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及致谢 扎克里·卡普兰(Zachary Kaplan) “根茎”项目(Rhizome)执行总监 《网络艺术选集》及与其相关联的展览“艺术在此发生:网络艺术的文献诗学”,在诸多层面上可被视作“数字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的顶尖机构“根茎”项目二十余年来工作的结晶与巅峰。 作为一个机构,我们为这本选集付出的努力在于促进在网络艺术方面更广泛的知识传播和概念理解。网络艺术本身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实践领域,它也是“根茎”项目于1996年发起以来的研究核心。通过三年余的学术研究,我相信,我们已经就网络艺术领域的历史梳理进行了令人信服的书写。这本选集同时也展示了“根茎”项目在维护与展示“原生数字物”(born digital)方面的优势。“根茎”项目创造了一系列对数字物进行维护的平台,同时,在机构内部编码与发展出一套维护技术,它们也经受住了此类项目的压力测试。这一套系统包括如anthology.rhizome.org之类的在线平台、“网站录制器”(Webrecorder)之类的工具包,以及Emulation之类的服务框架(与德国的弗莱堡大学合作完成)。最后,“根茎”项目落地于美国的新美术馆,并自2003年起隶属于新美术馆。新美术馆是同类机构中唯一一个将艺术与科技视为当代艺术关键前沿领域,并围绕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 机构。 《网络艺术选集》是我们机构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通常并不被写入艺术史的作品的细致观察,对数字物的线上与线下展示方法进行建模,并就这些研究对象的维护与使用开发稳健的工具,使这一整个关于网络艺术的项目成为进一步研究和持续(线上或线下)展示这些我们眼里的“当下艺术”的引擎。 我首先要感谢我们远见卓识的合作伙伴——卡尔和玛丽琳·多玛,以及他们的基金会,是他们支持了这个持续三年的研究项目。他们能理解我们对于数字艺术的深度投入,以及我们通过展览、学术研究和艺术批评等方式建立数字艺术领域完整性的决心。我们非常感激他们二位以及基金会的其他成员们对“根茎”项目的投入,尤其是杰森·佛姆伯格、斯塔次·鲍里斯和米拉·布拉克。 我们也获得了来自格雷格和余卡里·巴斯、米哈·拉里和斯科特·穆雷、弗雷德·本恩森、约什·瓦尔夫和丽莎·施夫等人的支持。我们非常感谢挪威驻纽约总领事馆、荷兰驻纽约总领事馆“荷兰文化在美国”项目,以及德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慷慨支持。我尤其想要向新美术馆的制作委员会表达特别的感谢。同时,也由衷感谢英特尔公司向“艺术在这里发生:网络艺术的文献诗学”展览提供Intel®NUC的慷慨赞助。 这本选集的诞生离不开艺术总监迈克尔 · 科纳、助理策展人阿丽亚·迪恩、典藏总监德拉甘·艾斯本谢德和软件策展人林赛·简·摩尔兹的倾情投入。这个结构复杂的项目在执行期间,每周都负荷很重并且彼此殊异,团队成员有时需要调试代码,有时需要调整过时的浏览器,或者处理各式各样的数据格式以找到遗失在历史中的数字物。我们尤为致谢“根茎”项目负责网络制作和工具开发的团队,他们是:软件部门总监伊利亚·克莱默、工程师马克·比斯利、社群管理者劳伦·斯图德贝克,“根茎”项目的项目协调人卡埃拉·诺尔也参与了这本书的准备工作,以及吉米尼·哈尔和“With”项目出版物的设计师,还有为这个项目开发出一套不过时的网络平台的卢卡斯·艾格勒-哈丁。 我们由衷感激新美术馆的艾迪里斯·尼森艺术总监马斯米拉诺·乔奥尼,感谢他对展览的支持和在全过程中的指导。同时,我们也感谢支持这个项目的新美术馆同事们:王凯伦、戴安·菲佛那、里甘·格鲁斯、加里·卡里昂-穆拉亚力、伊安·苏利文、布莱恩·多尔、保罗·杰克森、黑亚特·玛妮克斯、乔安娜·拉克兹维茨和劳拉·库布斯。 “根茎”项目的成长离不开新美术馆的托比·德凡·路易斯馆馆长丽莎·菲利普斯,是她重要且持续的支持,使我们的工作得以开展,也是她最初支持了“根茎”项目加入新美术馆的平台,我们才得以在此蓬勃生长。 MTAA(M.里佛和T.韦德),约1997年。此网络艺术图像根据创作共用署名2.5许可协议发布,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