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大学计算机 于 萍 主编 温永刚 董 晶 焦 媛 尹雅楠 编著 内 容 简 介 本书重新整合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既包括计算机核心理论和技术介绍,也兼顾了计算机基础操作,还覆盖了计算机发展与新技术热点。 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计算机与计算思维,着重介绍计算与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思维基础;第2章数制与编码,着重介绍数制与二进制运算、字符编码、多媒体信息编码和数据压缩;第3章计算机系统,着重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Windows 7基本操作;第4章问题求解与算法,着重介绍问题定义与算法、Raptor程序设计工具;第5章电子文档,着重介绍Word 2010和PowerPoint 2010基本操作;第6章电子表格,着重介绍Excel 2010基本操作;第7章数据库技术基础,着重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第8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着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系统安全。此外,每章最后均附有习题,便于读者随时测试学习效果。 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生的通用计算机基础教材,也适合作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自学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大学计算机 / 于萍主编.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9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ISBN 978-7-302-56143-9 Ⅰ. ①大… Ⅱ. ①于… Ⅲ. ①电子计算机-高等学校-教材 Ⅳ. ①TP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43503号 责任编辑:刘向威 封面设计:文 静 版式设计:方加青 责任校对:焦丽丽 责任印制:杨 艳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www.tup.com.cn, http://www.wqbook.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010-83470235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 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量反馈:010-62772015, 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课件下载:http://www.tup.com.cn,010-83470236 印 刷 者:北京富博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者:北京市密云县京文制本装订厂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85mm×260mm 印  张:18.5 字  数:426千字 版  次:2020年9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9月第1次印刷 印  数:1~2500 定  价:59.00元 —————————————————————————————————————————————— 产品编号:088965-01 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并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 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 部分。“大学计算机”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微机常用操作技能,能够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为此,本书介绍了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Windows 7和常用办公软件以适应计算机应用者 的需要。 本书编者均是在教学一线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教育研究多年的教师。在编写 过程中,编者将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融入知识系统中。例如,为响应普通高等学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本书中。本教材从计算发展史 出发,呈现计算与计算机的演变,再到当前计算机热点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整合信息编码,将数值数据、字符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编码组织在同一章介绍; 计算机系统独立一章,使读者增强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接着介绍了问题的定义与算法; 在电子文档、电子表格、关系数据库三大部分中,引入实例介绍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方 法,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环节, 还简述了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信息安全知识,帮助读者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提升信息安全 意识。 全书共分为8章,涵盖了计算机与计算思维基础、字符与多媒体信息编码、计算机系统、 问题求解常用算法、Microsoft Word 2010及Excel 2010和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 关系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信息系统安全等。 其中,实操性强的章节采用图文混合的形式说明主要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便于教学和读 者自学。 本书由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主讲教师编写,由于萍担任主编, 负责编写第1章和第6章,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温永刚负责编写第2章和第8章、董 晶负责编写第3章、焦媛负责编写第4章和第5章、尹雅楠负责编写第7章。 在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除了上述老师的辛苦付出,还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 指正。 编 者 2020年8月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1 1.1 计算及计算工具·······················································································································2 1.2 电子计算机诞生与发展···········································································································2 1.2.1 电子计算机诞生 ···································································································································3 1.2.2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4 1.3 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6 1.3.1 计算机特点 ···········································································································································6 1.3.2 计算机应用 ···········································································································································7 1.3.3 当前计算机热点 ···································································································································8 1.4 计算思维基础·························································································································15 1.5 本章小结·································································································································17 习题1···············································································································································18 第2章 数制与编码 ························································································19 2.1 数制与数值计算·····················································································································20 2.1.1 常用数制 ·············································································································································20 2.1.2 数制转换 ·············································································································································22 2.1.3 