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葫芦丝的音色柔和,缠绵飘逸,无论你走在大街小巷、森林公园、海边沙滩,还是静静坐在茶室、咖啡馆,总能听到葫芦丝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沁人心脾!《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欢乐的泼水节》等一首首经典葫芦丝曲让多少人感受过“音乐在血液里流淌”的美妙!
如今,学习葫芦丝的人越来越多,从四五岁幼儿到耄耋老人,均有大量葫芦丝学习者。很多中小学将葫芦丝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在全校普及,获得非常好的反响。
然而,葫芦丝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也亟待解决。
第一,缺少专业教师。目前从事葫芦丝教学的大部分是竹笛、唢呐或者笙专业的教师,还有一部分是声乐、钢琴和其他技能专业的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葫芦丝的发展历史较短,而葫芦丝教育的发展历史甚至更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使是一位专业水平很高的竹笛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对葫芦丝艺术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很难充分掌握葫芦丝的神韵。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解决葫芦丝专业教师稀缺的问题,让专业葫芦丝师资的培养得到保障。
第二,缺少科学教法。有部分教师既缺少专业演奏的学习,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凭着个人的一腔热血投入葫芦丝教学的队伍中,因此,他们没有掌握葫芦丝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还有一些教师只教乐曲的骨干音,从不涉及吐、花、波、滑、颤、叠、震、打等口舌类技巧,更不会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导致学生演奏出来的乐曲干瘪、生硬,缺少韵味和感染力。
第三,缺少特色教程。尽管当前葫芦丝教程种类繁多,看起来各具特色,但是教师依然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在适当的阶段挑选适当的内容,以及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这就好比厨师要想烹饪美味佳肴,光拥有大量食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的菜谱和烹饪技术。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程编订的顺序去教学,要么会导致教学枯燥乏味,要么会由于难度跳进太大而导致学生最终半途而废。因此,一套好的教程,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葫芦丝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从教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一种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国内外的葫芦丝学习者,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葫芦丝,以及如何能设计一个学习上的“GPS导航系统”,让学习者按照导航就能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让青年教师们少走弯路,让教学变得更轻松!
本教程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将全书内容划分成基础篇(介绍葫芦丝的相关常识)、入门篇(讲解基本的指法和节奏)、进阶篇(由浅入深地探讨各种难度的乐曲和技巧)和拓展篇(介绍循环换气技巧、多种指法和形形色色的葫芦丝)。本教程将基础训练、技巧训练、演奏常识与适当的练习曲以及经典乐曲有机地搭配起来,一个知识点会在前后章节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让学习者不仅能轻松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还能将其运用于乐曲中,使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在乐曲的选择上,本教程以旋律优美、广为流传为优先原则,精选经典葫芦丝乐曲。考虑到部分学习者精力有限,本教程将乐曲分成必学部分和选学部分。其中,必学乐曲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训练演奏技能的针对性,而选学部分内容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习者设计的。书中的很多乐曲都是广为流传的乐曲,可以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且,很多乐曲都根据笔者自己的演奏作了详细的装饰处理,使乐曲演奏起来更有韵味。因此,教师和学习者只要按照本书导航就能顺利步入葫芦丝的音乐殿堂!
葫芦丝扎根于民间沃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受到国际友人的热爱。笔者曾多次受邀在泰国、马来西亚、西班牙、印尼、南美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参加演奏,同时致力于教授传统乐器,而葫芦丝是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笔者的一个梦想就是让葫芦丝音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天下。
本教程是受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博士研究生导师郑锦扬教授和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福建省笛箫学会冯伟会长的嘱托而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以下老师的大力支持:我的恩师,著名竹笛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易加义教授;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著名竹笛葫芦丝巴乌演奏家、教育家何维青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曹文工教授;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滕腾副教授、柴庆伟副教授;安徽蚌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孙玮娜博士;华侨大学陈海蛟副教授、李扬帆老师、魏丽娜老师以及李金铭老师。在此向你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另外,本书中摘选了李春华、王厚臣、严铁明、林荣昌、李贵中、赵洪啸、卫明儒等著名葫芦丝演奏家的经典作品,本应当面酬谢,但因联系不便,在此感谢你们的谅解和支持,并致以衷心的问候!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
本书音乐作品著作权使用费由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代理,联系电话:(010)65232656-532。特此声明。
章兴宝
2024年4月15日于索菲亚国家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