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车底盘及传动系概述 1 汽车底盘及传动系概述 汽车构造——底盘工程(第2版) 1.1汽车底盘概述 汽车底盘接收动力装置(发动机、电动机等)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并保证汽车按驾驶员的操纵意向正常行驶。按照我国习惯,汽车底盘一般分为四个系统,即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 传动系的功用是将动力装置的动力按要求传给驱动轮,其一般布置如图1.1所示。 图1.1汽车传动系布置概貌 1-变速器; 2-分动器; 3-传动轴; 4-主减速器 行驶系如图1.2所示。图中承载式车身或车架,用它使汽车各总成及部件组合成为一整体,而轮胎则将整车支承于地面,并可靠附着于地面,产生汽车行驶时所需的各向作用力(纵向力和侧向力),它和悬架一道缓和地面对车辆的冲击和振动,保证汽车正常、可靠行驶。 转向系如图1.3所示,其功用是使汽车按驾驶员选择的方向行驶。 制动系如图1.4所示,其功用是使行驶中的汽车按要求降速直至停车、使停驶的汽车驻留原地不动。 图1.2行驶系示意图 1-前悬架; 2-后悬架; 3-车轮和轮胎; 4-承载式车身 图1.3转向系示意图 1-转向操纵结构; 2-转向器 图1.4制动系示意图 1、4-制动器; 2-行车制动操纵机构; 3-驻车制动操纵机构 1.2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当今汽车主要以内燃机为动力。内燃机的工作特点可由其外特性来反映,如图1.5所示。从图中可看到,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转矩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变化不大,而功率变化却很大,随着转速的提高,输出功率急剧上升,通常要到3500~6000r/min才能达到最大功率; 内燃机工作时,必须要有一最低转速(一般在600r/min以上),才能稳定工作。这些与汽车的使用要求很不适应。例如,汽车起步或上坡时阻力大,汽车速度不高,但要求有大的牵引力,来克服加速阻力或上坡阻力,这就要求发动机有大的功率输出; 而在一般平坦道路上作等速巡航行驶时,由于此时行驶阻力不太大,所需的功率也不太大。由图1.6可直观地看出内燃机在功率供需上的矛盾。事实上,单靠调节发动机本身功率输出,来适应汽车不同行驶状况时所需要的功率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通过传动系对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作改造,使之能适应外界对其功率-转速特性的要求。理想传动系的功率输出应是,功率输出不随车速的变化而改变,即作恒功率输出; 或者说,其输出转矩随车速呈双曲线变化,转速低时 图1.5汽车发动机特性图 (a) 汽油机; (b) 柴油机 转矩大,转速高时转矩小。 图1.6汽车要求功率与发动机输出功率对照图 从内燃机的万有特性图中可以看到,内燃机在不同输出功率、不同转速下工作时的燃油消耗率是不一样的,图1.7所示为汽车发动机的万有特性图(比油耗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一定的输出功率下,相应只有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才能有较低的燃油消耗率。汽车要在不同速度下行驶,因此还要通过调整传动系的传动比,使其与发动机很好地匹配,才有可能达到省油的目的。此外,汽车行驶中有停车、起步、倒驶、曲线行驶等多种情况。因此,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传动系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 保证汽车在各种行驶条件下所必需的牵引力与车速,使它们之间能协调变化并有足够的变化范围; (2) 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3) 保证汽车能倒车,左右驱动车轮可以有不同的转速(差速作用); (4) 使动力传递能根据需要顺利接合与分离。 图1.7某V8发动机万有特性图 汽车传动系分手动和自动两类。自动传动系统是在手动传动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功能基本一样,区别的关键在于操纵方式不同。手动传动系通常是机械式的,由于其传动效率高、工作可靠、价格便宜,直到今天仍然是汽车上最常用的传动系统。机械式传动系的结构最为典型,是学习的基础。 依据对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传动系功能的要求,机械式传动系一般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组成。有些汽车,如四轮驱动的汽车或多轴汽车,其传动系中还会有分动器,见图1.1。 图1.8汽车传动系布置概貌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万向节; 5-差速器; 6-主减速器; 7-半轴; 8-传动轴 通常情况下,机械式传动系中的离合器、变速器(有时还会加上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内燃机组装在一起,称为动力总成。而一般主减速器中都含有差速器,有时也称它们为主传动或最终传动。 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很多,它对汽车车型的变化影响很大,1.3节将会做专门的描述。图1.8所示为汽车的典型动力传动系统布置的概貌图。 这里要指出,以纯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其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和消耗的能源——石油不能再生等问题,遭到了其他类动力汽车的挑战。