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读者应当了解国际投资的概念、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的主要差别;了解国际投资的分类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证券组合投资之间的差别;了解国际投资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还是“非国家”的跨国企业?1855年,艾萨克·梅里特·辛格(Isaac Merritt Singer)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缝纫机分厂,他当时可能没有想到,他开辟的这条道路,在150多年后仍有美国公司跟随。辛格在法国的扩张使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跨国企业,开创了一种将被美国资本主义巨头采用的商业模式,这些巨头包括福特、标准石油和通用电气等。但辛格这一大胆举措最重要的遗产或许是它颇有成效: 法国的分厂开张6年内,公司的国外销售额就超过了美国本土销售额。这是今天的企业领导人不应遗漏的一课。 在过去3个月中,集团企业通用电气、科技巨头IBM、物流集团UPS等蓝筹公司都搭上了全球经济增长快于美国的顺风车。相比之下,依赖于美国国内顾客的公司,如零售业领头羊沃尔玛和自助家装连锁企业家得宝,却公布了令人失望的业绩和暗淡的业绩预期。 但是,如果说国外收益帮助美国的跨国企业挨过了利润下跌的难关,那么问题是,当前企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依赖只是一个周期性阶段,还是美国企业界变革的先兆?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是否会像IBM执行总裁萨姆·帕米萨诺(Sam Palmisano)认为的那样——摧毁传统的跨国企业模式,即企业将制造和销售业务分散到各国,但仍将行政办公室、研究和产品设计等关键部门保留在“母国”?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某些美国公司是否已做好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的准备,将高层执行官派往世界各地? 乍看上去,最近美国跨国企业崛起的背后存在着重要的周期性的力量——换言之,就是近期可能发生改变的力量。第一,在过去的7年中,相对于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货币,美元币值已跌去近1/3,这使得美国出口商向全球出售商品更加容易,并提高了海外收入的美元价值。第二,全球经济增长促进了美国跨国企业的繁荣,而在很大程度上,全球经济增长又受到了新兴市场对基础设施和消费品需求的推动——基础设施和消费品是美国[1]〖2〗[3]国际投资学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3]公司手中的两张王牌。 但是,用IBM全球软件业务主管斯蒂夫·米尔斯(Steve Mills)的话说,即使经济变化和公司内部变革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放弃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真正的“非国家实体”吗?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就声称要成为这样的角色,它在15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关键职能部门遍及全世界。比如,它的采购主管驻在中国深圳,距帕米萨诺在纽约州阿尔蒙克的总部有半个地球之遥。米尔斯表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无疆界的”。 然而,许多美国的执行总裁认为,这种举动就算不是那么危险,也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认为,扎根于美国,不仅是防止全球化浪潮逆转的保险措施,而且在企业日益复杂和分散的情况下,还可以作为一种保持秩序和注意力的方法——让所有人都知道美元停在哪里,谁在掌控大局。美国最“全球化”的公司之一,通用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ery Immelt),最近精辟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我们是一家美国公司,但为了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取胜。”换言之,带有国家荣誉感色彩的全球化目标——辛格会理解这点——今天在美国商界领袖中同样得到了认可。 (资料来源: 迈克尔·H.莫菲特,阿瑟·I.斯通希尔,戴维·K.艾特曼. 跨国金融原理(第3版).路蒙佳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一节国际投资的概念及分类〖4/5〗一、 投资的概念及要素〖2〗(一) 投资的概念投资是当前投入并希望未来能得到利益或好处的一种活动(行为)。投资通常包括两类: 一种是指经济性质的投资;另一种是非经济性质的投资(如感情投资、生活消费投资等);我们这里所讲的是指经济性质的投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投资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经济意义。即为了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以一定的资本投入营利事业(工业、农业、商业、其他服务业等)。通常说来,经济性质的投资是指个人或单位寄希望于不确定的未来收益,而将货币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投入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行为。 (二) 投资的要素 对投资概念的理解,一般涉及以下几个要素。 投资目标: 投资的本质在于这一合法经济行为的获利性。也就是说投资者的目的是能够以一定量的资产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即“资本增值”或“经济效益”。比较成功的投资应该是: 投入量小于产出量,或产出量大于投入量加上应得到的银行利息。 投资主体: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经济组织即法人(如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 投资客体: 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投资时间与投资风险: 投资者的收入与收益的获得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这段时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可预测或难以抑制的损失因素,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投资的特征之一。 投资关系: 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等的关系。或者说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要素,可以把投资分为不同的种类,如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债券投资与股票投资、实物投资与虚拟资产投资等。 二、 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 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投资只能在一国内部进行,即国内投资。国内投资的投资主体除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外,也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机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投资向外延伸,产生了国际投资。从概念上来说,国际投资是指一国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投放到国外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由于国际投资突破了一国疆域的界限,因此其投资环境、投资风险与国内投资有很大的差别。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投资主体的区别 国内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各类投资主体的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差异较大。国际投资的主体则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其特点是: 第一,生产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第二,技术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第三,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活动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第四,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有独特的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 2. 