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此后,党中央在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保障能源安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进程需要深化研究的战略问题。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稳定供给,能源供需矛盾也必然影响到各行业的发展,因此,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与保障能源安全始终是能源战略研究和管理的重要问题。能源属于重大基础性行业,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背后涉及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生态系统与制度规范的调整和演变,因而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满足一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的能源战略对推进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教科信函〔2021〕30号),高校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碳中和”与能源战略研究,培育能够解决复杂能源局势下综合性难题的复合型人才。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精通“碳中和”政策、国际规制与标准制定,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前沿思维。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能源相关学科建设还主要集中在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经济、气候经济等大类学科领域,缺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背景下,指引能源经济转型的“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教材。
从现实问题与学科发展的两大背景出发,基于对各大高校能源经济学科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能源经济学科尚缺少一门“能源战略”课程。本书立足“双碳”目标,服务于能源经济学科发展与课程改革方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宏观定位、能源发展现实问题与战略部署进行了全面解读。可以作为国内高校能源战略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国内能源环境专业人士的参考资料。
本书由四个篇章组成。第一篇为能源战略概述,着重介绍了能源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按能源可再生性分类,对全球典型能源国家地区制定能源战略的背景、战略布局重点与实施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篇详细阐述了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成,重点覆盖能源供给、能源需求、能源技术、节能以及能源安全战略,并分别对每种能源战略形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理论基础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第三篇为能源战略的创新发展,内容围绕着气候变化、碳中和、能源金融三大问题与能源战略的关系展开,全面阐述了能源战略的新发展。第四篇为新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化,根据我国能源战略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新中国能源战略的发展之路与深化之路,并对中国特色能源区域联动战略形成的背景与内在机理,战略构思与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诚挚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教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本书所提供的关键性学术指导。本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1&ZD109)、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200414)和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BJG20210273)的资助。厦门大学社科处、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量帮助。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的魏晓楠、张晟、徐淑华、占妍泓、张文悦、孙强敏、谭兵、闵嘉琳、彭奕琦、郑宏伟、孙家诚、陈嘉慧、郭芷茹、易湘瑜、陈智龙、徐梦洁、许哲泓、王博、李响等参与了资料收集、文献整合与教材撰写。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校团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孙传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