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一词产生于 19世纪 ,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社区管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面对百废待兴的世界各国 ,联合国开始大力倡导社区发展运动 ,其宗旨在于加强国家政府和社区间的联系 ,协助社区运用各种外界援助和内部资源 ,改善社区物质、文化条件。其主要目的是提倡互助合作精神 ,鼓励社区居民自力更生解决本社区的问题 ,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能力 ,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民政部为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启动了中国社区服务和建设工程 ,在借鉴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基层社区建设活动在我国各省市蓬勃兴起。2005年后 ,国家政策开始由城市社区建设向新农村社区倾斜,十九大以后社区建设成为一项新的工作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面向新时代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章共包含 “何谓社区 ”“社区是如何管理的 ”“现代社区的打造 ”三节内容 ,将通过社区及社区管理等核心概念的阐述 ,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拓展阅读的方式进行呈现。 学完本章 ,你将能够 : 1. 了解社区与社区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区的特点、功能和管理体制; 3. 形成现代社区发展和管理新观念。 民众时常在情感上强烈地归属于他们的社区,他们将社区视为是大城市生活的避难所,是维系家庭生活的场所,也是创造他们梦想的生活环境的机会。 — —理查德·C.博克斯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是起源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 7年所著的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滕尼斯认为,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多年来,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美国学者 R.帕克可谓最早给“社区”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有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些人口不同程度地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中”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综合已有的研究提出了“有一个或更多共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 近些年,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家开始对“社区”而且对“社区”的理解和认知诸不相同。例如,授认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个人或家庭,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不同社区间的文化、因此区别开来。”学者刘视湘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为:“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相互关联和共同认知”①等。这些定义中有的从社会学角度,理学角度,有的从心理学角度去界定社区,尽管对于“社区”相同,但综合社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给“概念作一宽泛的定义:所“谓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② 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 ①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2013.2000. 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调查看你所生活的社区属于哪种类型 ?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 ,通常包括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四大基本要素。地域是社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 ,人口是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 ,组织结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开展的社会组织形式 ,文化是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构成的空间之中 ,有着一定的边界。如自然地理包括社区所处的方位、拥有的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包括社区内的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至于社区范围的划定 ,不同国家也会有所不同。就我国情况而言,农村中的一个乡、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一个居民区都可以被界定为大小不同的社区。 人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社区生活的主体。人口要素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流动情况等。数量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包括居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 ;人口结构是指各类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 ,如科学家、教师、工人、退休人员等 ;流动情况则是指一定时间内搬入及迁出人口数量的变化。针对社区人口要素的普查对更好地开展政府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社区内各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结构方式。社区群体包括家庭、社区服务部门、社会团体等。 社区文化会影响一个社区的整体氛围 ,不同地域的社区有着不同的社区文化。一般来说 ,社区文化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等的影响。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并且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区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根据空间特征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根据规模的不同 ,可以分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微型社区等。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 ,大型社区一般是指人口超过 10万人的社区 ;中型社区一般是指人口为 5万~10万人的社区 ;小型社区一般是指人口为 2万~5万人的社区 ;微型社区一般是指人口在 2万人以下的社区。 根据功能的不同 ,可以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等。工业社区是指工企业比较集中、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社区 ;商业社区是指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社区 ;文化社区是指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集中的社区。 根据区位的不同 ,可以分为中心社区、边缘社区等。中心社区是指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人员密集的社区 ;边缘社区是指位于市区边缘、城乡接合部的社区。 根据形态的不同 ,可以分为高级住宅区、普通住宅区、贫民区等。高级住宅区是指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生活水准很高的社区 ;普通住宅区是指地理位置一般、环境较好、生活水准一般的社区 ;贫民区是指地理位置较差、环境恶劣、生活水准较低的社区。 二、社区的特点 社区的特点是指社区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 ,社区具有区域性、聚集性、共生性三大特点。 (一)区域性 从范围上看 ,社区具有区域性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一个县、一个市 ,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直接关系的较小型的社区 ,如农村的村或乡、城市的住宅小区。 (二)聚集性 从形式上看 ,社区具有聚集性特征。社区无论大小 ,都有居民居住,通常还包括若干个社会组织或单位。在我国农村 ,设有村委会等组织,有的村还兴办若干个乡镇企业。在城市 ,一条街道上往往就分布着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商店等各种社会组织或单位。一个乡、县或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会组织和单位就更多了。 (三)共生性 从社区内部各个群体、组织的关系上看 ,社区具有共生性特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社区里的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相互熟悉 ,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小型居住社区里 ,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 三、社区的功能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社区运动的蓬勃发展 ,社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领域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治理角色。