投资环境的区别 投资环境对投资运行机制和投资主体行为影响极大。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国际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政治环境不同: 国内投资面临的政治环境单一,且投资者对本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熟悉和易于了解(从小经历过)。而国际投资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呈现多样性,东道国既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是资本主义国家;既可能是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既可能是与投资国缔结友好条约的国家,也可能是与投资国没有官方往来的国家;既可能是开放型或对外资持欢迎态度的国家,也可能是封闭型或对外资持排斥态度的国家,等等。在东道国政府利用外资的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有无发生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可能性,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和作用(谁说话算数),最高领导权力的变更是否程序化和规范化,有无发生国家权力和社会制度突变的可能性(如政变,外国操纵)等,都需要投资者做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 经济环境不同: 在国内投资中,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且有较大的适应性。在国际投资中,投资者面临的环境千差万别,必须加以认真研究。主要研究对外投资活动是否符合东道国各项经济政策的要求,研究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能否保证对外投资的顺利进行。 法律环境不同: 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经济环境,一般都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投资中,政府对投资者鼓励和限制的法律条文较为简单,投资者易于收集有关法律法规等资料。而在国际投资中,东道国政府的法律环境的研究要复杂得多,难度较大。要在东道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从事投资活动。 此外,还有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各异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在国内投资中一般是不存在的。 3. 投资目标的区别 投资目标可以分为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但两者的直接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国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是统一的,而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则有较大的差异。就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具有多元直接目标,如开拓和维护出口市场、降低产品成本、分散资产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东道国资源、援助东道国经济建设、改善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边经济关系或政治关系、为投资者得到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做铺垫等;就国际间接投资而言,同样具有多元直接目标,除获得高于国内投资的利润外,还有分散资产风险、为东道国提供经济援助、解决国内“资本过剩”等作用。国际投资目标多元化是国际投资的重要特点,因而,考察其整体效益要比考察国内投资的整体效益复杂。 4. 投资要素的区别 投资必然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广义的生产要素包括: 原材料、设备、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在国内投资中,生产要素易于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流动(地方保护主义除外)。商品经济越发达,则流动渠道越畅通。与国内投资相比,国际投资中生产要素的流动要困难得多。如在国际投资中,材料和设备的流动要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外贸政策、产品质量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各生产要素中,资金的流动性最好,但仍受投资国和东道国对外经济政策、国内货币供求状况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要受其自身素质和许多法律的限制;技术的流动要受到输出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技术对东道国适用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第一流技术,投资者及其政府往往采取各种严厉措施,限制其输出,以便保持垄断技术优势;土地则完全没有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困难使得国际投资的运动过程要比国内投资的运动过程复杂得多。 5. 国际投资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 各主权国家受自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世界市场分割成多个。受其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具有不完全竞争性。 6. 国际投资中货币单位的多元化及货币制度的差异性 国际投资中使用“硬通货”或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等,即使是发行“硬通货”的国家(如美国)的投资者进行国际投资时,也必然会发生投资者所在国的货币与投资对象国货币的相互兑换,因为在投资对象国只流通本币。所使用货币的多元化或单一化,是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最明显的区别。 7. 国际投资体现着一定的国家民族的利益 国际投资主体对投资对象国而言,是来自“异己”的民族或国家。不论具体的国际投资项目本身的动机是单纯商业性的获利与否,对于投资者和投资对象来说,都或多或少代表了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利益。 8. 国际投资所包含的风险更大 国际投资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获得更大利润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例如,外汇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因此,国际投资强调双边国家的批准和法律保护,也强调遵守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 三、 国际投资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际投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按投资期限的不同,分为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Long term Investment)是指五年以上的投资;短期投资(Short term Investment)是指五年以下的投资。 2. 按资本来源及用途的不同,分为公共投资(或官方投资加半官方投资)与私人投资 公共投资(Public Investment)一般是指由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出于社会公共利益而作出的投资,带有一定的国际经济援助的性质,例如,某国政府投资为第二国兴建机场、铁路、体育场等,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某国贷款开发农牧业等。这类投资目的除为了本身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外,有的还为了配合或支持本国的私人海外投资,有的则具有政治目的。 