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不包括()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科学主义 2.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但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却具有无穷、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渊博 B.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它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努力实现共产主义 C.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4.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创立了()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D.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的两大发现是() A.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6.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 C.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 A.真理性和革命性B.阶级性和实践性 C.现实性和真理性D.科学性和现实性 8.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造的学说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学说和观点 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造的学说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属性是() A.自觉的实践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彻底的科学性 D.鲜明的阶级性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A.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B.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 C.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D.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1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A.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B.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剩余价值的发现D.十月革命的胜利 1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A.城市小资产阶级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D.无产阶级政党 1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实现共产主义 16.被人们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思维是否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意识的能动性 B.世界的运动性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统一性 18.列宁说: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这表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物质B.世界上只有物质没有意识 C.运动是世界的本原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19.文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体现了()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B.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意识能不能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C.物质是否可以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和第二性 22.“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一说法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23.“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这句话代表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经验主义 24.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的创造性是以客观物质存在为前提的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物质的生产能力都是人创造的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A.时间的绝对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客观性 2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质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2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属于() A.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 29.王夫之认为: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观点属于() A.朴素辩证法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者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3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B.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3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4.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人的活动B.上层建筑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3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36.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的是() A.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 C.静止和运动都是永恒的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3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38.把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这种哲学观属于() A.存在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唯意志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39.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C.坚持科学的实践观D.一切从实际出发 4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典型的()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有神论观点 41.苏轼在《范增论》中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这段话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2.“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43.科学发展观最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B.联系和发展 C.矛盾的对立统一 D.普遍联系 44.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普遍的真理,他认为物质是() A.科学性B.客观实在性 C.普遍性D.特殊性 45.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告诉我们() A.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B.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46.使人从同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变化 B.意识的产生 C.生产方式 D.社会实践 47.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积极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要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是() A.放弃人类的主体性B.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C.树立人类中心主义D.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4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A.都有相同点 B.都没有界限 C.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D.全都一样 49.“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过程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52.人生理想是个“大”话题,但实现人生理想往往是“小”细节。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B.特殊中也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 53.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陈代谢 B.过程 C.运动 D.变化 5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规律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55.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 A.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B.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C.物质静止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56.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一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57.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法观点B.唯心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唯物论观点 58.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前就无所谓后,没有错就无所谓对。这表明() A.矛盾双方互相排斥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59.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 A.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静止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6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61.“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A.和谐包含着矛盾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62.“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具有普遍性 C.世界是永恒发展的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6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一维性B.绝对性 C.三维性D.相对性 64.我们在分析人物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优点、看缺点、分清主次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 C.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65.“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打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同样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66.“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6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那么有些科学家就将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 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B.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6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内因和外因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6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句谚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A.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C.要看主要矛盾又要看次要矛盾 D.看主要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1.“因祸得福”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72.“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坚持适度原则 7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74.古人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A.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B.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 C.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D.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 7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B.要把握事物的度 C.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76.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辩证规律是() A.质量互变的规律 B.对立统一的规律 C.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的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7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有其原因必有其结果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7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79.“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80.孔子曰,“逝者如斯夫”,感慨时间的流逝。这句话说的是() 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一维性 81.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心无外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82.在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社会规律可区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既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又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D.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8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对象性 C.能动性 D.任意性 85.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表明() A.规律是可以认识的B.规律的能动作用 C.规律的平等性D.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8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状态 B.结构和功能 C.源泉和动力 D.方向和道路 87.“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 A.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B.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88.“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这句话() A.夸大了人本性的作用B.揭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表明物质决定意识 89.意识自身“物化”过程的本质就是() A.意念变物的过程 B.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 C.观念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D.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 9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9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9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实践() A.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B.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C.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9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的实践是指()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动机 B.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改造世界的客观消极性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9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96.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其中主体是指() 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手段 C.操作实践工具的方法 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7.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人的才智() A.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B.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C.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D.主要来源于自然界 9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著名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 A.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B.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C.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99.“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 A.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10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主体能动性B.客观规律性 C.普遍有效性D.直接现实性 101.黑格尔说:“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黑格尔的这段话反映了() A.理性认识能够指导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D.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102.“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这说明() A.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B.人的地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 C.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差异 D.人的认识和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10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该命题的含义是() A.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B.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104.改造主观世界不包括() A.改造思想 B.改造认识能力 C.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D.改造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10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D.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 106.“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这一句话表明() A.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B.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107.针对现在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较大的自然灾害,我们还不能作出准确的预测。这说明了() A.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 B.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具有条件性 C.世界的不可知性 D.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