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爱情 不追求真爱的不是好鸟 裸婚? 鸟都不鸟你 Tatsuya 不管在哪个世界,只要有两性,择偶就是一件天大的事!不 过,择偶标准却一直都很多元,即使是鸟也不例外。有的鸟是典 型的"外貌协会"成员 ;有的比较实际 :"婚房必有,豪宅更佳"; 有的则以对方能否抚养后代为准绳??决定这些不同选择的,正 是对优良基因的选择和亲代投资的博弈。如果你是在爱情路上奔 忙的青年,就更应该来参考一下这些鸟的婚姻了! 房在手,跟我走! 正如不愿意裸婚的人一样,有些雌鸟会把雄性是否可以提供 好的婚房作为选择配偶的依据。 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园丁鸟(包括园丁鸟和亭鸟) 是鸦科鸟类的近亲,生活在雨林、桉树林或灌丛中。大多数园丁 鸟的雄鸟都会在森林地面上清理出一个空间,用树枝编织一个特 殊的"建筑",并用蜗牛壳、花瓣、叶子、甲虫的鞘翅、鹦鹉鲜 艳的羽毛甚至塑料片来装饰它们的"房子"。 部分种类,如冠园丁鸟(Amblyornis macgregoriae)、褐色 园丁鸟(Amblyornis inornatus)的建筑会像座小凉亭--围绕着 小树用树枝搭成一个两台状的建筑。褐色园丁鸟的整个建筑的直 径可达 5~6 米,包括一个围绕小树建造、顶部完全用茅草覆盖的 凉亭,凉亭中有数根柱子支撑。在入口的前面是一个用各种鲜艳 物品铺成的"花园",雄鸟会在花瓣枯萎前更换花园中的"鲜花", 不断翻动和摆弄自己的装饰物 ;也会找机会闯入邻居雄鸟的家中, 偷走自己喜欢的装饰物带回自己的花园。 另 一 些 种 类, 如 缎 蓝 园 丁 鸟(Ptilonorhynchus violaceus) 则用枝条搭出两侧墙,形成一小段林荫走廊状的建筑,再用喙碾 碎色彩艳丽的浆果,用浆果的颜色涂抹走廊的墙壁 ;也会用一些 花瓣、羽毛等装饰物铺在走廊的前后。 雌性的园丁鸟会很仔细地审视雄性园丁鸟精心搭建和维护的 建筑,长时间观察、挑选。如果雌性园丁鸟对这个建筑满意,就 5 6 褐色园丁鸟(Amblyornis inornatus)的"小凉亭"。 缎蓝园丁鸟[雀形目(Passeriformes)园丁鸟科(Ptilonorhynchidae)] 的"林荫走廊"。 7 会伏身并抖动自己的羽毛,让雄鸟骑上来,仅用时几秒就可完成 交配。 虽然每只雄园丁鸟都努力打造华丽的"婚房",但只有不到 10% 的雄园丁鸟能够与雌鸟交配,剩下 90% 的雄园丁鸟在整个 交配季节连一次交配机会都得不到。 澳大利亚马里兰大学生物系博士 Gerald Borgia 曾在 22 个缎 蓝园丁鸟的"林荫走廊"设立红外线相机,并移走其中 11 个走 廊中的装饰物来研究这些建筑和雄鸟获得交配机会的关系。结果 表明,蓝色的羽毛、蜗牛壳和黄色的叶子的数量与交配的成功几 率呈正相关,同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密度也很重要。Borgia 认 为这种"建筑"代替鲜艳的羽毛,向雌鸟传达了建造者的基因质量, 平庸的雄性承担不起这种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优秀的雄鸟则能 建造更高质量的建筑。根据 Borgia 的记录,曾有缎蓝园丁鸟先后 吸引到多达 33 只雌鸟与其交配(这只缎蓝园丁鸟,打造的必定 是超级豪宅吧)。 雌性园丁鸟在与选中的雄鸟交配后,并不会和雄鸟在这美丽 的建筑中一起生活和抚育后代。它会回到自己筑的巢中,产下两 枚卵,自己孵化养育雏鸟。而雄鸟,要继续用这个"婚房"吸引 更多的姑娘。 不同于园丁鸟,雄性织雀用草编成的球状巢穴则真正地用于 繁殖后代。织雀,又名织布鸟,是麻雀的近亲。雄鸟用草在枝条 上编织一个基础框架后,便会让雌鸟前来评判。雌鸟会选择满意 的巢与雄鸟交配,等雄鸟完成整个巢之后,雌鸟就会产卵。在这 期间,不少年轻的雄鸟要把未完成品一遍遍拆掉再重新编织以求 获得雌鸟的青睐。 8 没房不要紧,有点技能很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鸟儿都如园丁鸟和织布鸟一样"手巧",会建 造"婚房"讨雌鸟欢心。有些雄鸟会通过向雌鸟炫耀华丽的羽毛 来展示自己的健康与优良血统。