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仲裁案例不仅是仲裁视域下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民商事习惯适用与解释的鲜活载体,更是仲裁立法发展和完善的源泉活水。这些案例既为仲裁员精准把握仲裁法要义提供了实践指导,又为社会公众理解仲裁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民商事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2017年5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回应纠纷治理的现实需求,颁行了诸如《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归口办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报核问题的有关规定》《关于审理仲裁司法审查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办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系统地规范了仲裁程序和司法审查机制,为解决仲裁纠纷提供了更为严谨和翔实的指导。本书从司法审查的视角出发,通过典型案例解析,详尽阐述了仲裁法律适用的基础原理、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法,不仅能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仲裁法律适用的概貌,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为了把案例教程写得“好读好用”,本书坚持以下遴选标准。一是典型性。对所收集的案例进行层层筛选,汇集实践中的常见、典型情形,以指导仲裁实践。二是针对性。对仲裁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案例体现的法律原则和精神,提出规范性的裁决思路,既供仲裁机构裁决相关案件参考适用,也供仲裁司法审查裁决时有针对性地参考适用。三是深入性。紧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仲裁原理和制度的体系化、逻辑化着手,注重问题的解决,避免案例研究中就案论事的简单分析评说现象,以及案例事实虚拟化、简约化和对法条的简单注释现象。四是启发性。在案例编撰中,把学理和案例融为一体,把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赋予案件事实之中,以案例阐述仲裁理论和仲裁实践,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彰显仲裁职业品性的同时,不断锻造仲裁实践的思维习惯和裁判行为模式。五是便捷性。每个案例均分为主题、学习要点、核心概念、问题导向、案情简介、法院裁判、案例解析、实践思考、拓展阅读和裁判文书等多个板块。其中,主题是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案例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案例本身的蕴含意义,也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案例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学习要点是指导教师学生对所讲授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取出关键性、核心性的重点,以此为中心,强调和突出本主题的内容。核心概念由单个词语、短语或词组组成,既揭示其一般性含义,也阐释其在主题中的特殊含义,通过概念界定提出笔者的见解,进一步厘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构建主题所要呈现的特定情境或空间。问题导向是针对仲裁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凝练主旨,明确目标,靶向发力,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层层深入,逐一化解。案情简介主要包括纠纷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过程。法院裁判是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结果,其中涵盖法院裁判文书所记载理由的主要意旨,是裁判的精华及理由所在。案例解析是结合案情,就仲裁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典型问题作出的专业判断,便于在学习和研究中通过关键词的查询与检索,了解和掌握仲裁案件的实际审理和裁决情况。
本书在体例上除设置上述若干板块外,还提供了配套的教学指导资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思考和教学安排等内容。这或许是本书创新之处,能否达至既定的教学实效,有待于实践检验。当然,仲裁法律规范内涵丰富,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或错漏,所述观点和所提建议还有待仲裁实践的检验和法学理论的探讨。在此,我们恳请使用本书的高校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作者修改、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判决原文引用旧法的,保持原文,法律有修订的分析部分,以新法为主。
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忱,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编辑案例书籍、挖掘案例价值的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研究仲裁的读者,服务于仲裁实践,为仲裁法律体系和仲裁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