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Preface
2007年我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最先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本科生的“接待服务原理”(principles of hospitality)和研究生的“国际旅游发展研究”(in search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两门双语课程,一开就是十年。这两门课程,特别是前者,每到新学期,我都会收集资料,编写、修改讲义,发给学生。这期间,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我一直想为同学们写一本书,或许是担心著书不能立“说”,或许是犹豫写书在目前的学术研究氛围内并不算“讨好”的事情,所以,有的书写写停停,一直也不能如愿。2019年,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阳江帮扶队的一员,在筹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商学院的过程中,由于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我有机会领导研究团队,结合我近几年数字旅游研究的一些成果,历时两年,有了这本《数字旅游学》。
其实,我们为学生写一本书,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教科书,首先应该考虑这本书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思维和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书中阐述的理论或思想及方法是科学的。我们知道,在旅游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的学科理论解释旅游活动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各类著述与教材也不少,但是,从旅游学科建设的角度,基于旅游活动现象研究的特殊性,凝聚形成核心概念,并以此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学习研究内容的著述还是缺乏的。同时,我也注意到,本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教科书,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数字旅游专业领域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阐述的内容及逻辑体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特别是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联系,这也是目前国内旅游学科建设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上述考虑,数字旅游学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旅游学与数字旅游学的关系。本书强调了旅游学和数字旅游学都应基于旅游现象的本质与事实或经验的关系来界定旅游活动含义的观点,而旅游活动现象的事实是,它首先是一种与世界产生特殊关系的经验。因此,旅游学研究的“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含义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也是可以发展的。也基于此,旅游学或数字旅游学所对应的研究对象、可供研究的领域及知识的基础,一定来自旅游活动这一现象直观的事实及可能的经验性认识的总和。我们追溯旅游学理论发展的起源。从1982年开始,英国学者Mathieson和Wall所著的《旅游: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影响》(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先后再版了17次。在这一著名的经典著作中,作者基于现代社会一般的旅游活动要素结构的经验考察,特别针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改变的事实,将旅游发展导致的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特殊性,即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旅游学研究的对象。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于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旅游影响效果理论的研究内容,在旅游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著作的主要学术观点,也一直都是现在我们旅游学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但是,任何基于事物本质的事实或经验现象的特殊性有许多方面,它们在一门学科里不可能全部呈现。因此,就旅游学与数字旅游学的关系而言,如果说旅游学从宏观的角度关注的是旅游活动一般要素之间的联系及与此相适应的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数字旅游学则选择了旅游活动数字化这一特殊的研究现象,并以这一现象事实或经验的特殊性作为研究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数字旅游学关注的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旅游活动及过程的数字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显然,受所处时代的局限,在传统旅游学中,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变化及其应用对旅游活动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的影响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第二,数字旅游学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就旅游活动本身来说,尽管数字技术的发展变革及应用并没有改变旅游活动内在要素的基本结构,但传统旅游活动的含义及其相关的概念将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日益相互依赖的背景下被重新定义。因此,在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场景和过程的条件下,旅游活动的内在要素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旅游活动主客关系及互动体验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今天,旅游者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参与旅游活动,并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事实是: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信息通信技术主导的社会,旅游者需要使用智能技术参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场景、互动行为、体验及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数字化了。因此,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的条件下,必须面对以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及过程数字化带来的旅游者需求的价值重构、数字旅游商业及智能旅游服务的变化及影响,数字旅游学也将因此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
数字旅游学建设的意义在于,基于数字技术在旅游活动全面应用条件下旅游活动及过程数字化的新事实,在阐述数字旅游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考察旅游活动数字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包括:①由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及数字产业在全社会的普及发展,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的改变;②传统的旅游服务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旅游活动场景下,主客关系的变化及价值共创的新模式;③随着以数据分析及预测为基础的旅游者需求的重构,基于数字技术的旅游交易和智能旅游服务新的范式与管理问题。
显然,数字旅游学作为一门相对而言新的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仍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数字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期,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旅游理论也仍有待于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数字旅游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数字旅游学的建设与发展仍然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国内已有众多高校开设了与数字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以及数字旅游管理相关的核心专业课程,开始了数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这都将成为数字旅游学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
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是国内率先建立以数字旅游管理为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的学术教育机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科学实验、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数字旅游学是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倾力打造的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并得到了学校的积极鼓励与支持。本书就是我与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数字旅游研究团队一起合作努力的成果。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为本书提供初稿的老师有:曾泰源(第2、3、4章)、彭茂娟(第5、6、7章)和钱慧静(第10、11、12、13章)。全书由李力做总体内容及大纲的设计,撰写了本书的第1章、第7章和第8章,并对全部书稿统一做了各章节内容的改写和补充工作。在此,对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数字旅游研究团队老师们为此书所做出的努力,我深表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陈晓琪、苏君仪和潘涛,近些年,她们先后在数字旅游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本书做出了直接的贡献。我也一直为她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研究成果和毕业后的工作成绩而深感自豪。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由于数字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本书写作所引用的专业研究资料大多来自国外的文献,因此本书的部分内容还有待商榷,且疏漏和遗憾也在所难免。恳请国内的同行不吝赐教。
李 力
广东阳江 罗琴湖畔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