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黄骏的专著《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终于要问世了。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新趋势的专著,也是一项基于新一线城市武汉的个案调查。

在大众传播诞生以前,多数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所生活的家乡,因此他们也就无从获知遥远城市的信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曾描述,忽必烈只有通过马可·波罗的讲述,才能了解西方城市威尼斯的图景。到了大众媒体时代,官方媒体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主体,人们借由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城市宣传片,形成了关于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稳定快速发展,国内传播学者对于城市形象给予了高度关注,有关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绝大部分侧重于对大众媒体报道文本或城市宣传片的分析,而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明显不足。

因此,在读博期间,当黄骏以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作为他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时,作为导师的我完全支持。相比于博士论文选题偏重理论层面的思考,他的这一选题更加聚焦于实际应用层面,这正好丰富了他有关城市传播研究的知识体系。从总体来看,他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通览黄骏的著作可以发现,书中虽是关注城市形象,但蕴含着三层有关媒介的深思:

一是城市媒介。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能以最快速的方式亲身体验或是在虚拟空间感知一座城市,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城市的虚实场景所包围。这也应验了基特勒“城市是一种媒介”的观点。在这本专著中,黄骏将城市景观和博物馆看作城市形象实体空间传播的重要元素,并且与社交媒体网络相互嵌入,将市民与游客编织其中。

二是社交媒体。有别于以往把社交媒体当作传播工具的研究视角,黄骏将社交媒体看作城市形象运作的媒介环境。这种环境不只是交流的渠道,它还促进了城市居民或游客间更丰富的公共交往与日常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市民既是城市形象的第一检验者,同时又是形象建构的参与者。借助社交媒体,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城市公共议题的讨论以及城市治理的实施之中。以往作为城市形象传播接收者的市民,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成为城市主人翁。

三是万众皆媒。社交媒体浸润的城市,带来了万众皆媒介的新景观。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这里面的“众”指的是某座城市的所有市民与游客,还包括并未涉足但围观这座城市的用户。例如,书中有关抖音话题挑战的案例研究,证明了短视频的普及使城市影像生产从精英化走向庶民化。网民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呈现了城市生活中烟火气息的本色,并借由短视频平台传递到千家万户。

总的来看,这本著作从物质性和媒介化两个层面推进了城市形象研究。一方面,它强调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新的传播关系。书中所提到的全息投影与建筑的互动以及虚拟(增强)现实与博物馆的互动都能体现出新科技对于“物—物”关系的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指出,媒介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发送者—信息—接收者这个传播序列,而应扩及媒介和不同社会机制或文化现象间的结构性改变,及其如何影响人类的想象力、关系与互动。

从实践角度来说,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也是地方宣传部门的工作内容之一,书中强调的以媒介实践范式为核心的城市形象传播思路,也可指导国内城市形象推广的实际运作。书中提到,过去的城市影像是官方拍摄城市宣传片供观众来收看,而如今是所有用户主体可以拍摄城市短视频供所有用户观看。书中还提到,地方宣传部门既要协同城市媒体、地方智库以及城市文化企业等内容资源,又要加强与其他涉及城市软实力的政府部门的合作。同时,城市管理者还需要转变传播思路,真正让本地市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参与者。这些对策建议,也可为相关地方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照。

在清华读博的三年时间里,黄骏不仅顺利地获得博士学位,还和我有过若干次学术上的合作。他是一个虚心好学、目标笃定、持之以恒的青年学者,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也正在成为国内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他的博士论文《从基础设施到媒介化:作为媒介的城市交通》,将城市交通置于媒介视野下进行了多层面的创新性探索,而《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这部专著则是他把城市传播的研究和新媒体传播研究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不仅是国内城市传播研究的一项系统性成果,也是新媒体领域的一项新成果。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能为国内从事城市形象推广的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是为序。

 彭兰

 2023年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