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绘本与想象力的开发 第一节绘本与想象力 一、 绘本中的想象力概念 想象力是一种很奇妙的思维。人如果没有了想象力会怎样?想象力到底有多重要?卢梭说过: “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哲学家狄德罗说: “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囊括世界。”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对于想象力也曾说过: “丰富的想象力造就独特的创造性,它萌芽于孩提时代,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日渐养成。这在绘画上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管你将来要成为科学家还是要开一家杂货店,对各种职业来说,想象力都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具有了想象力才有可能去创造新的东西、新的事物。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创造也是想象的一种能力。 绘本图文搭配的形式多种多样,插图的丰富性、版式的多样性、装帧的创意性都让绘本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媒介的独特性。绘本独特的艺术形态让其拥有了无限可能性,而这无限可能性又带给读者无限想象力。 有关绘本与想象力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绘本中的想象; 另一方面是绘本带给我们附加的更多想象。 相信每个人都曾想过“有那么一天,我会……”这样的问题。将来会有一天,有那么一天,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那么一天,我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有那么一天,会有很奇妙的事情发生吗?……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环境的向往是每个人都期盼与梦想的事情。不管梦想有多遥远,不管想法有多离奇,只要我们还有想象,生活就不会那么糟糕。有想象力的绘本可以带给我们很奇妙的体验和很多乐趣。比如,绘本《有那么一天》(汉斯·雅尼什)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想象。画面丰富饱满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和出其不意的构图形式都给小女孩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那么一天,每个人都踩着高跷走路”,画面中踩着高跷的形态各异的人们,七摇八晃地在云的上方,望着云的下面。“有那么一天,人人头上顶着一颗樱桃; 有那么一天,城市变成了热带雨林; 有那么一天,人们都生活在水中央; 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影子都色彩斑斓…… ”通过这些具有想象力的描述,我们的脑中就形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那么这些画面和小女孩想象得一样吗?和作者的想象又有什么不同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想象画面。 二、 儿童的想象力 (一) 追求美好的想象力 相信读过绘本《奥莉薇》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奥莉薇简直就是自己家的那个可爱宝贝。通过简单的线条、单纯的色彩就将奥莉薇可爱的性格描绘得如此丰满。或许正因为这个形象如此真实地贴近孩子,因而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儿童在学前年龄阶段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有无限充沛的精力、想尽办法逃避睡觉、随手涂鸦并信心满满、为了达到目的讨价还价、为自己的原则坚持到底、拥有天马行空的梦想……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可爱的、纯洁的、执着的、令人感动的。每个儿童都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喜好,他们有着不同的梦想。这些差异足够让每个孩子成为一个绘本的主角。当一个人执着于某一个梦想时,往往会产生巨大能量和无限创造力。创作作品也如此,需要一种执迷不悟的精神,同时要将自己融入其中。 幼儿园的教师告诉我,有一次她去给大班小朋友上美术课,在大家准备画画之前,她问: “谁想要当国王?”“哗”有一大片小朋友举手,“我!我!……”“谁想要当王后?”“哗”举手的又有一大片,“谁想要当王子?”“哗”还是一大片,“谁想要当公主?”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同样的场面。当问起有谁愿意当强盗、巫婆之类,几乎没有人回应。“那好吧,你们就把自己的宫殿画下来吧。”听到这里真的很有趣,孩子的想法直接而又实际。这是所谓的权势欲望吗?非也。谁不想当公主和王子呢?童话中王子往往是英雄的化身,英俊、果敢,他会保护弱小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同样,公主是美丽、善良的象征,身着漂亮的裙子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周围伴着成群结队可爱的小动物。