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IE及其发展 为适宜于更广大读者的解读,在教程的起始提供一些简明的背景资料,这些知识对于了解现代IE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试图以此为全书内容的展开做一点基础的铺垫。 1.1IE之父——泰勒 泰勒(F.W.Taylor,1856—1915)是一位工程师和效率专家,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发明家,毕生获100多项专利。 1856年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杰曼顿一个有名的大律师家庭。他酷爱学习与研究,对任何事情都想找出“一种更好的方法”,他从一位中学数学老师根据课堂练习所花时间的长短来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中得到的启发,成为他日后实践与研究的启蒙教育。 1874年泰勒以优异成绩考进哈佛大学法学院,但因眼疾而不得不休学。于是去一家水力加工厂做学徒四年。 1878年到费城(Philadelphia)米德维尔钢厂(midvale steel company)当车工,三年后提升为车间领班,又经过三年,以流星般的速度升任钢厂总机械师(这期间,他还在夜校攻读)。俗语说: “在其位,谋其政。”由于地位的变化,他对工场的管理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致力于生产效率的研究。泰勒发现工人干活与使用工具全凭个人经验与爱好,生产效率差别很大。针对这一情况,泰勒结合对金属切削工艺的研究,同时用秒表测时来确定工时定额,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位资深的定额员。 1881年起,泰勒开始研究金属切削技术,历时25年,于1906年写出《金属切削工艺》(On the art of cutting metals)一书,成为一代技术巨匠。在此以前,金属切削刀具的几何学、金属切削的定额及其进给量、走刀量,全由经验来定,将其演绎为科学,是泰勒开了先河。这一年,泰勒被推举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 1883年泰勒获得史蒂芬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亲历实践,使他对生产组织与劳动管理中的问题十分清楚: 当时的劳动没有科学方法,工人缺乏训练,没有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影响了作业效率。 1886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亨利·汤恩的《工程师也是经济学家》一文,强调工程师应该关心经济效益,对泰勒的影响很大。 1895年泰勒转入伯利恒(Bethlehem)钢铁厂,进一步实践其研究工作。这年6月,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计件工资制》,倡导按差别工资计酬。 1903年6月又发表了论文《车间管理》(Shop Management)。 1911年发表了震撼世界管理史的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书中提出四条准则,其中概念和思想的成分大于技术的成分。 (1) 用科学方法替代过去凭经验办事的方法,从而确定每个工人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法。 (2) 遴选工人并实施训练科学化,使操作方法标准化。 (3) 倡导劳资合作,“将蛋糕做大”,确保双方都能从劳动效率的提高中获益。 (4) 将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分开,实行管理的职能制组织设计,贯彻例外原则。这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事实上,泰勒的管理思想比人们肤浅地考察一下他提出的各项原则后所能认识的要深刻得多。 1912年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传播受到遏制,被视为异端说教,受到美国参议院特别委员会的传讯。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第1章 IE及其发展 1913年,美国国会在拨款法案中规定,任何企、事业单位均不应进行“时间研究”,否则不予以拨款; 又规定: 在邮政系统若采用秒表测时,将作为违法处理。 1915年,泰勒在疾病中去世。然而却在这一年,将1912年成立的科学管理促进协会改名为“泰勒协会”,以示纪念、尊重和认可。 泰勒的一生犹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一样,生时不得志,历经磨难,死后却被认可,实为一件憾事。科学管理思想是光辉灿烂的,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20年英国总工会正式表示了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理解与支持。1929年大危机时期,英国的许多企业正是由于纷纷采用了泰勒的管理思想才得以渡过危机。