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三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 中国城市化道路 一一 城市与城市经济学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一、 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而到2006年,地球上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的浪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景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城市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近代以来进步与发展的历史。 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1763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由此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的序幕。在机器大生产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到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而非乡村的国家。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发源于英伦三岛的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盛极一时的大英帝国,也不会有后来世界范围内如狂飙天降的城市化运动。 2.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在这100年中,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们的城市人口从1850年的0.4亿增至1950年的4.5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8%。这意味着每年有4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化的浪潮之中,从而在上述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到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8.4%,整个世界开始站到了城市化的起跑线上。 3. 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挣脱了殖民统治的束缚,实现了民族解放。这些新生国家在赢得政治独立和自主的同时,必然要求经济独立和自强,于是先后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从单纯的资源和原料输出地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从而使得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这50多年,是世界城市化空前发展、加快扩散和迅速普及的阶段。 世界城市化自192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可见图3-1. 图3-1 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 二、 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历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考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首先最令人瞩目的是它的速度日益加快:在1800年时,世界城市化水平为3%;经过50年,增至7%,平均每年增长0.08%;而在1850-1900年,平均每年增长0.14%,增速已开始加快;1900-1950年,增速升为年均0.29%; 1950-1980年,增速升为年均0.35%; 1980-2000年,增速升为年均0.40%; 2000-2004年,增速进一步升到年均0.50%。详见表3-1. 表3-1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统计年份1800185019001950198020002004城市化水平3.07.014.028.439.047.049.0年均增长速度0.080.140.290.350.400.50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7再看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其结果依然如此。如表3-2所示: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0%提高到40%,用了120年,法国用了100年,而美国只用了40年,日本和苏联只用了30年。表3-2 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国 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苏联日本城市化水平达到20%的年份172017851800186019201925城市化水平达到40%的年份184018651900190019501955经历的时间/年12080100403030 世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这样就使后进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上具有“搭车效应”,从而速度更快以至于后来居上。 2. 大城市超前发展 在世界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过程中,大城市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它们无论在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人口总量上,都遥遥领先、超前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主力军。 (1) 大城市数量扶摇直上。1900年,世界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9座。而到1980年,已发展至476座,平均每年新增5.3座大城市;其中,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增长了5倍,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6倍;而25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16倍,500万~1 000万人口的城市则增长了20倍,呈现出越是超级城市、增长越快的趋势,详见表3-3. 表3-3 世界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城市人口 规模分组1900年1980年数量/座人口/万比重/%数量/座人口/万比重/%人口增长倍数<50万人缺1680076.4缺10330057.25.150万~100万人38250011.4251174009.66.0100万~250万人812005.51562400013.319.0250万~500万人28003.542134007.415.8500万~1 000万人17003.221149008.320.3>1 000万人00067 6004.2- 合 计缺22000100缺1806001007.2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劳工评论.1982年第10期 (2) 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1900年,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的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6.4%,具有绝对优势。而到了1980年,在城市总人口的构成中,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只占57.2%,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100万~250万人口的城市,其比重从5.5%升至13.3%; 25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其比重从3.5%升至7.4%; 500万~1000万人口的城市,其比重从3.2%升至8.3%; 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从零变为占城市总人口的4.2%。可见,大城市人口的膨胀比中小城市更为迅猛,其速率逐级递升,如图3-2所示。 图3-2 世界大城市人口增长图 为什么大城市的发展会出现如此超前的现象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史更长、经济结构更完善、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层级更高,因此它们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优位效益和外部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得更加显著,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升,导致了更多的要素向着大城市聚集,最终使之产生一种类似“黑洞”的效应--周围的能量加速向中心汇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于大城市普遍有一种心理预期,即城市越大各项设施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自己能获取的比较利益也越高,从而推动了人群向大城市进军的步伐。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人们历数和抱怨大城市的种种“城市病”症状,另一方面又不可遏止地加入到使大城市日益膨胀的队伍中去。 3. 城市群与城市带相继崛起 伴随一批特大城市(人口100万~500万)、超级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诞生,由地理空间相互毗连、社会经济结构融为一体的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相继崛起,其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根据这些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的地理特征,人们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群、城市带或大都市区等。 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率先形成了连绵的城市带,即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主要城市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见图3-3. 到19世纪,欧洲大陆经济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在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盆地、荷兰和比利时的中心地区,分别形成大城市,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主要城市有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见图3-4. 图3-3 英国的城市带 图3-4 欧洲西北部的城市带 20世纪初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转移到美国,在其东北部地区产生了大西洋沿岸的特大城市带,主要城市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以及其他200多个中小城市,拥有全美人口的将近20%、制造业的70%,见图3-5。同期形成的还有五大湖地区的城市带。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该地区城市带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敦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带。在这三大城市带中,包含了美国的三个大都市区:大纽约地区的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大洛杉矶地区占全国的21%,大湖地区(芝加哥)则占全国的20%,它们合计占全国的65%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6.