二进制运算 ·········································································································································25 2.2 字符编码·································································································································29 2.2.1 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单位及换算 ·····································································································29 2.2.2 字符数据的表示 ·································································································································30 2.2.3 汉字的存储与编码 ·····························································································································31 2.3 多媒体信息编码和数据压缩·································································································33 2.3.1 音频编码 ·············································································································································33 2.3.2 图像编码 ·············································································································································36 2.3.3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39 2.4 本章小结·································································································································43 习题2···············································································································································43 第3章 计算机系统 ························································································45 3.1 计算机系统概述·····················································································································46 IV 3.2 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46 3.2.1 计算机硬件系统 ·································································································································46 3.2.2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48 3.3 计算机软件系统·····················································································································50 3.3.1 系统软件 ·············································································································································50 3.3.2 应用软件 ·············································································································································51 3.4 微型计算机系统·····················································································································52 3.4.1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52 3.4.2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57 3.5 操作系统·································································································································58 3.5.1 操作系统概述 ·····································································································································58 3.5.2 常用操作系统 ·····································································································································61 3.5.3 Windows 7 基本操作 ··························································································································62 3.5.4 Windows 7 文件管理与系统配置 ······································································································70 3.6 本章小结·································································································································88 习题3···············································································································································89 第4章 问题求解与算法 ·················································································91 4.1 计算机问题求解·····················································································································92 4.1.1 问题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92 4.1.2 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 ·························································································································92 4.1.3 问题求解的实施过程 ·························································································································93 4.1.4 人类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过程 ·········································································································94 4.1.5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95 4.2 算法·········································································································································95 4.2.1 相关概念 ·············································································································································96 4.2.2 算法的特性 ·········································································································································96 4.2.3 算法设计的要求 ·································································································································96 4.3 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97 4.3.1 枚举法 ·················································································································································98 4.3.2 递推法 ·················································································································································99 4.4 Raptor程序设计 ···················································································································100 