私人投资(Private Investment),一般是指一国的个人或经济单位(法人,其他民间团体)以营利为目的而对他国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这类投资无论从投资者的数目还是投资总金额来看,都是当前国际投资中的主要部分和最活跃的部分,因而也是国际投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投资统计中,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进行的投资(即前述一般意义的公共投资)也归入私人直接投资的范围。 3. 按资本的特性的不同,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包括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是指以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特征的投资。也就是说,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者直接参与所投资的国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从事这种投资的企业称为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的母公司 (Parent),它在国外拥有或控制的企业称为子公司(Subsidiary)或分公司(附属机构) (Affiliate)。 西方国家官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一般而言,一个公司以母国为基地,到其他国家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投入的可以是现金和实物(如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如专利和专有技术、商誉、管理经验等,这就是直接投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定义: “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国际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direct Investment)又称国际组合投资(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是指以取得股息或利息等形式的资本增值为目的,以被投资国的证券为对象的投资。国际间接投资者并不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投资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或称国际证券市场)进行的。 四、 国际投资与国际收支〖2〗(一) BOP中的国际投资为了更好理解国际投资,我们首先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做个大致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某经济体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交易的系统统计汇总。它包括两个部分,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一个典型国家,例如,中国20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如表1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经常账户包括商品、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的国际交易。资本与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资本账户主要包括国际资本转移,金融账户包括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交易,其基本组成包括5个部分: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物、其他投资以及储备资产,这基本上是按其功能进行分类。对每个项目而言,又有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区别。表11BOP中的国际投资: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单位: 亿美元 项目 行次差额贷方借方一、 经常项目130541946816414(一) 货物和服务223211752615206(二) 收益18304144611421. 职工报酬19122136152. 投资收益2018213101128(三) 经常转移2142949566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242260110808820(一) 资本项目2546482(二) 金融项目2622141103288181. 直接投资27124921448941.1我国在外直接投资28-60276678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29185120682172. 证券投资302406363952.1资产31-762683452.1.1股本证券32-841151992.1.2债务证券3381541462.2负债36317368512.2.1股本证券37314345322.2.2债务证券38322193. 其他投资4172482537528三、 储备资产64-471704717四、 净误差与遗漏70-5970597资料来源: 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 1. 中国BOP中,目前没有金融衍生物这一部分; 2. 中国BOP中储备资产没有放在金融项目中,而是分行列出。对FDI而言,资产是指FDI的流出(Outward FDI),而负债则是FDI的流入(Inward FDI)。中国的对外投资属于资金流出,应该记在中国BOP中的资产方(或借方项目)中,而中国引进外资则是资本的流入,应该记在中国BOP的负债(或贷方项目)中。但是BOP中的直接投资这个项目并不能把FDI完全包含进来,例如,由FDI产生的投资收益就包含在经常账户的收益项目下,而一些由FDI母公司向其子公司提供的服务则包含在经常账户的服务项目下。同样,有关国际组合投资的项目也不完全包括在金融账户的组合投资项目下,如债券的利息及股票的红利等都包括在经常项目的收益项目下。 直接投资的测定是从平衡表的负债方进行的,编辑BOP时,必须搞清楚资本的来源及外资所占的比例。在一家外资企业中,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资金来源,这时要把它们记录在不同项目下,如外资持有债券记录在证券投资负债类的债务证券项目下,外国银行的贷款则记录在其他投资负债的贷款项目下,将要支付给外商出口的费用则记录在其他投资下的其他负债中。 (二) IIP中的国际投资 如果说BOP显示的是国际投资流量信息,那么国际投资的存量信息则显示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IIP表)。IIP表记录的是某经济体在某一特殊时点上外向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记录,其分类架构与金融账户类似(如表12)。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资金流出在BOP表中记录在借方项目,为负值,而在IIP表中则为正值,表示本国拥有的债权。类似,资金流入在BOP表中记录在贷方项目,为正值,而在IIP表中则为负值,表示本国的债务。从表11和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IIP与BOP中金融账户之间的紧密联系。表12国际投资头寸: 直接投资部分 资产海外直接投资股权资本和保留收益附属公司权益对附属公司的负债其他资本附属公司权益对附属公司的负债负债外商直接投资股权资本和保留收益附属公司权益对附属公司的负债其他资本附属公司权益对附属公司的负债资料来源: UNCTAD网站。第二节国际投资的产生与发展〖*4/5〗一、 国际投资的产生国际投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的社会分工国际化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提高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呈现出特定的发展过程。