这类汽车中现今比较现实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即内燃机+电驱动的所谓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更远景的是燃料电池发动机(氢能源)+普通电池的所谓氢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它们的传动系另有特色,将在第12章中专门介绍。 1.3动力传动系统在汽车上的布置 发动机在汽车上的布置位置,特别是它相对于车身(或驾驶室)和驱动轴(车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对车身造型、车身内部布置和汽车的总体格局及汽车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会在“汽车理论”及“汽车设计”课程及其教材中展现。本书则从结构的角度,着力于对动力传动系统本身在车上布置的基本概况作扼要的叙述。 发动机在整车中位置的布置,基本上分成3种情况: 前置、中置和后置。而推动汽车前进的驱动车轮,也有3种可能: 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及四轮(或称做全轮)驱动。这样,它们之间相互组合,就有以下几种不同风格的组合类型。 1. 发动机前置汽车后轮驱动 发动机前置汽车后轮驱动(front-engine,rear-wheel-drive,FR),典型的FR布置如图1.9(a)所示,其发动机都为纵向布置,传动系中的离合器、变速器和发动机组装成一整体。主减速器(含差速器)装在后桥(或称后轴)上(此时通称为后驱动桥)。变速器和后驱动桥之间由带万向节的传动轴相连。 图1.9FR型传动系布置形式 (a) 离合器、变速器布置在前; (b) 离合器、变速器布置在后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传动轴(带万向节); 5-主减速器; 6-发动机动力总成前支承; 7-发动机动力总成后支承; 8-传动箱前支承; 9-传动箱后支承; 10-驱动轴(带万向节) FR型布置,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多数各类汽车最为乐于采用的传动系统布置方案。因为它容易获得比较理想的轴荷分布和较佳的汽车性能。今天,FR型的布置(图1.9(a))普遍为商用载重汽车所采用。但也有汽车为了改善轴荷分配,采用图1.9(b)的方案,将离合器、变速器挪到后部和主减速器组合在一起,但它应用得很少。 2. 发动机前置汽车前轮驱动 发动机前置汽车前轮驱动(front-engine,front-wheel-drive,FF),FF型布置中,发动机可以横置也可以纵置。因此,它派生出4种形式,具体如图1.10所示。 无论发动机是纵置或横置,传动系中的各总成(离合器、变速器及主减速器)和发动机完全集成为一整体,传统意义上的传动轴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减速器与车轮之间的带万向节的驱动轴。 FF型布置主要适用于轿车,而其中大多数采用发动机横置的如图1.10(d)所示的方 案。据资料报道,采用发动机横向布置FF方案,汽车轴距可以缩短达10%,汽车自重可以减轻达8%。但由于将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全部集成在一起安装在发动机舱内,因此,要求该集成的动力总成结构非常紧凑。所以发动机一般不采用比V6更多的汽缸,这也就是大排量轿车更愿意采用FR型布置的原因。采用FF型布置的另一好处是,取消了传动轴可以降低地板高度,有利于车身高度的下降。 3. 发动机后置汽车后轮驱动 发动机后置汽车后轮驱动(rear-engine, rear-wheel-drive,RR),RR型布置在小轿车中有图1.11所示的3种布置形式。发动机和传动系中所有的总成(离合器、变速器及主减速器)全部集成在一起,这种布置结构很紧凑,早期在欧洲的小汽车中用过。但是由于整套动力传动系都在后部,后车轮负荷较大,对汽车的操纵性能不利,容易甩尾。因此,RR型布置在小轿车中已基本不采用了。 图1.10FF型传动系布置形式 (a) 发动机纵置在前; (b) 发动机纵置在后; (c) 发动机横置驱动轴左右等长; (d) 发动机横置驱动轴左右不等长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主减速器; 5-驱动轴(带万向节); 6-发动机动力总成前(或前两侧)支承; 7-发动机动力总成后支承 图1.11RR型传动系布置形式(小轿车) (a) 发动机纵置在后轴之后; (b) 发动机横置在后轴之后; (c) 发动机横置在后轴之前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主减速器; 5-驱动轴; 6-发动机动力总成前支承; 7-发动机动力总成后支承 但是采用RR型布置,对于大、中型客车却非常有利。它们不存在操纵性变差的问题,相反其他方面优点很突出。由于发动机不在前部,使得汽车尤其是其前部车内地板可以大幅度降低,增大车内空间,使整个汽车的视野非常开阔,适合于旅游观光车和城市交通车。这一类客车的RR型布置有两种,如图1.12所示。发动机可以纵置或横置,离合器、变速器和发动机组装在一起,主减速器在后桥上,两者之间用传动轴相连。 图1.12RR型传动系布置(客车) (a) 发动机纵置; (b) 发动机横置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传动轴; 5-主减速器 以上3种布置类型各有特色,且形成了各自的主流车种。此外,目前还有并不太流行的第4种布置形式,即下面叙述的发动机中置汽车后轮驱动。 4.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布置如图1.13所示,一般很少采用,只见于少数城市铰接式大客车及长途大客车上。它的优点是,相对于RR型来说,由于发动机动力总成离驾驶员较近,操作起来更方便一些。 图1.13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传动系布置 (a) 传动轴带中间支承; (b) 传动轴不带中间支承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传动轴; 5-中间支承; 6-主减速器 以上介绍的4种类型的布置的共同之处是汽车上只有两个车桥(或车轴),其中一个车桥(即两个车轮)是不驱动的,也就是说只是两轮驱动。