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反而使其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鸡肋”,甚至引发员工的抵触而导致业绩下滑。事实上,对于何为绩效、绩效指标应当如何设计、绩效管理实施的关键是什么,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感受去做,以至于落入绩效管理的误区不能自拔。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强势登场,必将引发我国绩效管理学习与实践领域的深刻变革。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处变不惊。虽说当前国内绩效管理方面的图书种类繁多,但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生活化、工作场所团队化、学习方式电子化等特点,并将其融入教材编写的情况为数不多。鉴于此,编写本书,不仅要帮助企业解决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还要提供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帮助相关人员弄清楚绩效管理是什么,如何实施绩效管理,以及如何防范绩效管理的偏差。 

本书以绩效管理的流程和考核技术介绍为主线,从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等讲解了绩效管理的流程,按照非系统和系统的分类阐述了绩效考核技术。其中,非系统的绩效考核技术包括报告法、比较法、行为锚定法等;系统的绩效考核技术包括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等。 

本书自2017年第1版出版以来,受到国内许多高校大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多所高校将其选为本科生教材。在第1版的基础上,本书第2版根据读者,尤其是全国各地高校老师的反馈做了多处修订和完善,主要的调整和更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了各章的章首案例、章末案例和团队互动演练内容,以保持教材的时代性特点;增加和更新了各章的专题拓展内容,使用二维码引入数字化资源,丰富和延展了知识点;第一章第二节增加了“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第二章增加了“绩效计划概述”作为第一节,将第二节“绩效沟通”并入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中“绩效信息的收集”,删减与第四章第三节“绩效考核主体”重复的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删去了“绩效标准的确定”,避免与第二章内容重复,同时第三节增加了“绩效考核主体的常见误差及其解决方法”;第五章删去了第六节;第六章第三节删去了“KPI指标设计缺陷及解决思路”;第七章删去了第一节中“BSC的重要意义”和第四节;第八章将第三节改为“目标管理的变革:OKR”,详细介绍了OKR的相关知识;第十章删去了绩效反馈的意义,删减了360度反馈体系的内容,避免与第五章第五节重复。 

修订后,本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课程思政与专业相长。本书结合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总要求,加强价值观引领作用,选取华为、小米、海底捞等具有鲜明管理特色的企业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绩效管理的思维解读事业和人生,懂得用目标检验过程,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奖励。 

第二,知识融会贯通与能力塑造提升相结合。本书各章大量使用了案例和专题拓展,

扩展了理论知识,每章的团队互动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整的模拟实践环节贯穿了整个绩效管理的流程,贴近学生实际,其反复操练绩效考核技术的形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 

第三,理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本书以“理论—工具—演练”为思路,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入绩效管理的系统知识,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工具和演练的详细介绍,还采用专题的形式拓展了很多相关内容,使读者对绩效管理的理解比较透彻。 

第四,关注独立思考和成果分享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在大学课堂上,还是在企业管理实际运行中,都重在培养质疑、批判与探索精神,通过独立思考、团队分享,促进创新思维和成果的展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多处涉及思考空间,以开放的视野推动读者自主探索, 并且将成果分享纳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辩证分析,思维共振,培养创新意识,完成创新的积淀。 

第五,强调工具价值与实践价值并重。针对绩效管理的实践需要,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诸如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考核权重的设计、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反馈的技巧、绩效考核技术的应用等分析工具、表格和流程图,可以直接应用和迁移到绩效管理的现实情境中, 对于从事绩效管理的一线管理者来说,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第六,教学资源和形式丰富多样化。作者承担的绩效管理课程被评为2021 年湖北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与本书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视频和教学PPT 精心打磨、形象生动,题库具有超过700 道题型多样化的试题,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备课和讲授的需要,也有助于学习者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平台上运行了10 学期以上,既方便了教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也满足了广大社会人员自学的需要。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企业的绩效管理咨询和培训的指导用书。 

限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也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与作者开展绩效管理的思想讨论和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