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言

无惧不确定,学会为更好而争取我们夫妻俩构思与起草这本书时,正好在三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这是不寻常的三年,诸如俄乌冲突、能源危机、极端气候等具体事件,真实、近距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在经济上。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女儿于2022 年出生。从因为疫情防控导致的孕产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到我俩所在行业的艰难恢复,我们最大的体感便是“难”。似乎,此前快速发展带来的高工资、好工作,曾经丰沛的资源、诱人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几乎身边所有人都明显感受到了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探讨的人类困境。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人们都憋屈又不得不负重前行,以谨慎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与事业都能得到发展,成了每个人都在琢磨的事儿,也成了我们俩写完《韧性成长:终身进益的16 个心智升级模型》一书后,持续思考的主题。最终,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争取、创造更多资源与信任”上,并深信它是解锁当前时代矛盾与压抑的关键。

两件小事,启发我们有此感受:一是与两边父母一起生活和带娃,二是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发展。

我们俩是35 岁才要的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孩子出生前就来了北京,准备帮我们一起带娃。过去十多年里,很多同事或朋友都提醒我们有孩子后,我们与父母之间以及双方父母之间一定会起冲突,但幸运的是,现在在我们家,奶奶与姥姥每天分工带娃,爷爷与姥爷则分工做饭,一家人像高效能团队一样和谐顺畅地运转着,我们也因此得以享用这份满是亲情的“资源”,在有娃之后也能相对平衡事业与兴趣——包括写这本书。

另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工作里。疫情三年,我们和很多人一样,明显感受到公司的成本控制越来越严格,招人、升职,卡得越来越严;客户的项目变少,预算更是越来越少。但回头去看,我们俩这几年的发展却有很大的进步。工作室赢得的项目质量越来越好,职场上我们也持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升职加薪虽不如此前快,但专业、人脉、影响力等却在稳步提升。这与很多人在这三年中的发展,似乎很不相同。

这两件事,都算不上什么大事,背后也有一定的运气,以及离不开周边人对我们的支持。但我们自己知道,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一直保持着的“争取”意识与能力——也就是如何根据自己与对方的本质需求,勇敢但又温和地与对方协商、谈判,进而得到满足需求的资源。

“资源”这个词,虽有些过于商业化,却可以帮助我们看明白一件事:它本身客观存在着,等着我们发现、使用,或者转化、创造。就像爸妈的帮忙、领导的监督一样,在有些人眼里是冲突与拖累,而在有些人手里却是支持与动力。

这一区别是如何形成的?两者之间是如何转换的?过程中利益与信任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研究与探索的兴趣。

但与大家对“争取”的普遍理解很不一样的是,我们在做的、讲的“争取”,不是“争抢”,而是有能力争取到对方与自己一起发现、创造资源;我们说的“资源”,既包括实实在在的物质与便利,也包括看不见的人情与信任。

这的确不容易,却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的核心方法是第三选择式谈判,它能帮我们变冲突为合作,实现利益与人情的双赢。谈赢并不是目的,让资源更多、人情更浓才是目的。核心方法不是虚张声势、哭穷卖惨、恐吓威胁,而是分析诉求、敢于表达、开放共创。因为我们深信,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基于信任创造更多,比费尽心机让自己独赢、独得,重要得多。

只不过,要想实现利益与人情兼得,并且不被江湖手段所骗,的确需要自己有更正的心态、更强的能力,以及对人情更深的关注。我们写这本书,既是我们学习的记录与总结,也是对这种理念的探索与分享。

我们夫妻俩都是普通人,从大学初恋在一起,到在职场上一起发展十多年,有幸得到了比自己的预期多很多的资源与信任。我们相信也希望更多善良、向上的朋友,也能借由这本书看到并学会利益与人情兼得的争取,并享受由资源与信任带来的自由,而不是被动等待生活与工作来安排自己。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天生就会争取。过去十多年来,我们融合公共关系、商业咨询及知识创作的跨界经历,让我们有幸得到很多观察与学习的机会。它们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书中具体技能的应用,更启发我们相信人的主动意识、更大的包容心、无限的创造力——而这些,才是争取过程中真正的品质。

我们感谢所有帮助、启迪过我们的朋友与老师,也期待你的进步。当然,书中也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视角或观点,也欢迎读者朋友通过公众号“皮皮仲与娅娅文”交流、指正。

2023年4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