与此同时,没有人会喜欢当邪恶的巫婆、贪婪的强盗之类,是因为孩子们的喜好与选择单纯直接,他们所憧憬的只是那种美好而已。童话中的英雄、王子、公主、仙女、勇士……在孩子的心里是一种向往,他们渴望有一天能成为想象中的自己。 儿童在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爱好和关注的事物,在那段时间过后,可能又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并深陷其中,这时就会抛弃前面热衷的事物,一方面这是儿童成长不同敏感期的表现; 另一方面又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探索、追求和向往。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每天做着公主梦,这是很多小女孩的共性。她所追求的东西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好笑。每天,她早上要像奥莉薇一样挑遍所有的衣服直到找到一件自认为适合的才罢休。衣服带纱裙的是最佳选择,如果穿了粉色上衣或裙子(那可是最开心的),那么裤子、鞋子、袜子都要是粉色的,即使没有也要是比较接近的颜色。那时在她的心里粉色是最美丽的。记得在看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在讲自己的梦想。我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女儿鼓足了勇气,说: “我长大了要当一个公主,可以穿漂亮的超大粉色裙子,扎上蝴蝶结。”好吧,孩子总是有着让她觉得很有气势的梦想。而这一时期她的绘画题材也是公主,各种头发造型,裙子最好是粉色蓬蓬裙。有了想象,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些公主画像(图31)。 (a) 图31公主画系列 王俏妤(4岁) (b) (c) 图31(续) (二) 经验不足产生想象力 生活经验不足会让儿童产生诸多疑问,由此延伸出更多想象。儿童在认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既是创作的素材,又是想象力可以发挥的创意点,并能通过绘本形式让儿童对问题的认知更深刻。 举个例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吃有籽和核的东西,大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担心,怕孩子不小心会吞咽下去。咽下去时如果被卡住是很危险的事情,即使咽下去消化不了也会担心对身体不好,所以吃这类东西时会帮小孩把籽、核之类的剔除,对于那么大点的孩子则会反复提醒他,千万注意要把硬核之类吐出来。有一次吃大枣,女儿不小心咽下去一个小枣核,很害怕地问我该怎么办,虽然我也很忐忑,但我也只能说没有关系,下次小心就是了。她问咽下去会怎样,我自己当然也非常担心,各种可能的、也许有的危险都告诉她了,只是想让她重视起来,下次需要加倍小心。比如会肚子痛,核有尖的话咽不下去会卡住喉咙……最后我开了个玩笑,“万一在肚子里出不来了就会长出一棵树来了,那可就麻烦了”。女儿很严肃地看着我的那张脸突然乐开了花: “哈哈哈,太好了 ,它不会长出树来的。”“为什么啊?”“因为我没有吃土啊,没有土它怎么长啊,幸亏我没有吃土。”她庆幸的神情让我哭笑不得。 图32《籽儿,吐吐》李瑾伦(中国台湾) 而绘本中就有这样的故事,比如《籽儿,吐吐》(图32)。一只比同伴大很多的小猪叫胖脸儿,它吃东西的时候经常狼吞虎咽。有一次,胖脸儿把木瓜吃了个精光,别的猪问: “籽儿呢?”胖脸儿说没有看到籽儿,小猪们都紧张起来。所有的猪都开始担心胖脸儿会不会死、头上会不会长树呢?胖脸儿也傻眼了,也担心起来,一整天都惦记着,长了树会怎样呢?这时,出现了小猪头上长出木瓜树的画面。第二天,小猪在便便里发现了木瓜籽儿,他终于放心了,不会长出树来了。这个问题在很多孩子最初遇到时都会思考和担心,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让大家了解事情的真相。 (三) 捍卫儿童的想象力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每个孩子都有值得去讲述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绘本的主角。 当你从孩子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家长后,或许还未做好如何当好一个家长的准备,此时也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做一些曾经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不愿意做的事情。内心有个声音说孩子应该就是这样,已然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时的思想和愿望。 在每个孩子的世界里,他们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梦想的人,而不是成人眼中没有任何经验的小孩。如果你放下自己的家长位置,俯下身来或者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玩他们设计的游戏,扮演他们安排的故事角色,全心投入其中的你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直接、有秩序和有原则,而不是很多大人眼中的捣乱、任性和叛逆,他们只是不想按照别人的安排和意志去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中,很多想法都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所谓的坚持,哪怕仅仅是得到多一分钟的游戏时间或者得到一个喜欢的小人贴,做出的行动和付出的努力往往显得要比成人更有毅力(图33)。