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进步的东西一样,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去除多余的笨拙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应该研究和传授泰勒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将它适应下来”(《列宁选集》第5卷,第511页)。 泰勒毕生致力于研究微观企业管理的作业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泰勒进行的两项研究: 搬生铁实验和铁锹实验是泰勒作为一个实干家的最好佐证。泰勒集“技术巨匠”和“科学管理创始人”于一身,被誉为工业工程之父。 1.1.1搬生铁实验 1895年正值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爆发期间,生铁价格猛涨,当时泰勒所在的伯利恒钢厂场院里堆积了8万吨生铁,亟待起运出售,于是由75名工人组成了搬运小组,手工搬运到36ft1ft=0.3048m(近11m)以外的货车上,生铁块每块重92lb1lb=0.45359237kg(约47kg),搬运伊始,平均每人每天搬12.5t。作为一般人会认为这个搬运负荷量已是很重了,但泰勒独具慧眼,他发现一位宾夕法尼亚的荷兰移民每天都在跑步上班,并且在搬完一天的生铁之后,仍能抖擞精神跑步(一mile1mile=1609.344m多)回家,究其原因是尚有搬运潜力可挖。泰勒帮助这个荷兰工人不断完善劳作手法,训练科学化,在新形成的动作序列结构下,每天每人可以搬47.5t,于是提出新的薪酬制度: 凡达到搬运量47.5t者按1.85美元/天支付工资。达不到者仍按1.15美元/天支付工资。这种计件工资制度在当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大大加快了搬运速度。 在搬生铁实践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动作的科学与完善,这为以后的动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1.1.2铁锹实验 1898—1901年泰勒在伯利恒钢厂工作期间,亲历装卸场的工作,进行了管理改进。在装卸场有两种作业负荷不均匀,用铁锹撮起一锹煤屑只不足4lb重,而撮起一锹矿石重达38lb,久而久之,将会形成苦乐不均,然而一般人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这一事实,泰勒却不是这样,他在《科学管理原理》(P186)一书中写道: “一般人会问,铲掘这类活计会有什么科学吗?如果任何明智的读者有意识地去探索什么是铲掘科学基础的话,那么也许只需15~20h的思索和分析,便会毫无疑问地找到这种科学的实质。”泰勒身体力行,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专门的铁锹研制委员会,对铁锹进行了再设计。一个头等的铲掘工所能铲掘的负荷量,将是他一天最大的操作量。这个负荷量该多大?经过不断变换铁锹的尺寸,发现与一天最大操作量相应的每锹撮起量大约为21lb,基于这一实验结果。伯利恒钢铁公司在举行能力测验时,就不让工人使用他们自己的铁锹,而是由公司准备了8~10种不同类型的铁锹,每种只适宜于铲掘某一种特定的物料,使工人能把任何种类的物料每锹撮量均为21lb。例如,铲矿石给把小锹,铲灰土给把大锹。仅此一项实验结果,在一年里为伯利恒厂节约了7.8万美元。 科学管理是通过培养人的品德、特殊能力和技巧,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1.1.3泰勒的追随者吉尔布雷斯以及砌砖实验 吉尔布雷斯(F.B.Gilbreth)是著名的效率专家,被誉为动作研究之父。年轻的时候曾是一名砌砖工人,很有学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基于实践,写出了著作《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疲劳研究》,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是吉尔布雷斯夫妇共同研究的结果。他是泰勒的莫逆之交,致力于效率研究。 砌砖是一种古老的行业。在吉尔布雷斯以前,砌砖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改进,这样不知延续了多少代人。吉尔布雷斯年轻时对科学管理的原理发生了兴趣,并决定将这一原理应用到砌砖的工艺上去,他对砌砖过程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认真而又有趣的分析和研究,把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一个个地排除掉,用快动作替代慢动作。他对以任何形式影响砌砖工作的操作速度和疲劳度的每个细小因素都进行过验证。 (1) 砌砖工每只脚该站的精确位置。这是由墙、灰浆箱和砖堆等因素决定的,选择了准确的位置,就无须再往砖堆来回走动了。 (2) 搁置灰浆箱和堆放砖的最佳高度。设计了一种可调支架,其上放一桌面,所有的材料都各就各位置于其上,使砖、灰浆、砌砖工人和墙处于各自适宜的位置。而支架由一名专职工人掌管,随着墙的增高,支架亦步亦趋地上升。于是砌砖工人在取每块砖和每泥一刀灰浆时,无须再进行一俯一伸使之劳累的大幅度动作了。