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9月1日实施,以下简称《慈善法》)第88条规定: 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慈善管理学是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核心课程之一。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慈善事业将有一个大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慈善管理学是研究慈善事业管理的一门科学和艺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慈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慈善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道德升维、财富升维的需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体现。慈善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 在现有的环境下,与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处理好慈善生产关系,提升慈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慈善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专业培养慈善情怀、提高慈善管理技能的通识课。大学生通常缺乏社会实践,对慈善管理了解不多。怎样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大学生对慈善管理产生兴趣,并让他们学习这类课程后在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管理核心能力上都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在编写教材以及组织教学中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慈善管理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慈善组织管理能力、慈善项目管理能力、慈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慈善筹款能力、慈善基金管理能力、慈善信息管理能力、公众信任能力(公信力)、管理创新能力等。
本书依据慈善管理的核心能力来编排分论章节结构。第一章慈善管理学概述(于秀琴、叶子),第二章慈善管理环境
(武幺),第三章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基础(吴波),第四章慈善管理体制及法律规范体系
(杨晓龙),第五章慈善组织管理(王鑫、宋丽朱、张琦),第六章慈善项目管理(赵书亮),第七章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陈玉明),第八章慈善募捐管理(宫权),第九章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李金耀),第十章慈善信托管理
(李亚军),第十一章慈善信息管理(魏春洋),第十二章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吕如敏),第十三章慈善管理创新(王帝钧),第十四章“善经济”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
(刘仁宝),第十五章慈善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刘文)。王鑫负责全书统稿工作,
张琦参与了全书的汇总整理工作。
当然,本书提出的慈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核心能力等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更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人提出宝贵的意见,推动这一新兴学科发展。
感谢为本书编写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作者,感谢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王名院长、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程刚院长为本书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山东工商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提供的帮助。
基金项目: 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184“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者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