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I

前言

PREFACE

税收学作为财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仍以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为基础。财

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收支活动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纵观其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

一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史,从亚当·斯密时代的自由放任论,到凯恩斯时代的国家

干预论,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府适度干预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划时代的

变革,实现了市场万能论到政府万能论再到政府与市场结合论的转变,由此带来了财政

学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作为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财政学科,必须做

到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政府角色,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规范政府权限,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税收学作为研究财政收支活动及其规

律的学科,要求财政分配活动首先必须做大“蛋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

还要分好“蛋糕”,实现社会财富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作为研

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及规律的学科,要求财政制度的设计必须做到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规范干预私人经济部门、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与和谐。

税收学作为财政学的分支,主要是从收入角度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包括

征税、管税、用税、评税、查税、筹税、务税等环节。通过对税收分配活动规律的研究,

要力争做到:征好税,坚持依法征税、公平征税、效率征税;管好税,实现从经验型管

理到科学化管理的转变,从管户制到管事制再到管数制的转变;用好税,用好税收资金、

用好税收政策、用好税收杠杆;评好税,既是税收征管质量的评估,又是纳税服务的重

要途径;查好税,是确保税收收入实现的安全网,关键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

区块链技术,建立涉税疑点自动识别、自动校正、自动处罚的机制;筹好税,实施税收

战略管理、谋划税收长期收益、规避税收运行风险、获取税收财务价值;务好税,建立

现代智能化纳税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税收服务。

在此基础上,税收分配活动还要处理好八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政

府职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与政府的关系,构建财权与事权匹配的现代财政

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通过构建“收租、分

红、征税”的新型分配模式重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个人的关系,通过“提低、

扩中、限高”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化;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合理配置资源、确保经济稳定、

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民生,提高福利,构建和谐社会;政府与环

境的关系,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外交的关系,承担大国责任,维护

世界和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体制的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改革背景: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宏观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背景,“互联网+”发展的技术背景,政府治理模式转

变的政治背景,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体制背景等。面对新的改革背景,税收理论与政策

税收学原理

II

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制度性、

保障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心,切实转变治

税思想,实现税收宪治、税收善治和税收共治,树立新发展理念;保护市场主体,提升

国际竞争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税制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激活新发展活力;

促进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发展动能。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以中国税收理论与制度建设、改革与创新为背景,结合政府、市

场与财政关系的演变规律,将税收理论研究与税收制度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

税收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产品理论、税收效应理论、税收负担与转嫁理论、税制结

构理论、最优税制理论等内容。在体系安排上,本书以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效理论为核

心概念,以实现税收分配的公平化和提高税收分配效率为目标,在遵循税收分配活动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基础理论—税收实践—税收政策的思路构建税收学的理论体系。

本书分六大模块,共14章,分别如下:第一模块为税收基本理论,探讨政府征税的

理论基础及根源,回答政府为何征税的问题。第二模块为税收原则理论,探讨政府征税

的指导思想,回答政府如何征税的问题。第三模块为税收效应理论,分析政府征税的经

济效应,回答政府征税的结果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第四模块为税收负担与转嫁理论,

探讨政府征税的规模及税收负担的运动规律,回答税收负担的合理性问题。第五模块为

税制结构理论,探讨政府征税模式的类型及选择,回答税种的配置及税制设计合理化的

问题。第六模块为税制设计理论,主要论述现代西方最优税收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对税

收前沿理论进行研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强调针对性

一是注重税收理论经济依据的探讨,旨在建立科学的税收理论体系。二是注重税收

实践经验的总结,旨在发现和掌握税收分配的规律。三是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旨在通

过税收根据、税收思想、税收效应、税收负担、税收结构、税收管理等方面构建完整的

知识体系。四是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将教学内容与中国古代税收思想、解放区红色税

收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税收思想紧密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突出理论性

一是突出税收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如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基于经济增

长的决定因素架构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点讲授税收与劳动、税收与储蓄、税收与

投资的关系。二是突出税收理论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税收超额负担理论的研究主要运

用生产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进行分析;税负转嫁理论主要运用市场竞争理论进

行分析等。通过税收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融合,旨在构建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税

收问题的理论体系。

3.注重适用性

考虑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重点把握的需要,本书在编写体例的安排上,做到课

前言

III

前提炼学习目标,课中给出扩展阅读材料,课后通过思考题和即测即练巩固所学内容。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税收现象,便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税收分配的内涵,准确判断税收

政策的效果,更好地掌握税收分配的规律。

4.兼顾前瞻性

税收理论总是伴随着税收实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动态研究的

理念,既要关注目前成功的实践经验,更要关注未来发展的趋势;既要立足目前税收管

理的实践需要,更要关注未来税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既给授课教师讲授时以

充分的发挥空间,又可以延长教材的生命周期。

参与本书写作的人员均是多年从事税收学教学和科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具体写作

分工如下:尚可文负责第1章、第2章、第3章;李爽负责第4章、第5章、第6章;

黄文君负责第7章、第8章、第9章;蔡玉莲负责第10章;周雪梅负责第11章、第12章;

莫紫琪负责第13章;刘珊珊负责第14章。本书的总体设计、提纲拟定和通撰修改由主

编尚可文教授负责,副主编李爽、黄文君、周雪梅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审稿工作。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国内外在税收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

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

以实现税收理论的创新为目标,构建对税收学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尽可能做到本土化。

由于受作者水平与资料的限制,对税收学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缺陷,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对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了你们的付出

和我们共同的努力,我国税收理论研究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编 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