但是仅羽毛展示往往是不够的, 为了获得雌鸟的青睐,雄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生活在哥斯达黎加雨林中的长尾娇 (Chiroxiphia linearis), 又名长尾侏儒鸟,这种鸟类的小伙子们压力就大多了。虽然它们 有着宝石般艳丽的羽毛,但除了觅食和休息外,向雌鸟展示爱的 情歌和舞蹈几乎占据了余下的生活。 繁殖季一到,长尾娇 小伙子们就会和主唱大叔组成乐队, 成员数量为 2~3 只。乐队中的主唱发出类似黄鹂的叫声"嘟来 嘟",年轻的雄鸟则要努力和主唱音调匹配,以保证乐队合唱达 到完美的一致。这个旋律会在一小时内被重复近千次,直到吸引 一只雌鸟前来评判,随后乐队的舞蹈展示就开始了。 在雌鸟选择那个它认为最满意的乐队组合后,乐队中的主唱 便示意自己的伙伴离开,并单独向雌鸟跳舞求爱,然后交配。对 于这个最佳乐队的其他成员来说,它们会等待主唱死去或消失, 这样就可以代替主唱的位置。幸好,长尾娇 的寿命可达 15 年, 年轻人等得起,但能等到机会的雄性娇 也不多。研究者对一个 有 80 只雄性长尾娇 的地区进行研究发现,在 10 年里,与该种 群内 90% 的雌鸟交配的,只有 5 只雄鸟。对于一个乐队组合的 主唱来说,一年中可能被多到 50 只的雌鸟选中。而做学徒的小 9 黑额织雀 [Ploceus velatus,雀形目(Passeriformes)文 鸟科(Ploceidae)织布鸟属(Ploceus)] 和它辛勤编织的 "婚房"。 10 黄胸织布鸟(Ploceus philippinus) 的杰作。 11 伙子,要跟着主唱练习 300 万次"嘟来嘟",进行 1000 个小时的 舞蹈训练,才有可能成为主唱。甚至有些雄性娇 会累死在"跳舞" 上,只有那种熬得住辛苦的、寿命最长的雄鸟才有繁殖的机会。 另外一些鸟类,如部分猛禽和燕鸥的雌鸟会像幼鸟一样向雄 鸟乞食。一方面,雄鸟的喂食可以补充雌鸟产卵和孵化所需要的 营养 ;更重要的是,雌鸟会以此测试雄鸟是否有能力做一个合格 的父亲,可以为永远不会饱的幼鸟带回充足的食物。 在南北极之间迁徙的北极燕鸥(Sterna paradisaea)是最著 名的候鸟之一,其迁移距离是已知动物中最长的。在繁殖前,每 一只雄燕鸥都会努力捕鱼并将其叼在嘴里,在繁殖地上空飞行, 等候雌燕鸥的挑选。雌燕鸥会检视这些礼物的大小是否合适,太 小或太大的鱼都表明雄燕鸥能力或经验不足,只有能够稳定提供 大小适中食物的雄鸟,才会被选中和雌鸟共同繁育后代。 选择你,有道理 不管是鸟类还是其他动物的雌性,都绝非两性间的被动一方。 是否接受"裸婚",以及对雄性的百般挑剔,在这些表象的背后, 更重要的是两性间的生殖差异,以及雌性对雄性优良基因的选择 和亲代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的博弈。 以鸟类为例,鸟卵常常占到雌鸟体重的 15%,有些甚至达到 12 雌鸟体重的 30%。雌鸟已经为后代提供了一个富含营养的卵,而 雄性的精子除了提供基因外,没有任何能增加受精卵存活机会的 资源。这种差异可以表述为亲代投资的差异。因此,雌鸟会非常 珍惜自己可以选择的机会。绝大多数的雌鸟,在这个选择的过程 中,既要努力找到基因优良的雄性,又要努力让雄性与自己分担 亲代投资的压力。 之前提到的园丁鸟,生活的环境中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由于 当地大多数捕猎者都是夜行动物,也没有太多的天敌。雌性园丁 鸟有能力独自将卵孵化并抚育,因此雄鸟才能不提供基因外的任 何亲代投资。而在大多数不那么完美的环境下,雄鸟,比如北极 燕鸥,则要在抚育后代上付出自己的精力,参与孵卵、照顾、喂 养和保护雏鸟,以便更有把握保住乃至增加所养育后代的数量。 可见,雌鸟们的选择都是有道理的。 各位在爱情道路上奔忙的青年们,你们是否做好承担责任的 准备了呢? 13 14 长尾娇 (Chiroxiphia linearis)的雄鸟。 江水不给力, 没心思谈情说爱 DRY 据 2011 年 6 月 16 日经济观察网报道,长江三峡连续数日增 加泄洪量,模拟洪峰,以刺激长江"四大家鱼"产卵。这个报道 无意中向我们透露了"家鱼"的爱情秘史。 长江"四大家鱼"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四种淡水鱼类 :青鱼、 草鱼、鲢鱼和鳙鱼,它们是我国的传统水产,既有丰富的野生资源, 也有悠久的人工养殖史。这几种家鱼的"恋爱观"和长江里的其 他鱼类有一些不同,它们对生娃的环境条件十分挑剔。 