国际投资的最初表现形式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主要是以国际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资本输出的产生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内“资本过剩”,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因而输出资本,开辟新的世界市场,以便垄断这些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东西方航线的开通,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也促进了在工场手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不平等的垂直分工,西方殖民主义者依靠强权,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殖民地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60年代已基本结束,标志着社会生产完成了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初步形成了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进一步将原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农业国家,而将工业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分工体系基本形成,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此之后的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贸易一直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成。 国际资本运动始于国际商品资本运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该阶段,则尚未构成现代意义的国际投资,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国际商品资本形态必然要向国际货币资本形态、国际生产资本形态发展。跨国银行的出现是国际货币资本运动(即国际间接投资)产生的主要标志。现代银行业起源于欧洲,由金银首饰商、高利贷者发展成为商人银行。最初的银行主要从事货币兑换业务,逐渐发展到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国贷款业务,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商品资本的运动。早在14世纪后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就建立了梅迪西银行,并在西欧各大城市均建有分支机构,是当时最主要的银行。16世纪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银行业衰落,金融中心逐渐转移,伦敦、巴黎成为国际银行业活动的中心。到19世纪,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相继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并在殖民地国家也建立了其银行分支机构。在19世纪建立的一些银行几经兼并、改组,成为著名的跨国银行,如美国的城市银行(1812)、大陆伊利诺银行(1857)、摩根公司(1860),英国的米德兰银行(1836)、标准渣打银行(1853),德国的德意志银行(1870),日本的东京银行(1880)。到20世纪初,少数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及后来的德国、日本等)为了适应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国际化的需要,在国外(特别是在其所属的殖民地国家)建立了众多的分支机构,并形成了广泛的银行网。据统计,在20世纪初,英国32家海外银行拥有2104家国外分支机构,大部分分布于其殖民地国家。法国、德国和荷兰的银行在国外也有242家分支机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考察,国内“资本过剩”与国外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的存在,是国际货币资本运动(即国际间接投资)产生的内在动力,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为古典国际货币资本运动(国际间接投资)创造了外部条件。 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国际生产资本(即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重要标志。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国际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在各国间的运动要求采取更高的形式,于是国际直接投资应运而生。早在中世纪,特别是17、18世纪,威尼斯、丹麦、法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就有了一些贸易公司,它们拥有大量雄厚资本,为赚取更大的利润而向贫困和殖民地国家输出自己的资本。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此类公司即为跨国公司。但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不承认中世纪贸易公司是跨国公司的初级阶段,因为其主要业务是利用政治经济优势,从事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并不具备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并无技术垄断优势。他们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如美国的“胜家牌”(Singer)缝纫机厂率先于1855年在欧洲进行直接投资,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爱迪生电气公司、吉列公司“老头牌”刮脸刀片、伊斯特曼柯达公司和一些大石油公司也相继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1865年,德国的拜尔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化学工业制药分厂。1866年,瑞典的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化学分公司,即生产炸药的分厂。开设分厂是因为炸药的成品长途运输有很大的危险性,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较为安全。英国和荷兰的尤尼莱佛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都在这一时期到国外建厂,从事跨国性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公司才是典型的现代意义的大型跨国公司。在这一时期,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主要是西方经济大国,但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也较早,如阿根廷著名的纺织品制造公司——阿尔帕佩特斯公司早在1890年就在乌拉圭建立了子公司,又于1907年在巴西建立了子公司。 二、 国际投资的发展李东阳.国际投资学教程.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投资发展的历史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为初始形成(1870—1914年) 这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相对过剩格局初步形成,使国际投资具备了物质方面的基础。在这段时间内,国际投资增长了两倍多,达到410亿美元。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投资国是英国、法国、德国,其中英国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与剥削,巩固世界霸主的地位,英国对外投资规模急剧扩张。1870—1914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10%,对外投资额占其储蓄总额的25%~40%,到1914年,英国的对外投资额已达41亿英镑,占全球对外投资额的43%。与此同时,法国、德国也在国外进行巨额投资,但规模远小于英国。到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对外投资总额平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3%,到1914年,全球国际投资流出存量为440亿美元,其中,英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主要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分别为180亿美元、90亿美元、60亿美元和55亿美元。 这一阶段的东道国主要有美洲、大洋洲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亚洲、非洲一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这一阶段,外资的流入量在不同东道国经济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对于某些国家来讲,外资在其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外资流入量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从未超过国内投资的6%。