根据中西方社区建设实践 ,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以下功能。 (一)管理功能 社区的管理功能是指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是 社区的功能与发展 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视频 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 ,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 ,促进社区的繁荣与发展 ,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譬如 ,政府对公众的各方面的服务最后会通过社区的管理工作得到具体体现 ,如市政建设、公用事业、居住环境、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 ,尤其是将来社会保障福利体系等,最后都会通过社区管理来得以实现。 (二)服务功能 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服务 ,如生活服务 (家电维修、洗熨衣物、计算机网络管理 ,等等 );文化体育服务 (组织文艺表演、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外出旅游、组织青少年校外活动 ,等等 );卫生保健服务 (设置家庭病床、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打扫公共区域 ,等等 );治安调解服务 (守楼护院、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法律咨询、办理户口 ,等等)。社区的服务功能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保障功能 社区的保障功能是指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弱势群体。主要包括 “妇女法律援助 ”,主要有婚姻家庭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益 ;“未成年人法律援助 ”,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残疾人法律援助 ”,主要有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劳动权益、社会权益保障 ;“农民工法律援助 ”和“老年人法律援助 ”。 (四)教育功能 社区的教育功能是指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形式 ,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 ,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要求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 ,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 ,社区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五)安全稳定功能 社区的安全稳定功能是指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例如 ,对社区进行安全保卫 ,包括社区治安、消防及交通安全管理、社区安全保卫综合治理、社区人口管理、刑事案件的预防及处理等。 上海市罗城居民区建成于1996年,是集商品房、售后公房、原拆原还动迁房于一体的老式混合型社区,小区总人口三千余人。 2017年上半年,开始进行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罗城的老居民常说,罗城从来不缺绿色。小区的居民,很多有种植的特长和爱好。走进罗城,随处可见居民自发布置的绿色盆景。可是,太过随性的“绿色”,比如花盆占道,门口零星“自制苗圃”,这些现象之前在罗城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居委会通过调研居民意愿,将原先废弃的土地“变废为宝”,变成一半种植蔬菜、一半种植绿植的 “同乐园”。这一做法,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无地种植、乱种植的问题,也为罗城增添了一抹亮丽而整齐的绿色。 小区居民从“自拔门前草”开始,自发组成了护绿队。居民楼前野草长得快,有楼组长看见了,蹲下清理了;有居民上下班路过,也随手拔去几株野草。“绿化师傅忙不过来,举手之劳而已。罗”城正在“举手之劳”中悄然变美。 ———节选自唐小丽.昔日老宅院今朝变花园罗城小区“疏堵”结合换新颜.人民网上海频道 ht //hpopeoc/2 p:selcmnn/ 2017/0815/c-hm2017.08.15 13476830609976.tl,--..思考:罗城小区的做法体现了社区的哪些功能? 四、社区的发展 “社区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 ·法林顿在 1915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提出。此后其他社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论述。与此同时,20世纪初期,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出现了“睦邻运动”,宗旨是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和互助精神,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改造社区生活条件的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适应战时的需要,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社区组织运动”,改进社区工作,开展战时服务。但目前被各国所普遍推行的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倡导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非洲、亚洲、中南美洲的发 展中国家,面临着贫穷、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一种运用社区组织方法,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发挥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应运而生。 1955年联合国发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SocialProgres ThroughCommunity)的专题报告,指出社区发展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与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困落后状况,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联合国此计划侧重点更多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希望通过“扶贫性”的开发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例如,联合国专门设置了土地改革、水利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等项目,以资助落后国家或地区农村地区的改革发展。其后,联合国的社区援助项目如贫民区改造计划等,又延伸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越来越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关注居民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社区参与”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与中国的现况来看,关于社区发展的理解侧重点不同,特色也很鲜明。 例如,英国大多数学者将社区发展视为“第三世界的发展工作及发展中国家的自助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台了 “社区发展项目” (CommunityDevelopmentProjects),针对贫困社区、落后社区“特殊的社会需要”,在考文垂、利物浦等城市的12个较为贫困的社区首先进行实验,组建专门的行动小组和研究小组,通过设立社区中心,开展社区就业、社区教育、移民社会融合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最终“社区发展项目”走向衰落,却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社区为基础的发展理念取代了简单的城市基础建设,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广泛发展,也使得社区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以社区为视角,关注社区大多数人的利益,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塑造他们自己的社区;使人们生活在和睦的邻里关系中,保证城市社区空间和建筑的亲和性;减少污染、交通拥堵,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确保社区安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启动的“邻里复兴国家策略”(NationalStrategyforNeighborhoodRenewal),以国家性的策略规划和包容性的社区政策,把社区作为城市复兴乃至国家复兴的真正伙伴,推进了社区发展的步伐,深化了社区发展的内涵。 与欧洲不同, 19世纪末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美国,正面临海外移民的高潮,大量失地及贫苦的欧洲农民涌入美国各大城市,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早期的睦邻中心主要用来帮助新移民尽快融入新环境,提供的服务包括成年人教育(特别是英语课程)、日托中心、图书馆和休闲设施等。与英国等国相比,社区睦邻中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更为迅速和普遍,不仅对所在社区的贫民及整个社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