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素描与设计素描》自2005 年9 月首版、2012年7月再版以来,共印刷13次,发行近4万册,被全国各地艺术设计院校多年连续不断地选用,也得到了高校图书馆、资料室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关爱和青睐,许多院校还将其作为考研、专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指定教材;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中,本书的许多章节被大量地引用。

 根据各地院校师生在教材选用中的实际情况,并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新颖、更精练、更切合教学实际情况,第3版中做出了如下修订。

(1)为使知识结构更合理,更适合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书将第2版时的7章内容修订为6章内容。为使本书内容更规范,将上版第7 章中动?与服装素描的内容删除,保留了“速写的表现方法”一小节,其余内容归类到第2章中。在第3版的修订中也认真考虑了知识点的前后关系、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2)第3版中除了?典性、历史性、代表性的插图外,对相关章节的插图及书后的部分附图也做了更新,这些图片大多数是从国内外最新资料中选取的。有些作者署名因一时无法查找而未做标明,在此致歉。 

(3)本书的理论内容在?书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删除了一些不适用的章节。 

在第3版修订中,仍然保持?教材内容的广泛适用性、可选择性等优点,并希望进一步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线条、明暗为主要手段来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透视、动态、空间、质量等多种关系,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一直以来被作为纯艺术及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走向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成功的必由之路。

 当今,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各种类型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将素描、设计素描列为专业基础教学的公共主干课程,并且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艺术基本功及艺术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审美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事实上,长期以来它始终是美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

设计素描是素描的一个方面,不完全等同于素描(特指“全因素素描”)。自20 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设计的崛起,它已具有社会、自然科学与艺术学综合交叉的内?。因此在传统素描的前提下,对素描用“设计”一词加以强调,是为了区别于纯艺术形态的素描。然而,它毕竟以艺术作为自身的主干框架,若为强调“设计”而摒弃素描艺术的其他因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为体现本书特点,以《素描与设计素描》为本书书名。

本书以艺术设计应用性教育为立足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素描的基本理论、系统的训练方法及目标要求。本书从教师教、学生学及专业性需求出发,依据学制、学时、岗位方向,遵?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就业中普遍出现的专业反串现象,也关注各专业的应用性特点。 

本书共分6 章,其中基础素描约占1/3,设计素描约占2/3。首先,在基础素描部分,本书注重加强学生对造型本质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并教授其把握结构、质量、空间的表达技巧。其次,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解析性素描,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本书注意从基础素描“四固定”“明暗”为主的表现中走出来并向前延伸,注重内在构造与外在形态的分析表现,并以单色线条为造型的主要语言传达设计形态。最后,在设计素描部分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进行了相应的素描训练:一是在视觉传达(平面)设计方面剖析了创意表现和图形素描,强调抽象探索形式,还剖析了超写实精细技法,强调细节的刻?,追求主观真实,以便适用于广告、包装设计;二是在产品设计方面(含工业设计、手工艺设计)要求以精细的解构技法一丝不苟地表达形体结构,此时素描主要通过线条传达形态的来龙去脉,以便与产品的设计、制造相结合;三是在环境设计方面侧重于空间表达形式,强调运用透视造型的科学规律进行多种技法训练,并针对环境的整体特征选择最佳视角来构建相应的透视空间。此外,想象与再造想象、速写与默写也贯穿在各个训练环节中。

本书在编写中得到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杉达学院领导及老师们的支持,同时感谢视觉传达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多位任课老师以及梁文彬、黎瑞欢、黄理凤、郑介彬、吴家建、具倩恩、蔡丹薇、阮宇杰、邓敏珊、莫建兴、罗绮雯、徐注雄等同学提供的相关作品图片、资料。本书还从相关媒体中收集了不少图片,在此一并致谢,感谢他们为本书所做的努力。

编 者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