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1. 信息与大数据伦理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现代科技的崛起和各类工程的广泛建造,使得科技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自身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技术突破接连不断,且“跨界”与各行各业结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应用和新业态。信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蕴含着、汇集了更大的系统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隐私风险、数据权利、数字鸿沟、机器人替代、智能自主武器研发等,其中很大程度上涉及社会良好秩序、人类核心价值等伦理问题。

因此,对当前和未来信息技术从业人员普遍开展伦理教育重要且必要。教育目标有四个层次:一是扩展思考维度,做到“应知”,即通过学习掌握信息和大数据伦理问题识别和分析方法,培养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履行职业责任,做到“善行”,即要掌握并能践行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三是促进法治建设,做到“敢创”,即在面对接踵而至的信息和大数据伦理困境时,不断提高前瞻力和决断力,敢于推动创建企业规章、行业规范、国家法律和全球协议;四是引导公众认知,做到“会引”,即能够组织和参与法治、标准、论坛等行动,并善于通过公共平台发出专业声音,贡献专业智慧,引导公众提升信息素养,学会驾驭和管控信息领域多发风险,保护自身权益。

2. 教材设计与特点

本书作者自2015年起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数据伦理”课程,至今已讲授14班次,近1200名学生选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除教师讲授外,利用李正风教授、王前教授主持建设,本书作者参与录制的“工程伦理”慕课和其在“雨课堂”、网络学堂的教学资源,采用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主题研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先后试用过基本知识考核(雨课堂)、案例反思写作、课程报告(案例写作或研究论文)、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上述教学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本书以对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感兴趣或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学习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等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及专业学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为读者对象来编写,并可作为工程伦理(信息类专业学生)、数据伦理、信息伦理等课程的教材。

本书尽量选用本领域国内外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解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术在个人、企业、社会、国家和全球产生的切实的、深刻的影响,运用工程伦理问题通用分析框架来剖析新型伦理问题,并从多种途径提出解决对策。最终落脚点是目标读者对象—信息领域从业人员、年轻的技术创新者,希望他们懂得如何在信息专业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全书由工程应用伦理通论、信息与大数据应用伦理专论和附录三部分组成。通论部分包括伦理直觉与伦理学、工程师的伦理观、信息社会风险与信息伦理等内容。鉴于信息和大数据伦理属于应用伦理的范畴,专论部分侧重应用问题分析而非伦理理论创新,采用专题式编排,聚焦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数据权利与数字经济法治、数据赋能公共治理、人工智能伦理及做负责任的创新者等内容,分章论述。一些内容来自作者撰写的《工程伦理》(第二版)第10章“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并进行了更新。除第8章外,本书的每章开篇由引导案例代入主题,接着从伦理学原理、伦理设计方法或符合伦理的行动框架加以阐述分析,为读者提供将当代科技伦理和工程伦理的基本价值观用于解决新型伦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决策过程和行动方案实例;每章的末尾进行小结,并再提供两个相关案例可供进一步研讨;每小节后均设计了讨论题,有的是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和深入研讨,有的是与本节相关的拓展内容,需要读者自行探索。

附录收录了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伦理章程等材料,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

(1)案例引导,突出信息新技术领域伦理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2)通专结合,在概述伦理学、工程伦理、技术伦理等基本原理基础上,重点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

(3)实践为重,通过设置讨论案例、提供伦理讨论、伦理章程、伦理行动等数字化资源等方式,推动读者养成在相关工程和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采取符合伦理的行动方案的自觉性和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