而成人们往往以世俗中所谓的规矩以及自己的懒惰行为为借口而迁怒于孩子,以“捣蛋”的名义要求他们停止继续给自己增添麻烦,而且还会通过推卸对孩子的责任来满足自己休闲的欲望。其实,这样的成人以及成人中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而这种行为通常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图33《奥莉薇》伊恩·福尔克纳(美国) 不管什么年代的儿童,都一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同年代和环境引发不同的思考与想象。生活在现代化、快节奏中的儿童,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捷的思维。在女儿3岁左右时,家里从网上订购了一个书架,但包裹很多天都没有到。姥姥开玩笑说这快递简直就是乌龟快递,这么慢。女儿想了想说: “那只乌龟肯定是自己的壳太重了,又加上一个包裹。它想休息一下,然后脱掉了壳。可是还是很累,于是它把包裹送到了警察局,准备让警察帮忙把快递送过来。警察不是帮助人的吗。”对于她来说,当时似乎就相信这个情形了,是一只乌龟来送快递。她一边描绘,我的脑海里居然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乌龟驮着比它的身体大很多的快递包裹慢慢地挪啊挪,后来挪了很久终于到了警察局,然后扔掉包裹脱掉了壳,光溜溜的身体流出很多很多的汗水,警察一脸诧异…… 很多时候,儿童是值得称赞的,他们经常会表现出成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但是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坚持力、忍耐力等优秀品质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被消磨殆尽。每个成人在从孩童时期走过之后都会有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不管那些曾经经历的是什么,能够记住的对于人生来说必定是影响深刻的,或是值得骄傲的、甜蜜的、忧伤的、遗憾的……这些事情依然在每个孩子的童年继续发生着。 我们用绘本来描绘人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将我们曾经理想的人生用绘本记录下来,可以有想象、可以有叛逆、可以有抒发、可以有赞扬、可以有讽刺……个性不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值得诉说的故事,这些故事就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儿童的成长需要每个成人的关注,也需要我们在关注时反思自己。绘本故事就像水晶一样透射人的心灵,儿童需要去看,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增加能量; 成人也需要去看,我们可以从中回归纯真的本性,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找到最初的自己。 第二节绘本对想象力的启发作用 一、 弥补想象力 儿童阅读绘本可以弥补其不足的想象力。人的很多想象力是在成长的体验中得来的,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体验越多,可发展的想象力越多。因为儿童的体验机会有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因各种因素制约,从而不能完全对某些事物和环境得到及时认知,也就无法谈及由体验而得来的想象力。而绘本将成长和生活体验融入其中,这种间接经验也可以弥补儿童不足的想象力。优秀绘本高品格的艺术画面、精致的设计会潜移默化地给儿童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并激发想象力。反之,如果书籍艺术品格不高、粗制滥造,不仅不能让儿童很好地进入想象的世界,反而会破坏儿童的审美感觉。 对于成人来说,很多人想象力匮乏。在进入社会后,因为忙碌和现实生活的束缚,逐渐让人少了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曾经的想象在现实中也只能被认为是美好的童话。绘本对成人同样有弥补想象力的作用。 二、 激发想象力 绘本中充满想象力。有的绘本故事题材充满想象力,有的画面表现充满想象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儿童往往专注于画面的诸多细节,细节通常会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卡夫卡变虫记》《驴小弟变石头》《疯狂星期二》《农夫去旅行》《鲸鱼》《好饿的毛毛虫》《奥古斯汀》等绘本中有着不同的想象力。 1. 相关绘本启示 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男孩卡夫卡变成了一只甲虫,感到被人忽视的卡夫卡只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他在不停地询问和寻找中确认自己的身份,最后当他的父母发现他时,他终于释然了,变回了自己。故事提醒家长们不要忽视了身边的孩子。 绘本《疯狂星期二》中除了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文字外,其他画面没有文字语言,写实的画风讲述了一个疯狂的超现实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星期二夜晚的事件,青蛙坐在荷叶上飞上了天空,大镜头、小画面的穿插转换让人在真实的画面中看到神奇的一幕,为什么它们会飞上天?