4.4.1 程序 ···················································································································································100 4.4.2 什么是Raptor ···································································································································102 V 4.4.3 简单输出语句 ···································································································································103 4.4.4 简单输入语句 ···································································································································105 4.4.5 复杂输出语句 ···································································································································105 4.5 本章小结·······························································································································107 习题4·············································································································································107 第5章 电子文档 ·························································································108 5.1 文字处理·······························································································································109 5.1.1 Word 2010 窗口与视图 ····················································································································109 5.1.2 文档操作 ···········································································································································112 5.1.3 编辑文档 ···········································································································································113 5.1.4 查找与替换 ·······································································································································119 5.1.5 页面设置 ···········································································································································121 5.1.6 段落设置 ···········································································································································124 5.1.7 文字格式设置 ···································································································································125 5.1.8 常用工具 ···········································································································································126 5.1.9 表格 ···················································································································································130 5.1.10 图形 ·················································································································································137 5.1.11 创建目录 ·········································································································································143 5.1.12 文档打印 ·········································································································································144 5.2 演示文稿制作·······················································································································144 5.2.1 PowerPoint 2010 功能与窗口 ··········································································································145 5.2.2 PowerPoint 2010主要视图 ··············································································································147 5.2.3 PowerPoint 2010 文件操作 ··············································································································148 5.2.4 PowerPoint 2010 基本操作 ··············································································································149 5.2.5 主题与母版 ·······································································································································151 5.2.6 对象插入与设置 ·······························································································································153 5.2.7 幻灯片播放设置 ·······························································································································157 5.2.8 演示文稿输出 ···································································································································162 5.3 本章小结·······························································································································164 习题5·············································································································································164 第6章 电子表格 ·························································································166 6.1 Excel 2010概述 ···················································································································167 6.2 Excel 2010工作环境 ···········································································································167 6.2.1 Excel 2010 启动和退出 ····················································································································167 6.2.2 Excel 2010 窗口 ································································································································168 6.3 Excel 2010文件格式 ···········································································································170 6.4 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171 6.4.1 工作簿基本操作 ·······························································································································171 6.4.2 工作表基本操作 ·······························································································································172 6.5 数据输入·······························································································································176 6.5.1 Excel 数据类型 ·································································································································177 6.5.2 直接输入数据 ···································································································································178 6.5.3 自动填充数据 ···································································································································178 6.6 单元格编辑与格式/样式设置 ···························································································179 6.6.1 单元格编辑 ·······································································································································179 6.6.2 单元格格式设置 ·······························································································································181 6.6.3 单元格样式设置 ·······························································································································183 6.7 公式·······································································································································186 6.7.1 常量 ···················································································································································186 6.7.2 运算符 ···············································································································································187 6.7.3 函数 ···················································································································································188 6.7.4 引用 ···················································································································································190 6.7.5 函数应用实例 ···································································································································191 6.7.6 更正公式错误 ···································································································································194 6.8 图表·······································································································································194 6.8.1 图表创建 ···········································································································································195 6.8.2 图表编辑 ···········································································································································197 6.8.3 迷你图 ···············································································································································199 6.9 数据管理与分析···················································································································201 6.9.1 排序 ···················································································································································201 6.9.2 筛选 ···················································································································································202 6.9.3 分类汇总 ···········································································································································204 6.9.4 数据透视表 ·······································································································································206 6.10 打印·····································································································································210 6.10.1 打印区域设置 ·······························································································································210 6.10.2 页面设置 ·······································································································································212 6.10.3 预览和打印 ···································································································································213 6.11 本章小结 ·····························································································································214 习题6·············································································································································214 第7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216 7.1 数据库系统概述···················································································································217 7.1.1 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 ···················································································································217 7.1.2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 ···················································································································218 7.1.3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219 7.1.4 数据模型 ···········································································································································221 7.1.5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224 7.2 关系数据库···························································································································229 7.2.