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言

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传承者》《去有风的地方》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纪录片、综艺节目以及电视剧成为“霸屏”一时的社会热点,丰富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给大众媒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内容资源。与此同时,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非遗也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新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与传播。这些来源于传统、存续于当代的无形文化重新回归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并获得了超乎以往的关注与热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赓续与振兴的机遇期。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遗的保护制度,同时强调要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就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印发意见,提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当前,在促进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过程中,准确阐释、创新传播、有机融入、有效转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步骤。“十四五”时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文化发展提出的目标之一。只有当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广泛传播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才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传播是核心环节,而非遗传播工作则成为“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

回顾我国非遗保护的历程,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经过了20年的探索与发展。可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一个注重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注重保护成果惠及当代的新阶段。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呈现传承与传播两大类举措并行的格局,尤其是近年来,非遗传播实践的覆盖面、纵深度不断拓展,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规划在传播方面的布局,主要有四方面的实践方向:兴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设立非遗展示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包括非遗馆在内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成为一项重点保护措施。其中,非遗馆是“十四五”期间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的重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专栏部分明确提出要建设20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据前期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情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就达到了339座,各类非遗展示场馆数量已经达到数千座。“十四五”期间,将有更多不同层次的非遗馆建成或投入建设。作为一类新兴的公共文化设施,非遗馆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促进非遗新媒体传播,聚力培育品牌传播项目。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宣传传播”到“传播普及”,非遗传播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名词普及向深度传播过渡、从表象展示向价值传播过渡,以及由单向传播向全民传播过渡。传播工作切实帮助更多非遗项目回归日常生活、焕发生机。与此同时,我们感受到现代传播对非遗传承走向的影响力、对传承人和从业者生计的作用力,以及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对非遗保护意义认同度的决定性作用。当代,新媒体已成为非遗实践媒介化的核心渠道,大众借助新媒体参与非遗传播的广度和热度已成为当代非遗保护实践活力的重要来源,“十四五”时期预计将有更多非遗传承及保护人群拥抱新媒体,扩大非遗保护的“朋友圈”。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广阔平台。非遗作为一类传统文化形态,在与旅游的融合中实现从日渐式微的原有存续场景到各类当代场景的延伸,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形成“有效保存—合理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实质上就是非遗借助旅游业获取更多保护和发展动力的问题,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动力。随着文化旅游持续增长,旅游业可为非遗带来可观收益用于反哺保护,还可创造就业机会、遏制人员外流、增强当地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地方发展潜力等。在现阶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已不局限于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二者所形成的互动关系赋予文旅消费行为以特殊的意义,在互动中确认了非遗在身份认同、文化交流层面的重要价值。

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常态化。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通过教育手段普及,才能充分发挥非遗的当代价值,凸显其战略资源的突出优势。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可推动协同创新。非遗保护是一项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社会文化事业,由一代代人来继承和实践,而一代代人又在其中体现出自我价值和时代表达。因而,非遗等传统文化教育可与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基因的转化应用。

当代可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得益于代际传承,也与其跨越时空的人际传播息息相关,是其得以在时间长河中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原因;传承与传播缺一不可,共同维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存在的生命力。以传播视角对非遗保护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有助于完善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认知体系和措施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传播则是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核心一环,从凝聚文化认同到支撑社会创新,非遗传播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024年5月于大有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