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江,现任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资深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致力于研究、实践电视节目制播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富有广电媒体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经验。主持过多个与技术管理、系统运维、信息安全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先后发表技术论文40余篇、合计超过30万字,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相关奖项。
王立冬,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电视台播出部副主任。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播控系统技术能手竞赛第一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全国杰出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曾在北京电视台播出部、网管部、总工办多个技术部门从事电视技术系统安播保障、技术规划、系统建设及改造、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工作。多次承担电视技术系统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改造及新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参加国家广电总局多项科研任务及标准化工作。曾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新闻技术联合会王选新闻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李程,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26年,现任北京电视台信息网络管理部副主任。深耕于广播电视网络及信息化,曾参与北京电视台图文电视、北京电视台城域数据网、北京电视台新大楼信息化、北京电视台IPTV及新媒体平台、北京电视台智慧媒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并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新闻技术联合会科技奖等奖项,对电视台IT技术体系发展进程具有深入了解和独到见解。
田迎冬,北京电视台信息网络管理部工程师,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13年,曾任央视多哈亚运会后场及长春电视台长春亚冬会前场技术系统保障负责人,参与完成央视体育网、上海文广中心媒资、北京电视台台标、高清制播网等多个大型项目建设及运维工作并担任技术骨干,对电视台IT系统发展进程有着深入了解。
张宁,工程师,现供职于北京电视台总工程师办公室,从事项目管理、技术发展追踪调研工作。曾参与完成《北京电视台“十三五”规划》编撰任务,参与完成北京电视台智慧媒体项目、融合新闻业务系统、融合媒体生产云、制播全面高清化、超高清技术系统等大型项目建设,担任前期规划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广播电视信息系统运维、电视台网络安全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并作为项目参与者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新闻科技优秀论文奖”等奖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提升1.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提升0.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网民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33.1%,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6.2%、36.1%、28.3%;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86亿,较2018年增长1114万,占网民整体的80.3%;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60亿,较2018年增长734万,占手机网民的78.0%;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上述一系列数据,毫无争议地反映出当前网络、视频、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不断开创新局面,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信息化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张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在媒体行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新兴媒体大量涌现,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内容产品个性化、分众化、高品质化成为潮流,受众需求更趋多元、多变、多样。在电视领域,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更高体验度的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现有的标清、高清画质和单向播出收看方式已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大量用户开始通过互联网谋求沉浸式体验,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社交化和移动化的内容消费,这给传统电视业务带来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IP架构数字电视中心等新型基础架构和技术手段的普及,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敏捷生产能力、数据支撑能力开辟了新的空间。传统电视节目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全媒体应用、迅捷与深度编辑、直播等需求日益增长,对业务生产系统的灵活性、易用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演播室高清化、全媒体化诉求强烈。融合媒体转型,要求传统电视制播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实现协同运转、数据共享,同时不断提升内容汇聚、生产和分发环节的数据支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促进技术体系从支撑保障转向引领驱动业务转型升级。
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及文化工作,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广电总局“十三五”规划及工作要点讲话中提出,要全面提升广电融合媒体服务能力。面向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享受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的需求,积极推动有线网络、直播卫星、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运营机构建设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积极创新融合媒体生产、传输、服务和管理模式,推动广电融合媒体服务云与制播云的协同联动、融合创新,共同构建广电媒体云,促进广播电视行业服务的升级转型。融合、服务、云这些意义非凡的关键词,都对电视台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书以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电视台信息系统及其运转、管理为参考案例,回顾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建设进程,分析应用场景、系统架构和技术特征,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探寻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其因果关系。
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命题。信息系统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步,迄今已20年有余,期间历经从简单组网、竖井式架构到云平台架构等的多次技术升级,现已成为承载电视制播、办公管理、新媒体应用的核心业务支撑平台。现实工作中,信息系统建设需充分考虑业务、技术、管理、运维、安全等各方面需求,密切适配电视台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以及资源状况。各级电视台立足自身特点开展项目建设,技术系统建设成本、规模、技术路线呈现明显差异。面对上述情况,研究者很难直接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必然性结论。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体系建设并非全无规律可循。电视台技术系统建设与信息化发展阶段基本匹配。从行业角度来看,信息化推广过程由点及面,以局部案例带动普及应用。新型技术架构、功能设计、运行模式在个别单位获得验证后,极易产生示范效应,经适配调整后可以在不同电视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基于研究对象特点和属性,本书拟采取案例法开展研究。以北京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建设为典型案例,以新台址大规模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进程的正式启动为起点,论述其建设进程、当前态势以及发展方向。通过对演进过程的回顾和发展路径的展望,从技术基础、业务应用、技术管理、系统运维、网络安全等五个维度,信息化、融合化、服务化、体系化、数据化、智能化等六个方向,阐述新形势下电视台信息技术体系的发展之路。
北京电视台是国内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省级电视台,其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示范效应。北京电视台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只是部分技术工作区域实现小规模局域网办公。2003年,进行了第一次规模化办公管理网络建设,入网终端接近400台,并建成少量业务管理系统。同一时期,新闻网和少量制作岛开始陆续投入使用。2008年,伴随北京电视台新大楼建设,形成了覆盖制播生产、办公管理及新媒体平台的全台网,并在近年来以节目制播为主线,不断扩容升级。2009—2011年,北京电视台高清晰度节目制播系统改造,从以标清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高清为主、高标清兼容,以固网为主转变为固网、无线并举,着眼于向全媒体业务支持方向发展。2009年9月28日,北京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九家电视台在国内第一批实现上星频道的高标清同播,确立了在广电行业高清化、网络化初期的领先地位。如今,北京电视台在节目生产能力、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在省级电视台中处于第一集团,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媒体。
目前,北京电视台信息技术系统及其运转、管理已经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节目生产、办公管理和新媒体应用等三个主体功能域独立运行、区域互联、业务交织的态势。总体而言,该体系处于大规模建设和改造之后的成熟稳定期,同时新的升级和发展需求正在酝酿形成。
本书分为建设进程回顾、现状分析说明、发展方向研究等3章。第1章回顾北京电视台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第2章梳理现有系统特征,分析当前痛点问题;第3章提出总体发展思路与方向,介绍现阶段探索尝试情况,展望未来前景和即将面临的挑战。
本书以《北京电视台信息技术系统检测评估报告》以及《北京电视台“十三五”时期技术发展规划》摘要、《制播网运维服务管理白皮书》摘要、《电视台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白皮书》摘要三个文档摘要作为附录。其中《北京电视台信息技术系统检测评估报告》梳理汇总了北京电视台实践案例中信息系统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出具,可以作为本书主要观点的数据依据;三个文档摘要则是北京电视台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文中存在较多的引用。
此外,本书编撰过程中,还参考了一批国家政策文件、指导性标准、社会化研究机构科研成果以及北京电视台自主研究成果,其中包括: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
《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15;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2010;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7;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7;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6;
《中国桌面云标准化白皮书》,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中国开源云联盟桌面云工作组,2016;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中国SOA标准体系研究报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14;
《云计算白皮书》,中国信通院,2019;
省级以上电视台网络安全监测需求研究(总局研究项目,北京电视台牵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电视台,2016;
省级以上电视台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模型设计方案(总局研究项目,北京电视台牵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电视台,2016;
《台网融合架构下的北京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内部文献),北京电视台,2015;
《北京电视台融合新闻业务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内部文献),北京电视台,2017;
《北京电视台“十三五”期间技术发展规划》(内部文献),北京电视台,2017;
《北京电视台新台址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项目总结》(内部文献),北京电视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