15 身体决定我挑剔 如报道所述,这几种家鱼产卵需要有特定的水文条件,如适 宜的水温、一定的水位涨幅和一定的流速。 一般来说,"四大家鱼"只在水温超过 18 摄氏度时才可能产 卵,因此它们往往在 4~7 月间发情、产卵。此外,它们对江水的 增量也相当挑剔,需要一定的涨水和流速的刺激才可以进行产卵。 调查发现家鱼在水位开始上涨半日到数日之后,流速上升到一定 水平后,才开始产卵。比如,草鱼就需要超过 0.8 米 / 秒的流速 和 400 立方米 / 秒的水通量的刺激才能够产卵。 "四大家鱼"这种挑剔的"恋爱观",事实上与它们的生理机 制有密切联系。 目前,科研人员一般把鱼类的性腺发育分为六期。而产卵行 为发生在第 V 期的结束时。在第 V 期时,雌鱼的卵巢发育完备, 生殖细胞由初级卵母细胞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并最终形成成熟 的卵子。 然而,在静水中的"四大家鱼"性腺发育的第 IV 期,初级 卵母细胞会停止发育,不能进入第 V 期。因此,无法形成成熟的 卵子,也就无法产卵。这是因为"四大家鱼"的性腺发育晚期要 经历一系列激素调剂,而这一过程需要外界刺激才可以进行。 在大江大河中,伴随着汛期的来临,水流量增加,流速也会 变快。家鱼发达的侧线系统以及皮肤、口鼻等器官都能敏锐地感 受到这一变化。这成为刺激脑下垂体和下丘脑等内分泌器官改变 16 激素水平的信号。这一信号会导致促性腺激素等一系列激素水平 上升,导致初级卵母细胞持续发育,使得性腺成功发育为第 V 期, 并最终产卵。 "四大家鱼"性腺发育过程中,需要激素的刺激才能让第 IV 期末停止发育的初级 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从而在第 V 期顺利变成卵子。自然状况下,侧线感受到的流 量、流速等水文刺激会引起这些激素的分泌,而人工静水繁育池里只有通过人为添加 外源激素来达到这一目的。 人工模拟"产房" 这一机制的发现,对"四大家鱼"的人工繁育有着重大的意 义--人们可以通过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跳过水文刺激因素, 17 直接在静水中进行家鱼的繁育。 在适宜流速条件下产卵,除了是家鱼产卵的必要条件之外, 对家鱼鱼卵的孵化也有益处。由于"四大家鱼"每年只有一次产 卵期,因而孵化成功率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讲,表面水层具有 更好的水气交换,比底层更加适宜幼鱼的孵化与发育。因此,许 多鱼类的鱼卵都属于漂流性卵,"四大家鱼"也不例外。然而"四 大家鱼"的鱼卵密度略高于水,属于"半浮性"卵,需要一定的 流速才能够保持漂浮。 由此可见,在自然条件下,"四大家鱼"的繁育十分依赖水 文条件。但水利工程尤其是宽大河道上的水坝会剧烈地影响水流 的动态。长江上的大型水坝带来的水温和水位波动的改变,使得 家鱼的生殖条件无法被满足。这与过度捕捞、湖泊工程等不利因 素共同导致长江野生"四大家鱼"资源严重衰退。因此许多学者 呼吁大型水坝工程应当科学地安排汛期调水工作,并且人工模拟 自然洪峰,向家鱼释放产卵信号,以保护"四大家鱼"资源。 事实上水坝工程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着复杂的影响,人工洪 峰模拟自然汛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态修复手段。世界上许多河 流的水坝都进行过相似的工作。因此,三峡水坝模拟洪峰的工作, 其实也是有一定经验可以遵循的。 人工模拟洪峰,往往需要水坝持续地增加每日泄洪量,以模 拟自然汛期水流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也能够增加水道中的流速, 从而满足家鱼产卵所需要的条件,达到促进产卵的目的。因此, 报道中的三峡泄洪事件也采用了每日增加泄水量的方法。 不过渔业资源的养护与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来说, 人们对于衰退的渔业资源仍然束手无策。过度捕捞、人类活动都 18 会影响鱼类种群的丰富度。对长江的"四大家鱼"来说,除了水 利工程之外,仍然面临着过高的捕捞强度、日益繁忙的航线、无 节制的排污等各种不利因素。因此仅仅模拟洪峰未必能够扭转资 源衰退的局面。