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29 7.2.2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 ···························································································································230 7.2.3 关系的基本运算 ·······························································································································231 7.3 数据库的创建与基本操作···································································································232 7.3.1 Access 数据库的创建 ·······················································································································232 7.3.2 Access数据表的建立 ·······················································································································235 7.3.3 表的关系 ···········································································································································239 7.3.4 数据的查询 ·······································································································································242 7.4 本章小结·······························································································································246 习题7·············································································································································246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248 8.1 计算机网络概述···················································································································249 8.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249 8.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253 8.1.3 计算机网络设备 ·······························································································································254 8.1.4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与分类 ···············································································································257 8.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61 8.2.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61 8.2.2 TCP/IP的分层结构 ··························································································································263 8.3 Internet应用 ·························································································································265 8.3.1 Internet 起源及发展 ··························································································································265 8.3.2 Internet 在中国 ··································································································································266 8.3.3 IP地址和域名 ··································································································································266 8.3.4 Internet 接入技术 ······························································································································270 8.3.5 万维网及浏览器 ·······························································································································271 8.3.6 电子邮件 ···········································································································································272 8.3.7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273 8.4 信息系统安全·······················································································································276 8.4.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76 8.4.2 个人信息安全与防护 ·······················································································································276 8.4.3 计算机病毒简介 ·······························································································································279 8.4.4 计算机病毒检测与清除 ···················································································································281 8.5 本章小结·······························································································································282 习题8·············································································································································283 参考文献 ······································································································284 第3章 计算机系统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产生、功能和分类 .熟悉常用的几种操作系统 .熟练掌握Windows 7的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Windows 7中文件管理和系统配置 本章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系统,重点阐 述了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在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目前主流的 几种操作系统进行了介绍,并以微软公司Windows 7操作系统为例,详细介绍其界 面和基本操作、系统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及系统环境的调整和设置等,使用户快速掌握 Windows 7这一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更轻松地完成各种操作和管理。 鼠标等)、外存储器(如光盘、硬盘、U盘等)、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 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计算机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其基本结构如图3.2所示,图中实线为数据流,虚线为控制流。 (2)计算机内部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存储指令。 (3)程序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在存储器中,并要按地址寻访。 输入设备 存储器 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 输出设备 运算器控制器 CPU 外设 主机 数据流 控制流 图3.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运算器 运算器也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它的功能是完成算 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复合运算,而逻辑运算是指 “与”“或”“非”等逻辑比较和逻辑判断操作。