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的新形势下,时间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像信息科技产品、精密仪器、医疗器械、中高端服装、生鲜产品、安防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贵重物品等科技含量或自身价值较高的产品,其特征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敏感度高、交货期短、具有运量较小、运费承担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国际航空物流服务保持高度依赖性与强劲的市场需求。中国民用航空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中国国际航线货邮运输量从184.8万t增至279.0万t,国际航线货邮周转量从140.4亿t·km增至213.2亿t·km;2024年1—8月,国际航线货邮运输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共完成228.7万t,比2023年同期增长33.8%;同时,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进出境飞机累计536-198架次,比2022年增长103.7%;2024年1—8月中国进出境飞机累计567-037架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84.1%;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航空物流分会统计,2024年1—9月,全国累计新开国际货运航线127条,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在不断织密,其中新开亚洲航线65条、欧洲航线39条、北美航线18条、其他航线5条,出口货物主要以跨境电商货物、生鲜货物、电子产品和汽车配件等为主。

  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技能、高素质的国际航空物流人才,介绍国际航空物流业务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教材不可或缺。目前,国际航空货运、国际货运代理(含空运)或物流运输领域的教材非常多,但是良莠不齐;虽然不少教材在结构和思路上体现了工学结合,但是在内容上却未真正实现与企业实践、发展前沿及国际标准的紧密对接。相比之下,本书在这几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实践性强。本书设计理念、素材、知识与技能来源于行业企业的长期实践,知名国际航空物流企业的多位业务技术骨干充分参与了教材选题策划、体系与结构设计、内容选取等工作,提供了大量来自实践领域的第一手材料,完善和丰富了本书内容的实践性,保障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因此本书是一本实际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型教材。

  第二,立足前沿。作者多年来在国际航空物流领域扎实开展产教融合,在从事专业教学的同时,持续参与国际航空物流企业运作实践,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保障了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前沿实务的及时对接。本书涵盖了国际航空运输规则、国际航协航空货物运价手册(TACT)、危险品规则(DGR)、国际航空公约等重要领域的最新内容,立足国际航空物流实践发展前沿,编写时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学者与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专业著作和论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航空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状况。

  第三,国际化程度高。当前,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缺失统一服务标准与操作规范,本书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融入了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等权威组织的国际空运业务标准,在内容上与国际规范紧密接轨,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更能适应国际航空物流业务境内外操作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岗位工作要求。

  在体例上,本书突破传统教材结构,采用“项目—任务”体例,对国际航空物流主要业务项目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度剖析,重构知识技能学习内容框架:以业务部门工作流程(营销揽货、物流操作、客户服务等)为主线,以主要工作岗位(营销员、操作员、客服员等)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遵循以下思路:明确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提出问题(通过引导资料导入工作背景、案例与任务)—分析问题(工作任务分解与知识技能讲解)—解决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方法或解决方案)—巩固测评(知识技能测试与实操训练),不仅融入了岗位能力标准,还将思政元素、职业素养要求等融入其中,注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双方面的培养。

  本书作者现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是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经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认证的危险品空运技术高级教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曾在全球知名的国际航空物流企业——德国敦豪(DHL)公司任职11年,先后在分公司航空货运部、华南区市场营销部、中国区全球物流部分别担任运作主管、全球客户经理、物流项目策划经理,三次被评为DHL年度EOY(Employee of the Year),近年来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教学名师”。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耀球教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指导意见;联邦快递(Fedex)公司的Aroc Lee经理、DHL公司的Norman Leung经理等人对教材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专业化建议,并提供了不少典型案例和行业发展资讯;本书部分内容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结尾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入书中。在此,对以上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个人、单位、文献作者致以衷心、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及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便逐步完善。

  

  

编  者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