砌砖实验以前的劳作方式是砌砖工每次为砌一块砖(重约5lb)上墙,都得俯身到他的双脚处(体重一般为150lb),然后再伸直,试想,这浪费了多少体力啊? (3) 将砖预先朝向一致摆放。砖块卸车后,由一名专职工人进行分类,砖块的最佳边缘冲上; 置于一个简易的木框架上(吉尔布雷斯称其为“砖块包”),再由辅助工人搁在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的适当位置,靠近灰浆箱,以使砌砖工人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和最便利的位置上抓取每块砖。 (4) 灰浆的适宜浓度。调整灰浆的浓度至适宜的状态,使得砌上砖块时不必再用泥刀去敲击使之与接缝处的厚薄一致。于是又节省了砌砖工敲打每块砖的时间。 (5) 砌砖工人要双手同时并用。这以前是右手做完一个动作,左手去做另一个动作。现在都是左手拿起一块砖的同时,右手操起一泥刀灰浆。 吉尔布雷斯经过仔细研究,将砌砖工在所有标准情况下砌每块砖的18个半动作压缩为4个,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压缩为2个。原来每人每小时砌砖120块,现在每人每小时能砌砖350块。总结三年多实践与实验的历练,吉尔布雷斯写出了专著《砌砖动作》,由纽约和芝加哥迈伦·C.克拉克出版公司和伦敦E.F.N.斯邦公司出版发行。他从此开始了研究进行任何工作的“更好方法”的终生事业。吉尔布雷斯特别编写了《科学管理入门》一书,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用非常基本的专门用语回答了一些有关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的实践问题。如“难道科学管理不是把人当做机器吗?”答: “一位优秀的拳击手或者击剑运动员或者高尔夫球选手是不是一部机器呢?”他赞同达向100%的尽善尽美的努力程度。 留心地观察周边的一切事物,身体力行,就能将科学导入凡事之中,就能将一种学科的变化规律成功地运用在其他学科上。在近代,外科医生做手术时护士的使用,就是成功地借鉴了砌砖实验中辅助工人的作用。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在构建钱塘江大桥时,不囿于传统的砌砖三部曲: 打基础→建桥墩→架设钢梁,而是在时空关系上进行了重组: 打基础时,就制造钢梁,一等桥墩建好,马上架钢梁。正所谓“上下并建,一气呵成”,将时间与空间的浪费压缩到最低限度。这个桥梁史上的壮举,即是科学管理思想实践意义的又一个佐证。 1.2IE简史 一部IE史,如同任何其他自然与社会科学一样,是一部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历史。IE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在IE界已取得这样的共识。IE发端于20世纪初的美国,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新世纪,又缘于他精湛的切削技术理论,作为一代技术巨匠,为IE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被誉为IE之父。 详细地描绘IE发展的历史,将会堆积很厚实的史料,增加很长的篇幅,而这并不是这本教程的主要意义,因此下面将沿着时间的一维路线,简介史况。 1.2.1IE先驱 在IE发展史上,能称为先驱者的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以外,还有甘特(H.L.Gantt)和亚当·斯密(Adam.Smith)。 甘特在实践中发明了著名的甘特图(Gantt Chart),这是一种预先计划、配置资源、安排作业活动、检查进度以及更新计划的系统图表方法。并于1901年最先提出了“奖励制”和“成本会计”的概念,若有人描绘甘特及其管理思想,那就是人道主义。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 1.2.2IE事件 下述事件,会让我们明晰IE的发展脉络。 190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工学院首次开设IE课程。 1912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Industrial Engineers)成立。 1920年美国某些大学建立IE专业。1946年 澳大利亚预定标准研究会建立。 1948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AIIE)成立。 1955年AIIE提出了IE的权威概念。 1959年日本IE协会创立。 1966年澳大利亚海蒂教授首创了MODAPTS法。 1975年印度建立了IE教育与应用体制。 1982年由美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共133位专家编写了《工业工程手册》(Handbook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这是一部反映了现代IE原理与方法实用性很强的巨著。 1.2.3IE在各国的发展 IE发端于美国后,首先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很快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传播,如英、德、法、日本、苏联、澳大利亚。