而对于另一些国家来讲,其同期外资流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则较高,如加拿大的外资流入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占1870—1910年间每年投资总额的30%~50%。同期阿根廷外资流入量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2%~15%。 从投资方式上看,这一阶段主要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以当时世界主要国际投资输出国英、法为例,1913年英国占全球投资总额的1/2,这其中有70.5%的对外投资为证券投资;法国的资本输出也是以债券资本为主。到1914年,全球国际投资总额中,有90%的投资为证券投资,生产性的直接投资仅占10%左右。 总结起来,这一阶段的国际投资有如下特点: (1) 大部分投资来源于私人资本,官方资本所占比例较小。 (2) 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提供贷款、购买债券和股票等对外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小。 (3) 投资国仅限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其中英国占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对外投资规模微不足道。 (4) 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当时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美洲和澳大利亚获得的外资总额占同期国际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贫困国家获得的外资额微乎其微。 (5) 对外投资主要用于东道国的资源开发业、铁路业等。 (6) 投资期限较长,长达99年的贷款期并不罕见。 (7) 对外投资使投资国获益匪浅。据统计,同期对外投资的收益比国内收益平均高1.6%~3.9%,利润最高的是对美国铁路的投资。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大气候,对外贷款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投资国的出口商品。 (二) 第二阶段为两次大战期间的国际投资(1914—1945年) 这一阶段由于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投资发展处于低迷徘徊阶段。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主要投资国的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仅成为净债权国,而且成为新的国际资本的主要来源国,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英国早期所起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美国购买了许多外国长期债券,如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了1700多种外国美元债券,至少有43个国家和地区向美国借款。与此同时,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40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留下了一笔巨额的官方债务遗产,同盟国之间几乎所有的借款都是美国提供的,总额达160亿美元。此外,同盟国还向德国索取了巨额赔款。由于战争,这一期间的国际投资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主要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下降到380亿美元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工业国的产量下降了17%,世界贸易量下降了25%以上,国际货币体系崩溃,没有一个贷款国能够作为最后的资金提供者履行英国以前的职能。资金匮乏导致国际贸易量下降,国际贸易量下降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投资资金短缺。由于生产、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一些东道国难以偿还到期外债。德国于1931年第一次获准延期1年偿付外债,接着在1932年拖欠偿付所有的外债。玻利维亚于1931年没有履行其美元债务,接着大多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也纷纷违约。到1933年年底,阿根廷是唯一保持清偿全部外债的国家。到1938年年底,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5个最大的投资国的对外投资额分别为230亿美元、120亿美元、40亿美元、10亿美元和12亿美元,其他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借助于武装侵略的方式进行对外资本扩张。在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国际大环境下,传统的私人对外投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5个主要投资国的对外投资额分别为170亿美元、140亿美元、60亿美元、10亿美元和零。 这一阶段的国际投资呈现如下特点。 (1) 主要投资国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凭借其政治优势,在国际投资领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首位,对外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一举超过英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是,美国在“二战”结束时实际上已成为净国际债务国,但债务额甚小,这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下降,而是相反。导致美国由净国际债权国转变为净国际债务国的直接原因是,战争期间出于安全考虑而流入美国的短期资本骤增,而长期资本有些减少。据1950年《美国统计摘要》提供的资料,1941—1945年间,外国在美国的资产额增加了29.80亿美元,短期资本却增加了36.10亿美元,而美国国外资产中长期投资占90.9%。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对外投资额急剧下降。 (2) 官方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私人对外投资仍在国际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3)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 (4) 国际投资违约事件频繁。在这一阶段,私人违约频频,政府违约也司空见惯。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战争是违约的主要原因,但东道国举债规模过大、贷款国对风险估计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 国际投资方式依然以间接投资为主。如1920年,美国的私人海外投资中有60%为证券投资;1930年,英国的对外投资中有88%为间接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在这一阶段的年增长率不足1%。 (三) 第三阶段为恢复并增长阶段(1945—1980年) 这一阶段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期间,在这阶段中,世界政治局势相对平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促进了国际投资的迅速恢复和增长。在这一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由1945年的51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6000亿美元。 本阶段投资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对外直接投资主导地位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额从1945年的200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3693亿美元,占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39.2%上升到61.6%;主要发达国家的私人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从1960年的537亿美元上升到1979年4472亿美元,增加了7倍多,年均递增11%(参见表13)。