它们要去哪儿?通常情况下,晚上发生的事件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但总会有一个目击证人,这让整个事件看起来似乎是可信的,因此更加令人不可思议。小读者们的想象大概也跟随飞上天的青蛙任意驰骋了吧。 绘本《农夫去旅行》讲述的是农夫贝克家的女工托尼要去度假,农夫很不乐意,农民怎么能有假期呢?女工怎么能有假期呢?农场的工作谁来做呢?女工还是坚决地去度假了。异常生气的贝克在发了一通牢骚之后有了奇妙的想法——他也要去度假,而且是带上农场的所有动物!异想天开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一场疯狂的旅行开始了! 绘本《奥古斯汀》(图34)中有趣的创意画面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故事讲述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小企鹅奥古斯汀要跟着父母从南极搬到北极,于是开始收拾打包的物品、坐上飞机、选择房子、去新学校,这个过程中有不舍、新奇、犹豫、忐忑……每个人在换新环境时都会有复杂的心情。绘本的右页面讲述故事,左边则用了有趣的九宫格对故事的发展做了延展。收拾物品,小画面中每个物品有了特别展示; 旅行过程,小画面展现了旅行过程会出现或遇到的事情; 去新学校,小画面整整齐齐坐满新同学……小画面让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很多九宫格的中间,都隐藏了一幅世界名画,有蒙克的《呐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等。 图34《奥古斯汀》梅兰尼·瓦特(加拿大) 2. 绘本赏析 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图35)用简单的语言、干净的画面和可爱的造型描绘了牙医与鳄鱼患者之间的心理关系。 “鳄鱼不想看牙医,但它非看不可。牙医也不想看到鳄鱼,但他不看不行。怎么办呢?”故事紧紧抓住人物角色本身的特征,鳄鱼嘴巴长长、牙齿尖尖,是人人都惧怕的动物; 图35《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五味太郎(日本) 牙医诊所则是几乎所有小朋友都害怕去的地方,牙医就是诊所的主人。故事中凶恶的鳄鱼被放置在一个和小朋友非常相似的境地,再凶猛,如果牙齿坏了也是痛苦无比和无助,只能求助于牙医。而牙医在小朋友眼里或许就是异常可怕的 角色。幼儿时期的小朋友都会面临关于吃糖和保护牙齿之间的矛盾问题,他们超级迷恋糖果,但是又都不太喜欢刷牙。这场关于看牙的烦恼,通过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斗争和烦恼升级,最终以各自不得不去做的理由勇敢面对了。文章的语言非常有意思,是以两角色间的重复话语但包含各自不同的惧怕心理去表述的。 第1张跨页,雨林中一只难过的鳄鱼捂着腮帮子,“我真的不想看到他……”动作表情加上这句话,带给了读者接下来的思考,它为什么捂着腮帮子呢?它不想看到谁呢?第2张跨页,鳄鱼来到牙医诊所附近,“但是我非看不可”,鳄鱼的表情更加沮丧。噢,原来是牙痛。牙科诊所的标牌暗示了故事的开始,鳄鱼捂着腮帮子是牙痛,它需要去看医生,虽然不想去看,但又不得不去。这两页的画面和语言带给读者对于故事起因的思考和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原来凶猛的鳄鱼也会有脆弱的时候。那么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第3张跨页,牙医诊所里面牙医用紧张的神态注意着门口鳄鱼的身影“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牙医说了一句和鳄鱼同样的话,这就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双方都不想看到“他”,一个是牙医,一个是鳄鱼。牙医惧怕可怕的鳄鱼,鳄鱼害怕治病的牙医。鳄鱼牙痛,必须看医生,是不得不去的; 牙医是治病的医生,来了患者也不得不接待。双方又都面临“非看不可”的境地。多么矛盾的时刻,却又是多么有戏剧性的碰面。如果患者换做兔子、长颈鹿之类,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如果不是看医生而是抓小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接下来一页,鳄鱼和牙医在惊恐中见面了,分别在跨页的左右两边,同时发出“啊”的惊叹。 之后的每一个跨页鳄鱼和牙医分别在画面的左右两边,每一个情形都有着完全一致的心理活动。故事中的语言同样是重复、害怕的心境,但故事的两个主角却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到最后治疗的关键时候,尽管双方都担心和害怕,但是双方抛弃抗拒退缩的心理,鼓足勇气,最终完成了治疗。双方有礼貌地谢过对方。结尾页,为了这个痛苦的见面不再发生,鳄鱼的角度是“所以我一定不要忘记刷牙”,而画面另一方出现了牙医的手臂,手指着鳄鱼,手的方向同时和语言着重强调了同样一件事“所以你(鳄鱼)一定不要忘记刷牙”。故事将现实生活中凶残的鳄鱼形象拟人化,刻画出一个既可爱又无奈的患者形象,而这个形象的出现让小朋友对他有了认同的心理,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处于同一境地。这样的结局也在提醒小读者要认真对待和保护自己的牙齿,否则,去看牙医也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