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随着进一步向工业化发展,竞相开始采用IE,如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家或地区。在亚洲,堪称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都较早地建立了IE教育与应用体制,并完全采用美国的IE体制。IE在各国的组织机构称谓不同,但推进的职能基本是一致的。譬如在澳大利亚叫预定标准研究会,英国是生产率委员会,日本是能率协会,中国是企业管理协会。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化进程比美国早,1952—1953年间,英国生产率委员会先后派遣了67人赴美学习IE,并于1954年出版了一本《IE考察报告》。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IE教育与应用迅速发展与普及,并建立了英国IE体制,采用“Production Engineering”而不是IE,不过只是术语不同,内容一脉相承。 苏联。在1956年翻译出版了英国的《IE考察报告》,但译为《美国的生产组织问题》。书中还特别强调“IE就是生产组织”。 日本。有IE人常说“IE在美国开花,在日本结果”。日本人善于将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国产化吸收。对于IE亦然,创设了日本的IE,并采用不同的称谓“经营工学”、“生产技术”、“管理工学”等。运作中继承与发展了美国的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业创设了“看板管理”新概念; 东芝公司在1986年开展了提高综合生产率运动(total productivity)。近几年间,日本企业普遍将IE、VE(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和QC(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管理技术的三大支柱,某些企业创设“VIQ(CVE、IE和QC的简称)推进室”。在日本,推进IE的方式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严格的学科概念。 中国。早在1914年,民族资本家穆藕初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上海将《科学管理原理》译成中文,并在其开办的“德大”纱厂推行。这个工厂的产品在1916年北京赛会上名列前茅。穆藕初因此被誉为经营之神,相继又任厚生、预丰等纱厂的创办人及管理者。1949年我国学习苏联的“技术定额查定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1958年以后及至1966—1976年的10年浩劫,科学管理思想被遏制。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横沟克己先生来中国讲学,IE的理论在中国如星星之火燎原大地,从上海、北京、南京、大连等地开始,各大部委直属企业也在积极推进IE。值此期间,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钮友侠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赴辽无13厂进行IE实践,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对工业电视车间的流水线进行了多次平衡设计,使日产量从102台增加到204台,节拍加快了1倍,生产率提高了100%,录制的教学片“改进流水作业,提高生产率”遍布全国各高校。目前在中国,IE技术已成为企业分析、管理审核的一项有用工具。机械工程师大学已组织力量进行工业工程师的资格审议,有一大批第一代的中国工业工程师活跃在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各个不同领域。 随着IE作为一门科学迅速向北美以外的国家传播与交流,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工业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IIE),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北美以外的会员不断增多,在中国有近20名会员。 1.3IE概念 1.3.1IE权威概念 关于IE概念的界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实践对IE的认识也不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在1955年做了如下描述: “IE是对由人、物料和设备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获得的成果进行阐述、预测和评价。”这一概念全面阐述了IE的研究对象、功能、方法和目的,至今充斥在各国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 1.3.2IE及其边缘学科 图1.1IE及其俦领域 IE目前在美国的叫法不同,在工业领域称为工业工程(IE),而在非工业领域,则喜欢用管理工程(management engineering,ME)代替IE的称谓。 