表1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投资额(1960—1979) 单位: 亿美元 年份1960 1967 1971 1973 1975 1979金额537 1063 1580 1965 2590 4472资料来源: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相对稳定,国际投资发展较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具体来讲,这一阶段又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为恢复增长期(1946—1960年) 在这一阶段,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涉及的国家多、持续的时间长,使各国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战后,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继续充当主要债权国的角色,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于1947年宣布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国家恢复经济。1948—1951年期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110多亿美元的资金,1951—1953年期间又向欧洲提供了26亿美元的资金。20世纪50年代,各主要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迅速增长,但规模仍然有限,具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到1960年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积额分别为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和5亿美元。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西方主要投资大国的对外投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1970年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积额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元和36亿美元。其他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 长期以来,对外投资一直为西方经济大国所垄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展对外投资。到1969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已达1100个,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以及中东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总体来讲,这类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经济大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垄断地位。此外,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各国也开始发展对外投资。 2. 第二个时期为高速增长期(1960—1980年) 在这一阶段,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在国际投资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其中,美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经济大国既发展对外投资,又大力引进外资。如到1980年年底,美国对外投资存量达6069亿美元,引进外资存量为5009亿美元。与1970年相比,1980年美国对外投资存量增长近4倍。在这一阶段,西方主要投资国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日益提高。美国和西欧各国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在1970年之前,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微不足道,而到1975年已增至5亿美元,此后逐年增加。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比例已从1960年的3.6%上升到1980年的6.2%。到1980年年底,日本已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英国、原联邦德国之后的第四大对外投资国。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增长较快。1970—1972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存量仅为4300万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存量的0.33%。1978—198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1.64%。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菲律宾、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既积极引进外资,又大力发展对外投资,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对外投资国(或地区)。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对外投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投资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1973—1974年与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营账户储蓄巨额盈余。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落后,吸引和利用资金的能力有限,于是大量资本外流。1974—1980年间,石油输出国组织大量的资本流向国外,其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存款为12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为2320亿美元,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200亿美元,无偿援助非产油发展中国家810亿美元。 (四) 第四阶段为迅猛发展阶段(1980—1999年) 在科技进步、金融改革、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投资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1992年国际投资总存量为11.97万亿美元,其中国际直接投资存量2.1万亿美元,国际间接投资存量为9.87万亿美元。这一阶段,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其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世界总产值和世界出口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国际间接投资呈现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参见表14)。两种方式的投资相互促进,竞相发展,日益呈现出对国际经济活动的主导性作用。表14世界对外直接存量表(1980—1996) 单位: 亿美元 年份1980 198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金额5142 6794 16676 21346 23780 26000 29940资料来源: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就国际直接投资而言,1990年全球海外企业实现销售额为5.5万亿美元(而同期世界商品出口和非要素服务贸易额仅为4万亿美元);1996年该数字进一步上升至6万亿美元。 就国际证券投资而言,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994年国际证券融资额已占国际金融市场融资额的62%(参见表15和表16)。表15国际证券投资流量表(1986—1993) 单位: 亿美元 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国际债券发行22711808227125572299308733374810国际股票发行—20290169140238253366总计—2010236127262439332535905176资料来源: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表16国际金融市场构成状况(1975—1994) 单位: 亿美元 年份1975 1985 1989 1990 1994 国际证券发行额187 1305 1516 1635 2939占国际金融市场份额32% 56% 61% 26% 62%国际信贷发行额398 1025 969 4654 1802占国际金融市场份额68% 44% 39% 74% 38%资料来源: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从国别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呈缓慢增长势头。