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诗词翰墨咏清华,科艺相融满庭花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华诞。从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塑造“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更从容”的清

华新形象,学校文化品位、师生文化素养被提到新的高度。学校以110周年校

庆为契机,组织编写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品质优良、有影响力的出版物。

荷塘诗社和书法协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出版《诗词翰墨咏清华——庆祝

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荷塘诗社暨教工书协作品选》,以诗书合璧的独特形式

精选两个协会教职工会员及校友代表、诗词名家等反映清华历史文化和校园风

貌的诗词110首,并配以相应的书法作品,雅士群贤齐聚,各展妙思佳艺,可

谓立意高远,形式新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物艺相通”“诗书一体”的特色,

充分展示了清华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性自觉和责任担当,为满园春色的清华

110周年华诞,增添了一爿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花苑。

荷塘诗社从2008年4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逾12年的历程。在创社

社长王玉明院士和历届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广大社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得到诗词界的认可。这本选集是诗社在100周年校庆诗

集、诗社十周年诗集出版后的又一精品力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

生为本书题词,原会长郑伯农先生和现任会长周文彰等中华诗词学会领导为清

华110周年校庆惠赠诗词书法,众多的诗词名家提供诗词佳作并为会员作品进

行点评。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社会对清华发展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也反映荷塘诗社开始从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辈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具有永恒魅力的不

朽诗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亮丽篇章,中国诗词与书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独

特的瑰宝。清华有重视诗词文化的传统,清华园是孕育爱国诗人和优秀诗作

的沃土。令人欣慰的是,诗词文化在当下的清华得到了传承发展。十二年前,

在清华校庆活动期间,在王玉明院士倡议和一批诗词爱好者的支持下,创建了

荷塘诗社,我有幸是一位积极的响应者和策划者。其时,王玉明院士首发了他

回归母校后的首部诗集。现在,其第四本诗词集和第二本摄影集也即将与本书

同时面世。王玉明院士的诗词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生以及郑

伯农、郑欣淼和周文彰历任会长等诗词大家、名家的好评,他还是中华诗词学

会顾问及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荷塘诗社已经出版了两本、即将出版第三

本集体的诗集。诗社多名理事会成员、骨干社员也已经或即将出版个人诗集或

诗词研究专著。这些丰硕成果在诗词(诗歌)界的影响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

作用不可小觑。同时,荷塘诗社和书法协会连续七年联手承办的清华大学“迎

新年,送春联”活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广受欢迎的品牌。诗

社和书协对教职工陶冶情操,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诗词具有生动的教育功能。孔子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

于乐”之说。诗词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还是其重要的源头,是以文

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诗教文化具有养性立德、启智育灵、审美陶情、

完善人格的作用。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家研读古诗词,还要带动大家来写让人心动的诗词,包括新

诗。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

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

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我想,这应该是荷塘诗社和诗贤们不竭的追求。

希望荷塘诗社能在继承中华诗词文化传统上做出积极探索。同时,还要

按照“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和清华“会通”的学术风格,营建和谐的文化生

态,在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交流中实现创新和发展,促进科学和人文的完美融合,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

诗词书法从来都是水乳交融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元素,这次诗社和书协

联手共创佳品的举措非常好。包括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和两届

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在内的书法名家以及教工书协的老师们各显神通,提供

了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希望诗社和书协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