即使是本次模拟洪峰,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仍 然未知。正如报道指出,这仅仅是"刚开始做的实验"。 要建立"四大家鱼"的伊甸园,让它们在长江水中自由地"相 恋",人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本就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竟,我们在这里同饮一江水。 19 20 莫把我们 的"爱情"当做 地震先兆 瘦驼 每年的五六月,总会传来各种大群蛤蟆上街的消息,成年的 蛤蟆集体追逐"爱情"的喧闹刚收场不久,新生的小蛤蟆又成群 结队地奔赴新的世界。聚居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 难免会恐慌。汶川大地震之后,有网友声称蛤蟆集体散步的奇观 是"地震先兆"。不少网友嘲笑说"地震预报要听蛤蟆的"。这阵"蛤 蟆风暴"很快席卷神州大地,当年地震之后,贵州桐梓、福建连江、 四川巴中、浙江平阳、广东深圳、山东平度等地陆续报道有蛤蟆 集体散步,一时间地震疑云密布。你相信蛤蟆和地震先兆有关 系吗? 集体散步源于"爱情" 蛤蟆并不是严格的分类学意义上的名称。它们都属于两栖纲 中的无尾目,也就是俗称的各种蛙和蟾蜍。这是脊椎动物中最大 的家族之一,目前发现和命名的种类有 5000 多种。 暮春时节,在泥土里熬过一冬的蛤蟆们在阳光和雨水的召唤 下活跃起来,开始向有水的地方进发。动物学家们发现,这些家 伙会像鲑鱼一样,返回出生地进行繁殖。赴这场"无遮大会"的 家伙步调如此一致,常让某地一夜之间出现大批蛤蟆。以全国各 地都可以见到的中华大蟾蜍为例,其繁殖季节在 4~5 月,有些可 到 6 月。在某些地方其种群密度可达 3600 只/平方公里,集中 到某一个水塘时,情势相当壮观。别以为这种景象只会出现在乡 间,即便是城市里,蛤蟆大会也在各种水洼里上演。2007 年的 一个调查显示,上海市区 17 个城市公园中,每公顷金线侧褶蛙 的平均数量高达 127 只,与之接近的黑斑侧褶蛙也达到了 97 只。 蛤蟆一个个流着哈喇子,急匆匆地冲回老家干"好事",却被误 作地震的先兆。蛤蟆们可顾不上澄清误会,它们得抓紧时间,在 水洼干掉之前完成相亲、相爱、产卵、孵化直至小蝌蚪蜕变成小 蛤蟆的过程。 正是由于繁殖的这种不确定性,蛤蟆们大多采取广种薄收的 繁殖策略,雌蛤蟆的产卵量都很惊人,往往以千计。这样一来, 闹翻天的蛙鸣过后,就会是满坑满谷乌漾乌漾的蝌蚪,以及过不 了多久满地乱蹦的小蛤蟆。显然,由于成长道路上充满艰险,刚 21 刚褪去尾巴的小蛤蟆要比成蛙数量多得多,因此,当小蛤蟆离开 "幼儿园"奔赴各地的时候,也会形成壮观的"蛤蟆风暴"。 有时,这些家伙会不顾死活地涌上公路。车祸成了很多种类 蛤蟆濒临灭绝的原因。为此,很多国家在公路上设置蛤蟆用的安 全通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蛙声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记忆。在城市里, 找一块泥地、一片干净的水塘已近乎奢望。难怪城市人看到蛤蟆 聚会后感到如此陌生和恐惧。 蛤蟆陷入艰难时光 2004 年 10 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 联盟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有 1856 种蛤蟆的生存受到威 胁,2489 种蛤蟆的数量在下降。报告估计,未来 100 年内近半 数种类的蛤蟆将完全消失。 蛤蟆们的最大灾难是栖息地的消失。热带雨林是许多蛤蟆的 家园,但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由于这一原因,1989 年以后,著名的金蟾蜍就再也没被发现过。 污染也是大问题。在紫外线辐射增加以及水污染面前,蛤蟆 没有还手之力。美国地质调查局 2000 年发布报告指出,美国 44 个州出现了蛤蟆畸形的现象,有的地区 60%的蛤蟆都成了怪物。 到目前为止,人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之所在。 最后,交通运输业让疾病得以散播。在巴拿马,泽氏斑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