从总体来看,总规模仍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进入稳步增长时期。当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一致,各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下降较为明显。如美国,1981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283亿美元,到1984年增长为2334亿美元,3年间仅增长2.2%。而对外投资起步晚、基数相对较小、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国家的增长速度仍较高。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1980年的365.2亿美元到1986年猛增为10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要西方国家在国际投资者的地位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大于其引进外资规模,在国际投资领域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1982年年底,美国对外投资额累计高达8390亿美元,引进外资额累计高达692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额为1470亿美元,仍雄居世界对外投资国之首。但从1982年起,美国对外投资额增长极为缓慢,引进外资的发展速度却增长较快,国外净资产额逐年下降。到1984年年底,美国在国外的净资产额仅为282亿美元。在美国参与国际投资的历史上,1985年是颇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到1985年第二季度,美国引进外资的存量超过其对外投资存量,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美国头号债权国的地位终于在1985年丧失。到1985年年底,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额高达600亿美元。从1985年起,美国的净对外债务额逐年增加。对美国投资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荷兰、加拿大、原联邦德国和法国。当然,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在国际投资领域仍处于重要地位。 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到1985年年底,日本净对外投资额已增至77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头号债权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欧各国对外投资增长虽慢于日本,但远远高于美国,是国际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投资,既积极引进外资,又发展对外投资,参与国际投资的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国际投资领域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1年,国际投资流量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如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1990年的2300亿美元下降至1991年的180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减缓。在此之后,国际投资一直呈现出缓慢的增长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出现两大新的特点: (1) 跨国并购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手段。大规模跨国并购的第一次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8年达到顶峰。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此前跨国并购失败的影响,跨国公司对跨国并购的热情锐减,并购规模急剧萎缩,1991年达到周期性谷底。从1995年起,在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99年全球跨国购并额高达7201亿美元。跨国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为能源、电信、医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跨国并购不再是大型跨国公司独有的投资手段,中小跨国公司也在跨国并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基础设施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逐步将以自然垄断占主导地位的基础设施行业转化为竞争性行业,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以提高效率。东道国政府关于基础设施政策的改变,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目前,外国投资者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从发展势态来看,其前景是较乐观的。应当指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固定成本高,东道国政府有可能对项目经营实施限价或其他管理,还存在着征用或国有化的风险,此类限制因素促使外国投资者尽可能较少地进行股权投资,而尽可能多地进行债权投资或提供商业贷款。 (五) 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越加明显,全球对外投资也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景气变化。经历了2000年的历史高点后,全球对外投资在2001—2003年连续下跌,但2004年后又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一直到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为止(如图11)。 图11全球及不同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流入状况(1980—2009) 资料来源: UNCTAD网站。 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国际投资又进入低谷,同时危机也改变了国际投资的格局,最明显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份额越来越重(如图12)。 图12发展和转型国家在全球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2000—2009年) 资料来源: UNCTAD网站。 三、 国际投资不断发展的原因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投资国经济和东道国经济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除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相对稳定外,国际投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剩资本”日益增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提高。而生产的无限发展又受到国内有限购买力的限制,使得国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国内有利的投资场所显得更为狭小,形成大量“过剩资本”,这种“过剩资本”必然要在国外寻找出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必然导致国际投资的大发展。 (2)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战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原子能、电子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波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些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使得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不仅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分工的鸿沟在不断扩大,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的界限也在向纵深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任何一国不可能垄断全部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分工和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生产往往要依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等,亦即将最终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跨国公司已不再满足于通过国际贸易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是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东道国的生产要素,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3)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是一国参与世界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格局方式了新的变化,国际投资(主要指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一国参与世界经济的重要形式。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要政策,设置各种贸易壁垒,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在这种国际经济格局下,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在东道国设立工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是绕过贸易保护主义障碍、维护和开拓出口市场的有效途径。包括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纷纷利用对外投资的形式带动出口贸易,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促进本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并相继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例如,为本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提供非商业风险担保;政府通过对外援助的形式迫使受援国接受各种条件,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和财政补贴;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产生的利润提供税收优惠等。总之,如果没有投资国政府的各种鼓励政策,战后跨国公司如此大规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4) 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设备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的出现,为对外投资者(主要是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大型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从业人员众多,往往有几十家、甚至数百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采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可以大大缩短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国内总部与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空间距离,国内总部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取远在异国的分支机构的各种资料,及时进行指导、协调。 本 章 小 结 本章首先讲述了有关国际投资的概念及分类,然后分析了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以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或国际组合投资)之间的区别。了解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如何理解有关国际投资的内容。最后了解了国际投资产生及发展以及不断发展的原因。 自测题〖*4/5〗一、 名词解释1. 国际投资 2. 国际直接投资 3. 国际组合投资 二、 判断题 1.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在于它们的投资对象不同。 () 2. 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盈利的最大化。 () 3. 资本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构成了国际投资的基础。 () 三、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 投资的本质在于()。 A. 承担风险 B. 社会效用 C. 资本增值 D. 不确定 2. 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 A. 国际投资的跨国性 B. 国际投资的政府性 C. 国际投资的风险性更大 D. 国际投资所体现的民族性 3.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A. 国际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控制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而国际间接投资则不能 B. 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者拥有所投资企业的10%或以上的投票权,而国际间接投资的投资者只掌握低于10%的表决权 C. 国际直接投资的性质和过程比国际间接投资来得复杂 D. 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要大于国际间接投资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国际投资?它与国内投资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2. 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五、 案例题 博茨瓦那是非洲的一个小国。1966年独立时,它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但此后其经济一直增长迅速。1965—1980年间,年均增长为14%,1980—1990年间则为11%。到1990年,博茨瓦那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040美元。该国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采矿业和采石业,这两项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其中,仅钻石的开采和出口就占其总出口的75%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博茨瓦那的矿井开采主要依靠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如南非的跨国公司DeBeers 与博茨瓦那政府以各占一半股权的参股形式合办的企业 Debswana 拥有了该国所有的钻石矿。其中,双方曾不断重新洽谈合作条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收入,从而保证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该国中央银行还提出了对这种资源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疑虑,并注意在出口形势好时增加外汇储备。据其估计,由于国际市场钻石价格下跌,该国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将减缓,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投向制造业的不足7%,这将给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带来隐患。 试分析博茨瓦那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