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与经典对话的艺术之旅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当我们在博物馆观察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在美术馆驻足于抽象绘画前,内心常会产生某种难以名状的共鸣。这种共鸣根植于人类对美的天然感知。本书旨在以简明的方式,搭建艺术经典与大众之间的认知通道,使艰深概念回归可被理解的语境。本书是学术志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文社科必读经典系列之一,邀请知名高校教授与博导遴选书单,精选艺术领域的经典之作,希望能够为广大学人及艺术爱好者带来经典学习的全新体验。
理解艺术的过程,本质上是与历史上伟大头脑对话的过程。黑格尔在《美学》中将艺术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略显抽象的概念其实扎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像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既是威权的象征,也是工匠对天地神灵的想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梳理并发展的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恰好为这种理解提供了钥匙:当我们凝视敦煌壁画中飞动的线条,不仅看到美的表象,更能触摸到盛唐时期的文化脉动。这些经典著作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可以握在手中的火把,照亮艺术长河中的思想航标。经典文本的价值,在于它们构建了理解艺术的坐标系。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讨论的“游戏冲动”,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解释力:当年轻人用数字绘画软件自由创作时,那种超越功利的愉悦感,正是审美教育的当代印证。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预言,则为我们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图像狂欢提供了历史视角。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证明经典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常读常新的智慧之源。
本书精选的30部经典,如同30位风格各异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进多元而驳杂的艺术世界,领略艺术之美。希望这本导读能成为读者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当经典走下学术圣坛,以更温润的方式与当代对话,或许我们会在某个展柜前突然领悟:原来艺术从未远离,它始终在等待与我们的目光相遇。
鉴于解读人学科背景与学识水平的差异,解读经典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自信,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颇与不足,编写团队对此文责自负,也欢迎广大学友一起批评指正,讨论交流。
宋义平
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