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3年4月,张雪莹副教授给我带来了他撰写的《固定收益证券》书稿。我利用业余时间陆续看完了这部书稿,觉得它既承续了以往同类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又体现了其特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新颖性,在固定收益证券理论和实务的中国化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回想起雪莹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执着追求,我又看到了他10多年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一颗硕果。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实践性。目前,国内各种固定收益类教材很多,但大多沿袭了国外的编写模式。然而中国从201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操作模式和管理都形成了中国自有的一套体系和特色。如果学生只看国外模式的教材,就只能了解国外的固定收益品种和运行模式,难以了解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实际状况,学生走出校门后将难以快速融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难以承担起相应的投资管理责任。而本书在贴近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每一章都融入了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实际状况,介绍了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产品、市场分类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在第三章的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与拟合中,作者用中国的市场数据拟合了利率期限结构变动的三维图形,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在第五章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管理中,作者更多地运用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来解释证券投资管理理论,不仅给学生带来亲近感,而且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操作性。在本书各章涉及有计量分析内容的部分,都对模型的证明过程进行了展示,同时对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在第二章债券价格与利率中,介绍了关于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期限结构以及到期收益率等的计算过程,展示了通过计算程序实现计算的详细过程、期限结构曲线的拟合方法等。在第四章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模型中,编制了BDT模型的二叉树实现案例,详细地展示了其中的每一步变化过程。在第八章内嵌期权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价值分析中,以国内实际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及利率挂钩型结构化产品为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内嵌期权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价值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了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升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新颖性。在完整介绍固定收益证券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些理论的最新发展尽可能地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并且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也能够从教材中得到展现。本书在大部分章节中添加了“拓展阅读”的内容,这体现了该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情况。读者学习完“拓展阅读”的内容后,不仅加深了对本部分主题内容的理解,而且了解了这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发展动态、相关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最新拓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此为序。
金德环
前 言
本书第1版自2014年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了国内读者特别是高等学校师生的欢迎,被很多高等学校先后选为教材或参考书。近10年来,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高速发展,从交易品种、交易规模、投资者结构、市场化程度及与国际接轨等多个方面来看,与2014年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定收益证券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将“固定收益证券”列为骨干课程。广大的金融从业者也越来越重视固定收益证券知识的培训与学习。
本书的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主要框架和特点,紧密联系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及投资实践的动态,采用引导案例、理论夯实及拓展阅读的编写模式,突出强调内容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满足高等学校及业内实务部门从事基础固定收益证券的教学、研究及实际应用的需求。
本书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雪莹教授撰写初稿,并得到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统计监测部、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专家的大力支持,张绚、李波、商瑾、王琼、唐洁珑、刘爽、刘一楠、黄稚渊、周舟、姜嘉馨对初稿前三章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提供了大量反映我国债券市场实践发展新状况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本书内容的新颖性。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而实践中相关理论进展与实务变化较多、较快,因此,本书的编写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编 者
第1版前言
固定收益证券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微观意义上讲,它是基础性的投资和融资工具;从宏观的角度看,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传导等多个方面。因此,加强对固定收益证券理论和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固定收益证券的相关课程。但总的来看,与关于股票投资的各类教材相比,固定收益证券方面的教材相对较少。
2006年,笔者在上海财经大学攻读金融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时,为了准备国债定价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固定收益证券方面的教材与专著,发现与国外教材相比,国内的教材无论在理论深度上还是在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所欠缺,由此萌发了写作本书的构想。其后开始将日常的教学和研究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并借鉴吸收了近几年出版的固定收益证券优秀教材,如陈蓉和郑振龙(2011)编写的《固定收益证券》、李磊宁和周欣(2011)编写的《固定收益证券的估值、定价与计算》、张戡和徐晟(2011)编写的《固定收益证券》等教材的体系和框架,对固定收益证券的经典理论与最新实践进行汇总和归纳。
具体来说,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及利率体系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及其估计方法。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重点讲解固定收益证券现货市场投资管理策略。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固定收益证券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各类产品的定价方法。
与其他固定收益证券教材相比,本书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增加了理论深度,并吸收了近年来固定收益证券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例如,本书中介绍了利率期限结构拟合技术、利率模型及实现、利率衍生产品的定价等内容,满足了金融工程专业及研究生层次对这方面内容的需求。其次,紧密联系固定收益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及投资实践的最新动态,特别是结合我国固定收益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介绍大量的实际案例,使读者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中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突出内容诠释上的深入浅出,对于相关理论模型的讲解简洁明晰,尽可能地省略公式的推导和原理,直接给出结论和公式,注重可操作性。在本书的部分章节,直接介绍计算机软件,如Excel和Matlab的实现方法,列举了固定收益证券相关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提高其固定收益证券分析与操作技能。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理论研究人员和金融从业者的参考书。
本书由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雪莹副教授编著,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现有的教材以及一些研究者的论文成果。此外,龙腾飞、王晚景、王晓玉也参与了本书书稿的整理与校对工作。在写作本书期间,笔者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Laval)金融工程实验室工作并进修,得到了Vanson Lai教授的辛勤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而实践中相关理论进展与实务变化较多、较快,因此本书的内容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