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崛起,特别是60年代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城市带,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见图3-6。其中包含了日本的三个大都市区:东京地区的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6%,大阪-神户地区占全国的23%,名古屋地区占全国的20%,它们合计占全国的69%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6. 图3-5 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带 图3-6 日本中部的城市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工厂”和国际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因此,新世纪新崛起的中国城市带主要有两条:一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即以上海为中心,向西至南京,形成西翼发展轴,主要城市还有苏州、无锡、常州等;向南经杭州至宁波,形成南翼发展轴,见图3-7。另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即以香港为中心,向西北延伸到广州,主要城市还有深圳、东莞、佛山等。而在环渤海地区,则存在一个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等的都市圈,见图3-8. 图3-7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带 图3-8 中国环渤海都市圈 与上述发达国家的城市带、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发展相比,我国上述三大城市密集区无论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上,还是在区域内部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8%,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10%,京津唐地区占全国的9%,它们合计也只占全国的37%中国市长协会.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6. 三、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所谓“逆城市化” (de-urbanization) ,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 (decline) 。直观地看,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 1. “逆城市化”的特征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1) 郊区化快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遽扩张和蔓延。例如,1950-198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同期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3%增至43%,年均增长0.67%;后者是前者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每当有一个人从农村转入城市,就会有两个人从市区转向郊区。 (2) 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只有39%。同期,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67%降至45%\阿瑟·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 苏晓燕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45。不仅如此,与往日都市中心的繁华恰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心区的衰退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1981年,美国的贫困人口比率为11.2%;城市中心区的贫困者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4.7%;郊区的贫困者则只有7.1%,还不到中心区的一半,说明财富随着人口在向郊区偏移。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都市村庄” (urban villages) . (3) 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仍以美国为例:在1950-1970年间,全国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个百分点;但12个最大的中心城市的人口,除洛杉矶外,平均减少了9.6%。最极端的是底特律,它在1950年市区曾有人口200多万,到1980年却只剩100万人左右。这说明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2. “逆城市化”的成因 造成“逆城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集聚带来的正效益被过度集聚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 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迁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逆城市化持续发展下去,带来了诸如城市“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郊区爆炸”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若干政治、经济、技术对策以缓解其不利影响,防止郊区的恶性膨胀和无节制发展。如英、美等国的“城市更新” (urban renew)计划,就是意在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刺激市区就业、限制市区地价、用优惠条件吸引人口回流,以达到城市振兴之目的。 四、 发展中国家的“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快于发达国家,但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是城市化水平差距甚大,如在2004年,南美洲的阿根廷达到90%,而非洲的布隆迪只有10%、埃塞俄比亚只有16%;另一方面是表现形态多样,最突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 超前城市化 亦称“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如表3-4所示:2004年乌拉圭的城市化水平高达93%,超过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墨西哥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与欧美诸强并驾齐驱;而实际上,这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要想跻身发达者行列差距甚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前者只有后者的1/5~1/10左右。再如巴西,2004年其城市化水平为84%,而在工业部门就业者只占就业者总数的22%,工业化水平比城市化水平相差甚远。说明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是典型的超前城市化,或者可以称之为虚假城市化。因此,在这些臃肿“虚胖”的超级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景观--贫民窟包围着城市,并不断蔓延。表3-4 2004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国家名称城市化水平/%人均GNP/美元国家名称城市化水平/%人均GNP/美元美国8041440中国401500英国8933630俄罗斯733400德国8830690乌拉圭933900法国7630370阿根廷903580日本6637050巴西843000澳大利亚9227070墨西哥766790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6、40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联合国人居中心(生境)编著. 城市化的世界--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 沈建国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4、119、120: 20世纪90年代,全球至少有6亿人口生活在“对健康和生命有威胁”的住房或居民区(也就是贫民窟)里,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4;而1985年,低于贫困线(以满足当地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需要的最低收入)的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在亚洲(不含中国,主要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34%,在拉丁美洲为32%,在非洲为29%. 超前城市化并非拉美国家所独有,只不过它们表现得更突出罢了。从表3-5可见:在1800-1980年期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就业率(即工业劳力占总劳力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是同步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在这180年里,工业就业率增长极为缓慢,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却提高得越来越快,攀升到原来的3.44倍!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愈来愈和工业化的进程脱节。表3-5 1800-1980年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比较%统计年份发 达 国 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就业率城市化水平工业就业率城市化水平180010101091850151699190019319101920213791219502447818197029611126198029641331 资料来源:\保罗·贝罗克.城市与经济发展. 肖勤福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2. 城市首位度畸高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超前,往往还会出现人口过度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里,使得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杰弗逊认为,在许多国家中最大的三个城市的人口比率大致为100∶30∶20,表明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国37.3%的人口,城市首位度高达10.2;秘鲁的利马占全国人口的26.3%,城市首位度也达10.1。这些都是过度城市化的后果,其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农业得不到政府有力的支持,农村衰落日益严重,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悬殊,造成人口大量涌入少数大城市,并在那里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贫困区。 3. 滞后城市化 和前一种情况相反,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中国的非农劳动力比重为56%、非农产业比重为87%,可是城市化水平只有42%,明显说明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脱节,原因在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如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有类似的问题。详见表3-6. 表3-6 2004年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国家名称人均GNP/美元非农劳力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中国 1500568742埃及 1250728542印度 620337929巴基斯坦600587834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