在计算机中,任何复杂运算都转换为基本 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这个部件还具备左移和右移的功能。 2.控制器 控制器(Control Unit,CU)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一般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 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从内存取 指令和执行指令。指令是指示计算机如何工作的一步操作,由操作码(操作方法)及操作 数(操作对象)两部分组成。控制器通过地址访问存储器逐条取出、选中单元指令,分析 指令,并根据指令产生的控制信号作用于其他各部件来完成指令要求的工作。上述工作周 而复始,保证了计算机能自动连续地工作。 3.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 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根据存储器与CPU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内 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两大类。内存储器在计算机主机内,直接 与运算器、控制器交换信息,容量虽小,但存取速度快,一般只存放那些正在运行的程序 和待处理的数据,当计算机电源断开时,内存储器的信息丢失。为了扩大内存储器的容量, 引入了外存储器。外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的延伸和后援,间接和CPU联系,用来存放一些 系统必须使用,但又不急于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程序必须调入内存储器方可执行。外存储 器存取速度慢,但存储容量大,可以长时间地保存大量信息。CPU与内/外存储器间的关系 如图3.3所示。 高速缓冲 存储器 CPU 寄存器组 内存储器 外存储器 Cache 主机 图3.3 CPU与内/外存储器间的关系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从计算机外部向计算机内部传送信息的装置,其功能是将数据、程序及其 他信息,从人们熟悉的形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形式(二进制)输入到计算机 内存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光笔、扫描仪、条形码阅读器、游戏杆、话筒、 摄像头等。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将存放在内存中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传送到计算机外部供计算机用户使用 的装置,其功能是将计算机内部二进制形式的数据信息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或其他设备能 接收和识别的信息形式。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响等。 通常将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统称为I/O(Input/Output)设备,它们都属于计算机的外 部设备。 3.2.2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按照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存储程序”和“自动地执行程序”。 计算机利用内存储器来存放所要执行的程序,CPU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中的每一条指 令并加以分析和执行,直到完成该程序的全部指令。 1.指令和指令系统 1)指令及格式 指令是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编码,又称为机器指令。它规定了计算机能 够执行的操作及操作对象所在的位置。在计算机中,每条指令都表示一个简单的功能,许 多条指令集合起来实现了计算机复杂的功能。 一条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个部分组成,如图3.4所示。 操作码地址码 图3.4 指令格式 (1)操作码。告知CPU应当执行何种操作。例如,取数、存数、加法、减法、乘法、 除法、逻辑判断、输入、输出、移位、转移、停机等操作。操作码的位数决定了操作指令 的条数和功能。 (2)地址码。告知CPU所要操作的数据在哪里,典型的数据可以存储在运算器中, 也可以是内存储器的某个单元地址。 针对不同类型的CPU,一条指令的长度、操作码所占的位数和所表示的操作类型、地 址码中指令的格式等都有自己的约定。例如,某条16位的指令如图3.5所示,其中前6位 操作码“000001”表示该指令从存储器取数,而后10位“000001001”则给出了将要读取 的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地址,即地址码。 0000001001000001 图3.5 16位指令示例 2)指令系统及指令类型 指令系统是指计算机的CPU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 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如下类型。 (1)数据传送类。数据在存储器之间、寄存器之间及存储器和寄存器之间传送。 (2)数据处理类。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和与、或、非等逻辑运算。 (3)程序控制类。控制程序中指令执行的顺序程序调用指令等。 (4)输入和输出类。实现输入输出设备与主机间的数据传递。 (5)硬件控制类。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控制和管理。 2.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快速地执行指令的过程。如果想让计算机工作,就得先把 程序编写出来,然后通过输入设备送到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即程序存储。根据冯·诺依曼 的设计,计算机应能自动执行程序。 计算机在运行时,先从内存中取出第1条指令,通过控制器的译码器接受指令的要求, 再从存储器中取出数据进行指定的运算和逻辑操作等,然后按地址把结果传送到内存储器 中去。接下来,取出第2条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挥下完成规定操作,依此进行下去,直到 遇到停止指令。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如图3.6所示。下面以指令的执行过程来认识计算 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1)取指令。从内存储器中取出指令传送到指令寄存器。 (2)分析指令。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由译码器对操作码进行译码, 将指令的操作码转换成相应的控制电信号,并由地址码确定操作数的地址。 (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器向各个部件发出的控制信号,完成该指令所需要的操 作,控制单元将执行结果写入内存。 2)汇编语言 为了克服机器语言难读、难编、难记和易出错的缺点,人们就用与代码指令含义相近 的英文缩写词、字母和数字等符号来取代指令代码(如用ADD表示运算符号“+”的机器 代码),于是就产生了汇编语言。 3)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是人工设计的语言,因为是对具体的算法进行描述,所以又称算法语言。它 独立于计算机的硬件,其表达方式接近于被描述的问题,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上, 高级语言程序不能被直接执行,必须将它们翻译成具体的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 4.数据库系统 数据处理在计算机应用中占有很大比例,对于大量的数据如何存储、利用和管理,如 何使多个用户共享同一数据资源,是数据处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20世纪60年代 末开发出了数据库系统,使数据处理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数据库系统主要由 数据库(DataBase,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组成。 5.服务性程序 服务性程序是一类辅助性程序,主要用于检查、诊断计算机的各种故障。 3.3.2 应用软件 为解决计算机各类问题而编写的程序称为应用软件,它用于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包括 各种科学计算的软件和软件包、各种管理软件、各种辅助软件和过程控制软件等。常见的 应用软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是为了实现办公自动化而开发的软件。现代办公主要涉及对文字、数字图表、 图形、语言等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办公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 软件等。目前常用的办公软件有Microsoft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和我国金山公司的WPS Office。 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是实现图形的绘制与编辑。常见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有 Adobe Photoshop、Macromedia等,绘图软件有AutoCAD、Adobe Illustrator等,动画制作 软件有Flash、3ds Max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图 形图像处理工作由普通用户来完成。 3.Internet软件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工作和快乐地生活,网络的迅猛发展又带动了 Internet软件的快速发展。常用的Internet软件有浏览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文件传输软 件等。 4.娱乐/学习软件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计算机不 1)CPU及散热风扇 CPU(图3.8为Intel酷睿2四核Q9400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用于完成计算 机的运算和控制功能。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部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数据的算术运算、逻 辑运算和逻辑判断等操作。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根据事先给定的命令,发出 各种控制信号,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工作。作为计算机的系统核心,CPU的性能主导着计算 机性能,通常用户都以它来判断计算机的档次。目前主流的CPU为双核、四核、六核处理 器,例如Intel公司的奔腾、酷睿、i系列和AMD公司的速龙2、羿龙2系列等。