IE是所有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IE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新学科和新技术,尤其是系统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构成一个边缘学科林立的庞大领域,如图1.1所示。若借用一个数学表式,可写为: IE=SE+IT+CS+Ergonomics+POM+NW+WS+OR+VE+TQC+JIT+MRP 这其中,IE与Ergonomics两者其实相同,对于人-机问题的探讨可谓互合为一。工作研究(work study)是IE的主干部分,构成了最基本的组成内涵。从IE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工作研究一直贯穿始终。IE技术随着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步高级化、专业化,其应用范围早已不只是工业领域,已经渗透到非工业领域。甚至可以说IE的哲学思想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遍布于社会、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1.3.3古典IE与现代IE 古典IE: 日本人称工作研究为古典IE或狭义IE,也叫IE基础,包括动作研究、时间研究等传统方法。这正是这本教程的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可以在相关的教程学到,如OR,有运筹学专著。 现代IE: 也叫广义IE,包括了OR(Operations Research,运筹学)、VE(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NW(Net Work,网路计划技术)、SE(System Engineering,系统工程)等其他学科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IE在发展中从古典IE走向现代IE,有许许多多相关学科的渗透,但并不意味着前期的某些理论就已完结,比如时间研究(time study,T.S)、动作研究(motion study,M.S)等传统的方法,至今仍是IE的基本工具,仍是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方法,尤其在我国现阶段,IE基础仍是进行管理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首要技术。不过现代技术赋予IE更为先进的技巧,例如,美国一家公司开发的一种新的时间研究软件(Timer系统)可节省时间和节约研究人力50%。 1.4IE意识与IE人 倘若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在是最好的预期。然而知识不能等同于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固化,在时间的推移中将零零散散的知识整合、沉淀,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用以解决问题。IE技术也是如此。在中国推进IE,首先是要靠教育注入、强化这种意识,这种意识与批判的意识有着同一渊源,基于此,才能实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IE哲学目标预期。 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在哲学意义上,意识与思维是同一类的、同一意义的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可以通用。但意识一词的外延较大,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而思维则仅指认识的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有意识的反映。 IE意识的产生基于IE知识的活化,形如人们运用乘法口诀中“3×3=9”那么简单,运用时呼之即出,有一种驾驭感。 IE人,这里的含义不同于我国权威教程中IE技术人员的概念,有两个含义: 其一,学习IE专业理论或从事IE实践的人; 其二,具有IE意识的人。IE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有赖于学习与实践,反过来,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定会强化意识。于是,一个具有IE意识并且能身体力行的IE人就形成了。我国IE前辈钮友侠教授说: “IE人是实实在在的人,IE事业是实实在在的事业。” 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中在理工科学生中IE人占9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理工科学生中的IE人仅囿于IE专业的人数,寥若晨星。在此举三例说明IE的含金价值。 