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对话
本书探讨全球化新技术下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整合与发展、产业经济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及教育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主题。

作者:李咏梅 刘超

定价:138元

印次:1-3

ISBN:9787302656234

出版日期:2024.03.01

印刷日期:2025.06.13

图书责编:王巧珍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汇集和探讨了全球化新技术下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融合与发展、产业经济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及教育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主题。通过北京大学“大变局下未来教育与可持续 发展”未来教育论坛观点碰撞和系列教育对话,期望挖掘和提炼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及有效实践。通过观点的分享和启迪,读者可能会更清晰认识到教育发展中的不同维度,也能认识到21 世纪人才需要的能力类型,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书中提及的未来教育模式、中国基础教育K12 阶段的教育改革、欧林工学院教育创新模式、“终身教育”模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及中国教育体制创新等,都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实践启示。教育学者关于中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和高 等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大学生能力水平及增值的国际比较等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线教授关于本科生培养认识与思考的话题,足以引起大学教育与管理者的省思。 本书读者对象包括高校教师、教育研究者、大学管理干部及政府相关人员。

李咏梅,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研究聚焦在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教育、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等。长期负责学院的创新实践及国际化教育、产业化研究及信息化建设。刘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研究聚焦在数字化转型、教育管理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研究聚焦在数字化转型、教育管理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研究聚焦在数字化转型、教育管理等。

前 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将改变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应当做出改变。但是,目前的教育研究更多地侧重学理,对中国和世界的教育与办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不足。2019年1月,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时,我们提出“问题导向、跨界协同、知行合一、共创未来”的理念。中心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务实、面向未来的教育共识性文件,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品牌效应的教育交流平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教育智库。中心希望动员和汇聚各学科领域的学者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从实践出发,针对中国大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教育和办学经验,揭示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其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得出符合实际、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方案,帮助推动中国大学的发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前列。 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中心承担了战略咨询项目“世界顶级工学院建设的战略研究”。2018年1月8日,中心举办了“2020未来教育论坛”与“未来·教育·对话”讲座沙龙。在未来教育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专家、教育行业同人、教育未来发展产业实践者共计450人参会,其中包含外方代表5人。第一天的大会上,23位嘉宾聚焦四个主题进行观点和实践分享,包括全球化新技术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发展、产业经济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及教育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基于特定视角,他们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为未来教育提供创新方法、实践探索与解决方案,引导教育工作者从未来去反思现在的平台与契机,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可...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第一部分 观点碰撞与思想启迪 / 1

林建华: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 / 5

吴朝晖:全球科教变革与创新型大学建设 / 13

高松:华南理工大学的产业领袖培养 / 17

李培根:教育要因应人的存在形式而改变 / 22

理查德·米勒:重塑21世纪工程教育 / 25

宋志平:我的企业管理教育历程 / 32

王旭东:当紫禁城遇上敦煌 / 37

席酉民: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实验 / 45

李猛:建设自由学习的共同体 / 53

杰弗里·雷蒙:博雅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网络文化? / 58

饶毅:医学教育应根据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来进行改革 / 63

张宗益: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67

梁慧思:VUCA时代,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 72

玛利亚·柯罗:这所美国毕业生薪资最高的大学是如何让学生

  爱上学习的? / 76

唐士其: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家,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人 / 81

顾佩华:新工业革命与新工科教育范式:机遇与挑战 / 85

邬大光:大学治理—从经验到科学 / 91

第二部分 专家对话 / 95

教育专家共话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 / 97

未来教育:研讨与展望 / 106

第三部分 主题报告 / 153

朱红:中国顶尖研究型高校本科生学习动机的发展及其

影响 / 157

王蓉、周森、杨钋:为什么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容忍如此巨大的分化—高等教育与国家:理论的迷思与现实的观察 / 179

裴坚:大学教育要避免把“大一”变“高四”

—一个教书匠的非专业体会 / 225

马莉萍:大学生能力水平及增值的国际... 查看详情

本书探讨全球化新技术下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整合与发展、产业经济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及教育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主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