由于CPU 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发出去就会烧毁CPU,因此必须在上面加装散热风扇, 如图3.9所示。 cpu 118074830910 图3.8 Intel酷睿2四核Q9400 CPU 图3.9 散热风扇 2)内存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存储信息的“仓库”。存储器可分为两大类:内存储器和 外存储器。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ROM 中的信息只可读出而不能写入,通常用来存放一些固定不变的程序。计算机断电后,ROM 中的内容保持不变。随机存储器允许按指定地址的存储单元进行随机读出或写入数据。由 于数据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因此在计算机断电后,RAM中的信息就会随之丢失。 内存条的外形如图3.10所示,它的特点是存取速度快,可与CPU处理速度相匹配,但价格 较贵,能存储的信息量较少。目前的主流内存是第三代DDR产品,即DDR3。 内存ddr3威刚2g 图3.10 DDR3内存条 3)硬盘及数据线 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由于硬盘的存储介质为金属磁片(磁片具有记忆功能),因此 存储到硬盘上的数据,无论是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目前主流硬盘容量已达TB级, 置设备,独立网卡多采用PCI接口,如图3.15所示。集成网卡是普通用户较好的选择。 图3.14 PCI独立声卡 图3.15 PCI独立网卡 5)电源 电源是计算机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的交流电转换为计算机中 能使用的5V、12V、3.3V稳定直流电。电源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否稳定 运行,电源的外观及接头如图3.16所示。 图3.16 电源的外观及接头 2.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是将外界的各种信息(如程序、数据、命令等)传送到计算机内部的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条形码读入器等。输出设备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 信息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如文字、图形、数值、声音等)进行显示和输出的设备。常 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1)键盘 键盘是计算机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向计算机输入命令、数据和程序。它由 一组按阵列方式排列在一起的按键开关组成,按下一个键,相当于接通一个开关电路,把 该键的位置码通过接口电路传送到计算机。 PC XT/AT时代的键盘主要以83键为主,升级到101键,主要是增加了一些功能键。 随着视窗系统近几年的流行,键盘又增加到104键,主流的标准键盘就是这种;与101 键相比,104键键盘主要增加了两个Windows键和一个菜单键。 按照按键布局,键盘分为5个区:功能键区、基本键区、编辑键区、光标移动键区和 数字键区,如图3.17所示。 降低,扫描仪越来越多地使用于广告设计、出版印刷、网页设计等领域。按感光模式划分, 可分为滚筒式扫描仪、平板式扫描仪和便携式扫描仪。扫描仪是利用光学扫描原理从纸介 质上“读出”照片、文字或图形,把信息送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4)打印机 打印机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它能将计算机的信息以单色/彩色字符、汉字、表格、 图像等形式打印在纸上。打印机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点阵击打式和点阵非击打式两种。非 击打式又分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面前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激光打印机,如图3.19所示。 图3.18 扫描仪 图3.19 激光打印机 5)MODEM MODEM是Modulator(调制器)与Demodulator(解调器)的简称,中文称为调制解 调器,也有人根据MODEM的谐音,将其称为“猫”。MODEM由发送、接收、控制、接口、 操纵面板及电源等部分组成。数据终端设备以二进制串行信号形式提供发送的数据,经接 口转换为内部逻辑电平送入发送部分,经调制电路调制成线路要求的信号后向线路发送。 接收部分接收来自线路的信号,经滤波、解调、电平转换后还原成数字信号送入终端设备, 计算机内的信息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而在电话线上传递的却只能是模拟电 信号。于是,当两台计算机要通过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时,就需要一个设备负责数模的转换, 这个数模转换器就是MODEM。 3.4.2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设备的性能高低与功能强弱一般通过其性能指标来表示,其指标有很多。针对 不同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指标。但一般来说,评价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 面考虑。 1.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就是指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速度,常以MIPS (Million of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执行百万指令数)为单位,现常以文字处理、分类排序、矩阵求逆、随机文 件存取等基准测试程序(Benchmark)来计算。运算速度当然越高越好,但它常常与计算机 CPU的频率有关。CPU的频率分为主频、外频、倍频,前者是后两者的乘积,如Intel酷睿 2四核Q9400 CPU,其外频为333MHz,倍频为8倍,故主频为2.66GHz。一般在主频相同 的情况下,外频越高计算机的性能越好。 硬件资源。这不仅使CPU能得到充分利用,还能改善输入/输出设备和内存的利用率。随 着多道程序设计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它既解决了在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同时驻留和管理 多道程序的问题,也解决了多道程序与CPU、多道程序与外设之间合理组织利用的问题; 再加上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软件,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操作系统。这一阶段的操作系统也 被称为传统操作系统。 4)现代操作系统阶段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对操作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使其具有更方便 的用户界面、更强的分布式处理能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要求使用的操作系统 更符合开放式模型的要求。 2.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资源管理、程序控制和人机交互等。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可分为 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两大类。设备资源指的是组成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如中央处理器、主 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打印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信息资源是指存放于计算机内的 各种数据,如文件、程序库、知识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功能通常分为以下5个部分。 1)CPU控制与管理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硬件资源,所有程序的运行都要经过它来实现。CPU处理信息的 速度远比内存存取速度和外部设备工作速度快,因此,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 挥CPU的作用。操作系统能够使CPU按照预先规定的优先级和管理原则,轮流地为若干 外设和用户服务,或在同一段时间内并行地处理几项任务,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 使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内存的分配与管理 计算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除必需的硬件资源外,还需要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用户 程序和数据等软件资源。这些软件资源、用户数据的存放都需要由操作系统对内存进行统 一的分配与管理,使它们之间既保持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同时,对已分配的空闲存储空间, 还应能进行及时的空间回收。 3)外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系统具有控制和管理外部设备的功能。它控制外部设备和CPU之间的通道,把提 出请求的外部设备按一定的优先级排队,等待CPU的响应。为了提高高速CPU和低速输 入/输出设备之间并行操作的程度,操作系统通常会在内存中设定一些缓冲区用于实现成 批数据传送,以减少CPU与外部设备之间交互的次数,提高运算速度。 4)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软件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资源包括程序和数 据,它们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外存中的,根据需要随时把它们读入内存。具体说来,操 作系统负责为用户建立、存入、读取、删除、索引文件,以及对文件存取权限进行控制和管理。 5)作业管理和控制 用户要求计算机完成的一项工作的总和,称为作业。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及解题的控 制步骤。作业管理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系统的良好环境和界面,提供一个用户向操 作系统提交作业的接口,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运行自己的程序,并对进入系统的所有作业进 行组织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3.操作系统的分类 经过多年的发展,操作系统种类繁多,功能也相差很大,已基本适应各种不同硬件配 置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操作系统也有不同的分类,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批处理操作系统 早期的大型机通常采用批处理操作系统。