1.4.1华盛顿广场的杰弗逊纪念馆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杰弗逊纪念馆大厦年深日久。建筑物表面出现斑驳,耗费巨大仍无法遏止。政府派去由建筑学专家、环境学专家、人类工效学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调查,拿出对策,报告上的调查结果是: 原以为蚀损建筑物的原因是酸雨,其实是冲洗墙壁时清洁剂中的酸性物质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每日冲洗大厦墙壁,频于其他建筑物,受酸蚀损害严重。下面进行了追踪分析,如表1.1所示。 表1.1大厦蚀损分析 为什么 原 因 说 明 1. 每天冲洗 2. 大厦上有那么多鸟粪? 3. 燕子专喜欢这里? 4. 这里的蜘蛛多? 5. 这里的飞虫多? 6. 在这里的飞虫繁殖快? 7. 这里的尘埃最易飞虫生存? 大厦每天被大量鸟粪弄脏 大厦周围聚了特别多的燕子 建筑物上有燕子喜欢吃的蜘蛛 墙上有蜘蛛最喜欢的飞虫 飞虫在这里繁殖得特别快 这里的尘埃最易飞虫繁殖 ??? 尘埃本无特别之处,只是由于从窗子射进的充足阳光,正好形成了特别的温床,刺激飞虫兴奋繁殖,大量飞虫聚于此,以超常的速度繁殖,给蜘蛛提供了非常集中的美餐,蜘蛛超常聚集,又吸引了燕子流连,燕子吃饱了就在大厦上方便…… 追根溯源,解决问题的对策是: 关上窗帘——避免强烈光线。于是杰弗逊纪念馆大厦至今完好! 一事当前,IE人的直觉意识是利用“why”这个有力的工具去层层剖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否则,只会天天重复冲洗大厦表面,直到可能出现大的裂纹、斑驳、剥落,甚至使大厦坍塌。 1.4.2消防中尉救病人 一位美国消防中尉接到了一个呼救电话: “我病得不行了,快来救我!”假如一般人,可能会礼貌地回答: “对不起!这里是消防队,请重新拨打,120是急救号……”可是消防中尉没有这样做。他问病人“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是: “不知道。”接下来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电话号码是多少?家在哪?吃什么药?在哪家医院看病?……”得到的回答全是“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谈何容易?然而睿智的消防中尉嘱咐病人别放下电话并派出他所领导的车队分布于全城搜索,不停地命令某一车停止鸣叫,直至电话里的消防警笛声变小才找到特定的区域,遂又根据病人所述: 躺在地板上只能看到路灯的灯罩,判断病人一定住在高墙小窗的贫民窟内,并且住在二楼。最终将病人救出。诸位读者,你作为一个准IE人,认为消防中尉能够救助病人是基于什么理性的思考? 1.4.3泰坦尼克号 触目惊心的历史巨片《泰坦尼克号》再现了历史的一幕。作为一个有批判意识的IE人,应该能够从中解读沉船的致命原因: 不是船本身的质量有问题,而是工作质量的问题。 “这是一艘不沉的船”——缺少防范意识。 “我的鼻子能够闻到冰山的味儿!”——偌大一艘船仅靠主观感知,未免愚蠢! “我的望远镜哪里去了?”——这种必备的监测工具不能只有一个。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透视全部历史画面,IE意识应使观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的不安全因素留下深深的印象,而并非故事的一般情节。 1.5IE 型 组 织 管理领域正在进行着世界范围内的根本转变。首先是全球竞争使得变化速度加快,组织宜快速适应; 其次是组织技术的变化。要构建一种新型组织的基础是知识,借目前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此专门倡导IE型组织。 IE型组织的概念难以确切界定,但毋庸置疑,它是一种思想或意识,是一种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IE型组织要求人人都向着IE人的成长目标努力,每个人都投入识别事物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中,使组织能够不断地实验、改善、提高能力、解决问题是IE型组织的基本准则,这与传统组织单纯追求效率的观念有很大差别。 IE型组织倡导开发创造力,其突破性的进步是IE人或准IE人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集思广益,对解决例外问题寻求较理想的方案。 IE型组织的形成与构建还与意识领导、组织文化、正式组织的结构及制度的转变紧密相关。意识领导是一个抽象的新概念: IE型组织始于组织领导的意识。需要有一定概念技能的领导者对这种新型组织的理解,并能向其他人灌输或传播这种观念。这种领导者称为意识领导。IE型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全员共同的价值观: 整体比局部更有价值; 强调共性与相互关心; 批判的意识与追求完善。组织结构与制度在改进,打破了管理者和作业者之间的正式层级结构,共同的愿景是“将蛋糕做大”。 习题与思考 1. 讲述泰勒和吉尔布雷斯的故事。 2. 向周边的人阐述IE简史。 3. IE的姊妹课程是哪一门?为什么? 4. 创造力与IE的关系什么? 5. 为什么倡导批判意识?怎样去做? 6. 简述对IE意识、IE人及IE型组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