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Google Brain项目联合创始人吴恩达在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中指出,算法的产生深刻改变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程,它不仅是数学领域的核心工具,更是整个信息时代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解决复杂问题和优化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算法的设计与分析,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专业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师等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本书围绕算法设计与分析,深入探讨从基础算法到复杂算法的演化过程,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共13章,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及应用领域,重点介绍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回归、搜索算法及其实际应用。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术,如深度学习平台的搭建、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本书系统讲解各种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工具库(如scikitlearn和TensorFlow)的使用方法。本书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结合Python语言实现算法设计的过程与实现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技能。每章都详细分析算法设计思想,提供完整的代码实现和深度讲解,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学习参考。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均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进行讲解,力求让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算法的原理,还能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算法。本书提供了系统化的学习路径,不仅提升读者在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理论水平,还为读者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本书内容

本书共13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线性回归、分类算法及其他常见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并通过Python编程语言具体实现。内容涵盖从基础算法理论到高级优化策略,帮助读者逐步掌握算法设计的精髓。各章内容具体如下: 

第1章绪论: 主要介绍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及应用领域、机器学习算法的分类以及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研究开发环境等内容。

第2章搜索策略: 主要介绍搜索在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性,讲解常见的搜索算法,包括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启发式搜索等,并分析这些算法的设计原理及其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第3章线性回归及分类算法: 主要介绍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线性回归算法的实现方式、逻辑回归算法的基础知识,以及常见的分类算法,如KNN、kd树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第4章决策树: 主要介绍决策树模型的构建过程,重点讲解ID3、C4.5等经典算法,分析决策树在分类任务中的应用,并讨论过拟合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第5章支持向量机: 主要介绍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概念、如何通过最大化间隔来实现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基础(如拉格朗日对偶、KKT条件),以及如何利用核函数解决非线性问题。

第6章聚类: 主要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重点讨论k均值等聚类算法的实现过程,分析聚类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实际应用。

第7章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主要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结构,重点讲解反向传播算法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在非线性问题中的应用。

第8章卷积神经网络: 主要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发展历程,讲解卷积层、池化层等关键组成部分,并分析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第9章生成对抗网络: 主要介绍生成对抗网络的基本概念及模型、隐空间等,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生成对抗网络的实际应用。

第10章强化学习: 主要介绍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及框架,讲解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值函数、贝尔曼方程等理论知识,并详细介绍常见的强化学习算法,如Qlearning和SARSA。

第11章模糊计算: 主要介绍模糊逻辑及模糊集合的概念,讨论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展示模糊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第12章群体智能算法: 主要介绍群体智能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等算法的实现方式及其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第13章人工智能的争论与展望: 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并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讨论AI伦理和未来挑战。

2.读者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群体,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适合有志于在智能系统开发、数据分析、算法设计与优化等领域深入研究的读者参考使用。

3.编写说明及致谢 

本书由傅启明、吴宏杰、王蕴哲联合编著,并负责组织设计、质量控制和统稿定稿。参与编写的还有陆卫忠、陆悠、徐峰磊、程成、张战成、胡惠轶、陆一鸣、夏艺奕。本书也得到苏州科技大学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他们是胡伏原、陈建平、王萌、张松洋、刘鑫、丁瑞杰、高欣煜、郭晴、高彦飞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相关资料,并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出版社负责本书编辑与出版工作的全体同仁、资料提供者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写的专家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限于个人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