从汽车牵引性能的角度来看,两轮驱动不如4个车轮全都驱动好,下面就介绍四轮驱动的布置情况。 5. 四轮驱动 四轮驱动(4-wheel drive,4WD),4WD型方案本身不属于基本的布置,它是在FR、FF、RR等基本型的基础上变型而成的。通常是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在变速器后面增加一个分动箱,把变速器输出的功率分成两路,一路到前驱动桥,另一路到后驱动桥,就形成了四轮驱动。采用4WD的优点是汽车在坏路面上行驶时的通过能力更强。当然其结构复杂,传动效率较低。图1.14所示为在上述3类基本型基础上变型的四轮驱动传动系布置方案,仅供读者初步了解。 图1.144WD型传动系布置 (a) 在FR型基础上变型; (b) 在FF型基础上变型; (c) 在RR型基础上变型 1-发动机; 2-离合器; 3-变速器; 4-分动器及轴间差速器; 5-后驱动桥主减速器; 6-前驱动桥主减速器; 7-轴间差速器(圆柱行星齿轮); 8-黏性联轴差速器 6. 多轴(桥)传动 大吨位载重汽车,为了降低车轮对地面的负荷,提高汽车的承载能力,必须采用多轴(多于两轴)传动。用得较多的为三轴汽车,也有用到四轴的。三轴或四轴汽车,其驱动轴数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为了表明汽车的总轴数和它的驱动轴数,技术上规定写成如下形式: 比如4×2,表示汽车有4个车轮2根车轴,其中只有2个车轮一根车轴为驱动; 4×4就表示汽车有2根车轴,而4个车轮全部都驱动,也就是前面的4WD型。显然,对于三轴汽车可以有6×4或6×6两种布置。6×4的汽车表示汽车有3根轴,1根不驱动而另外2根车轴驱动。8×8表示汽车有4根轴而8个车轮全部都驱动。如图1.15所示为多轴汽车6×6、8×8的传动系布置。四轴8×8汽车大多用于军事目的,它们布置形式花样更多,图1.16中展示了侧边式布置和混合式布置的方案。 图1.15多桥驱动汽车的非贯通式布置与贯通式布置 (a) 6×6汽车非贯通式驱动桥的布置; (b) 8×8汽车贯通式驱动桥的布置 图1.168×8越野汽车的侧边式布置与混合式布置 (a) 侧边式; (b) 混合式 1.4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上面所描述的是对动力传动系统在汽车上所作的总体上的布局,图1.9~图1.11中也大致标示出动力总成的支承点的位置。下面将就动力总成(发动机加变速器)的支承作较详细的介绍。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指发动机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连接元件及其所构成的弹性支承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支承的元件(悬置元件)及元件安装在车架上的相互位置和姿态,如图1.17所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构造并不复杂,但它对汽车的振动和噪声影响很大,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 图1.17发动机悬置系统示意图 1-变速器处悬置; 2-后部悬置; 3-发动机处悬置 1.4.1悬置系统的功能 在早期的汽车中,发动机直接刚性地固定在车架上,目的是利用发动机本身巨大的刚体来加强车架的刚性。由于当时整个汽车性能很差,发动机自身的振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突出。随着道路状况的改善和汽车底盘性能的改进,来自道路的颠簸大为减轻,使得发动机在车架上的振动变得十分突出,因此,要在发动机和车架之间加装若干弹性软垫以缓解发动机振动。这就形成了发动机早期的弹性支承系统——悬置系统(见图1.17)。 随着汽车车速的提高,由地面或轮胎不平衡所形成的激励,通过悬置系统输入而引起的发动机振动,也对汽车车体的振动发生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配置发动机悬置系统,才能获得满意的隔振/防振效果。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车内的噪声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有着良好隔振性能的悬置系统,对降低车内噪声是十分有利的。 归纳起来,悬置系统有以下这些功能: (1) 支承动力总成质量及承受作用在动力总成上的动态力。动力总成质量从几十千克到几百千克。悬置系统中的各元件,首先要能可靠承受动力总成的质量。动力总成有很大的惯性,当汽车加速或减速时,在动力总成上就会产生纵向的动态力。汽车转向时,作用于动力总成上的动态力为横向。汽车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会有上下方向的垂直动态力。在各种动态力作用下,悬置都应能可靠承受,且使发动机的位移不过大。 (2) 动力总成的隔振要求。要能有效地降低由于发动机的激励而引起的转向(方向)盘、乘员地板处的振动和车内噪声。 (3) 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要能有效地控制由于路面不平而引起的动力总成的振动。 采用弹性悬置还有其他好处,比如防止车架(或车身)及动力总成等支架处的疲劳开裂。 1.4.2悬置系统的布置结构形式 发动机采用弹性悬置支承,因弹性元件的变形,发动机在空间实际上可有6个方向的自由活动度(6自由度),如图1.18所示。一般情况下,发动机受到某一方向激励,6个方向都能产生振动,它可能发生6次共振。如果布置上能使发动机6个方向上的运动互相独立互不牵连(技术上称为解耦),即发动机受到一个方向激励时,只在激励方向发生振动而其他方向没有振动,这样就可使得隔振问题变得比较简单(由多自由度隔振变成单自由度隔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