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背景下,我们于2008年编写了《审计学》这本教材。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并体现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审计准则一直在不断修订、更新,相应地,本书也在不断修订、完善。

  2020年11月19日,财政部批准印发《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2号——项目质量复核》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管理》三项新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20年12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2020)》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2020)》;2021年2月2日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16号——审计报告中的非无保留意见》。

  2018年1月12日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发布,赋予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新使命。内部审计作为增加企业价值和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能部门,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成为目前内部审计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党中央于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工作进入新时代。2021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正草案)》(新修正的《审计法》已于2021年10月23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为及时体现这些新法规和新要求,我们对《审计学》(第三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修订,对每章内容都进行了程度不等的修改、完善,以满足现阶段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需要。

  本书第一~六章为审计理论部分,在原有框架结构上结合最新准则重点对相关内容做了修订、完善。第七~十章为审计实务部分,以制造业的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为例阐述各业务循环的审计,为更好体现风险导向审计,对原来章节结构重新进行了修订,按照业务循环及其内部控制—业务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业务循环关键项目的实质性程序的思路展开阐述。收入审计部分依据2017年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进行了全面的修订。第十一章按照最新审计报告准则在《审计学》(第三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每章前面的案例导读大部分都重新修改,尽可能选用国内最新的真实案例。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杨昌红(河北地质大学)编写第一、二章;降艳琴(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杨昌红编写第三章;李翼恒(河北地质大学)编写第四、五章;杨昌红、刘三昌(河北地质大学)编写第六章;赵凌云(河北地质大学)编写第七~十章;降艳琴(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十一、十二章。各章初稿完成后,最后由杨昌红教授统筹定稿。

  由于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相关法规、制度的广泛性,尽管我们力求谨慎、准确,但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