,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对证券投资理财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证券投资理财知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证券业从业后备人才、提升证券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提高广大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问题。《证券市场分析》(第2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证券市场制度创新取得新的突破,2010 年3月融资融券的推出、4月股指期货的推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双向交易机制,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2013年11月,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提出的对金融领域的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13年12月,新三板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新三板市场正式扩容至全国。2015年10月,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2016年3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化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指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作为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2019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对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上交所发挥市场功能、弥补制度短板、增强包容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本书第1版出版已有六年多,得到了数十所大专院校师生的鼎力支持,被用作指定教材或参考书,对我们给予了极大鼓励。为适应我国金融证券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结合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新体会,我们对本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补充。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力求保持第1版教材的鲜明特点: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把握证券市场分析基本原理,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市场结合起来。②应用性强。通过对证券市场分析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比较,便于读者(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证券市场分析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从而帮助读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③深入浅出。通过使用大量的表格和图解,并列举了大量的具体案例,从而有利于读者对证券市场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④反映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导入本教材中,提高读者对证券市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现将修订说明如下:①全面更新导读案例,体现证券市场最新变化。②缩减教材纸质篇幅,通过二维码扫描阅读电子文本。③增加一章新内容“量化投资”,展示最新证券市场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介绍如何利用电脑帮助人们处理证券投资中的相关信息。④对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文字表达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加工,完善了不当之处。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相关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工业大学教务处、经济学院的支持和帮助。本教材各章修订的编撰人员是:张本照(前言、第一、六、八、九章);汪文隽(第二、十三章);黄顺武(第三、四、五章);张根文(第七章);蒋有光(第十、十一、十二、十四章)。全书由张本照教授制订修订计划,张本照、汪文隽、蒋有光最终统稿。另外,叶微、杨俊、高会一、朱茂国等金融专业研究生帮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文字校对工作。在此,对以上相关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已在书后列出,在此对这些作者和网站资料收集者、提供者表示衷心感谢。若有遗漏,万望见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和粗糙之处,敬请证券界专家和广大读者雅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

  

                                                             编  者

  

前    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券的产生由来已久,但证券的出现并不标志着证券市场同时产生,只有当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公开通过市场的时候,证券市场才随之出现。因此,证券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证券市场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它的出现可归因于三点:首先,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股份公司的建立为证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后,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欧洲。从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开始,证券市场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证券市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证券市场的形成阶段(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主要特点是:信用工具很单一,主要有股票、债券两种形式;证券市场规模小,主要采用手工操作;证券市场行情变动较大,投机、欺诈、操纵行为十分普遍;证券市场较分散,立法也很不完善。第二阶段是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主要特点是: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有价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已初具规模;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证券管理,引导证券市场规范化运行;证券交易市场得到了发展。第三阶段是证券市场的完善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呈现了增长态势,证券市场也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景象,其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日益活跃。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特点,主要有金融证券化、证券市场多样化、证券投资法人化、证券市场法治化、证券市场网络化、证券市场国际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等。

  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其市场发展状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旧中国的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它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末,“复苏”“繁荣”和“衰亡”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我国不存在证券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闲散资金日益增多,而同时由于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不断扩大,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证券市场应运而生。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恢复与起步是从1981年国家发行国库券开始的,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始于1986年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

  证券市场分析作为证券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起源于美国、英国等金融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共产生三大流派。其一是基本分析流派(西方的主要流派),体现以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统计方法和现值计算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的基本特征,主要假设为“股票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其二是技术分析流派,指以证券的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变化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行为,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的投资分析流派。主要假设为: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移动,历史会重演。其三是心理分析流派,它以行为金融学原理为指导,分析人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投资品的定价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主要进行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对证券投资理财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证券投资理财知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证券业从业后备人才、提升证券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提高广大投资者自身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书的编写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本书共四篇:第一篇为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篇,包括证券市场总论、股票基础知识、债券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等内容;第二篇为证券市场基本分析篇,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及区域分析、公司分析等内容;第三篇为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篇,包括技术分析概论、常用技术分析理论、K线形态分析、常用技术指标等内容;第四篇为行为金融和证券投资组合篇,包括证券市场心理面分析、证券市场投资组合理论等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把握证券市场分析的基本原理,反映当前证券市场分析的学科特点,突出证券市场分析的重点,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市场结合起来。②应用性强。通过对证券市场分析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比较,便于读者(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证券市场分析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从而帮助读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③深入浅出。通过使用大量的表格和图解,并列举大量的具体案例,从而有利于读者对证券市场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④反映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书中专门辟有一章,系统介绍心理分析在证券市场分析中的地位与实际运用。本书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写入书中,不但可使读者掌握新的知识点,而且能提高读者对证券市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相关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合肥工业大学教务部和经济学院的支持和帮助。本书各章的编撰人员是:张本照(前言、第一章);蒋有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汪文隽(第二、十三章);黄顺武(第三、四章);孙红燕(第五、六章);张根文(第七章)。全书由张本照教授制订编写计划,张本照、蒋有光、汪文隽最终统稿。另外,秦晨、曹明凤等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帮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杜燕君、石岳等研究生帮助进行了文字校对工作。在此,对以上相关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除了在书中注明外,还在书后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在此对这些作者和网站资料收集者、提供者表示衷心感谢。若有遗漏,万望见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和粗糙之处,敬请证券界专家和广大读者雅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