在批处理操作系统中,用户要上机,需要准 备好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及作业说明书,然后提交给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到作业 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进行成批输入。在作业的运行过程中,用户既不直接和计算机打交道, 也不能干预自己的作业运行。 2)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按时间划分轮流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某一资源。如果在 一个系统中有多个用户分时使用一台计算机,那么这个系统就被称为分时系统。分时的时 间单位是时间片,计算机系统按固定的时间片轮流为各个终端服务。由于计算机的处理速 度较快,用户并不会察觉到等待时间,对每个用户来说,好像整个系统资源完全由他独占 一样。 3)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是鉴于对工业过程的控制和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实时 系统一般采用事件驱动的设计方法,系统能够及时对随机发生的事件做出响应并及时处理, 并且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简单地说,实时系统具有响应时间快、可靠性高 的特点。实时系统分为实时控制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实时控制系统常用于工业控制及飞 行器、导弹发射等军事方面的自动控制;实时处理系统常用于预订飞机票、航班查询及银 行之间账务往来等系统。 4)网络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不同地域的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 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连,组成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 操作系统应运而生。网络操作系统除具有一般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网络管理 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的基本功能包括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提供多种网络服务、 对网络中的共享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如Windows NT Server、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Server 2003、UNIX和Linux等都属于网络操作系统。 5)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也是由 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网络互连,实现资源共享。各台计算机没有主次之分,任意两台计算 机之间可以传递、交换信息,系统中若干台计算机可以并行运行,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一个 任务。 3.5.2 常用操作系统 在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其中影响较大、使用比较 广泛的有以下几种主流的操作系统。 1. Windows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Windows是基于图文结构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彻底改变了磁盘操作系统的命令操作方式, 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直观、易用、快捷的操作界面,操作计算机的方法和软件开发的方法也 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Windows操作系统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2. UNIX操作系统 UNIX操作系统是由美国电报电话(AT&T)公司的贝尔(Bell)实验室于1969年开发 的。它是一款功能强大且性能全面的多用户、多任务、交互式的分时操作系统,可以应用 在从巨型计算机到普通PC等多种不同的平台上,可满足各行业的应用需求,已成为重要的 企业级操作平台,在小型机和微型机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UNIX操作系统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可运行于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上, 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支持多任务、多处理、多用户、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缺点 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应用程序不够丰富,并且不易学习,这些都限制了UNIX的普及应用。 3. Linux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是一种源代码开放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免费获取Linux 及其生成工具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后建立一个自己的Linux开发平台,开发Linux软件。 Linux不仅继承了UNIX的全部优点,而且Linux源代码全部开放,并能在网上自由下载, 是最为成功的开放源代码软件。Linux操作系统作为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 系统,得到了许多计算机公司(如IBM、Intel、Oracle、Sun)的大力支持,各种常用软件 纷纷移植到Linux平台上。 Linux主要流行版本有Red Hat、Debian及我国自己开发的版本红旗Linux、蓝点Linux等。 Linux的发行版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公司维护的发行版本,另一类是社区组织维 护的发行版本。前者以知名的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为代表,后者以Debian为 代表。 4. Mac OS Mac OS是苹果公司为它的Macintosh计算机设计的一款操作系统。该机型于1984年 推出,在当时的PC还只是DOS枯燥的字符界面的时候,Mac操作系统率先采用了一些至 今仍为人称道的技术。例如,GUI(图形用户界面)、多媒体应用、鼠标等。Macintosh计 算机在出版、印刷、影视制作和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Microsoft Windows至今在很 多方面还有Mac的影子。Mac OS是首个在商用领域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 苹果机的操作系统已经到了OS 10,代号为Mac OS X(X为10的罗马数字写法), Mac OS X是苹果公司独立开发的全新操作系统。其核心系统为Darwin,它采用了卡内基- 梅隆大学所开发的Mach微内核,因此,Mac OS X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合POSIX标准的 UNIX变种,大多数UNIX系统中的软件都可以移植到OS X上。新系统非常可靠,它的许 多特点和服务都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理念。新系统完全有别于以前版本的操作系统,它使软 件和硬件更紧密的集成。Mac OS X完美地融合了技术与艺术,从里到外都给人一种全新的 感觉。 5.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手机操作系统作为智能手机的基石,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手机操作系统有苹果公司的iOS、Google公司的 Android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 6.云操作系统 云OS,又称云操作系统、云计算操作系统、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是以云计算、云存 储技术作为支撑的操作系统,是云计算后台数据中心的整体管理运营系统(也有人认为, 云计算系统包括云终端操作系统,例如流行的各类手机操作系统,这与先行的单机操作系 统区别不大,在此不做讨论)。它是指构架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和单机 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之上的、管理海量的基础硬件、软件资源的云平台 综合管理系统。 3.5.3 Windows 7 基本操作 Windows 7是微软公司继Windows Vista之后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其以绚丽的界 面、便捷的触摸屏、快速的启动和关闭功能,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Windows 7和以前版本的Windows相比,整个界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精美、友好和 易用,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和快捷。 1.Windows 7启动与退出 1)Windows 7启动 用户在启动Windows 7操作系统前,首先应确保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接通电源,然后 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Power按钮)。如果计算机中只安装了Windows 7操作系统, 则开机后系统会自动启动该操作系统;如果安装的是双操作系统或多重操作系统,则系统 在自检后会出现系统选择菜单,用户需要选择Windows 7操作系统后方可启动。 2)Windows 7退出 当用户不再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时,应及时退出并切断主机电源。在Windows 7 操作系统中,用户可以选择多种方式退出。 (1)关机。关机是在结束计算机操作的前提下关闭计算机。用户退出打开的所有应用 程序后,通过在桌面左下角单击“开始”菜单中的“关机”按钮,系统就会自行关 闭计算机电源。 (2)睡眠。睡眠是Windows 7提供的一种节能状态。在睡眠状态下,计算机将打开 的文档和应用程序全部保存在计算机内存中,并使CPU、硬盘和光驱等设备处于低耗能状态, 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通过单击“开始”菜单右下角的按钮,在其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睡 眠”命令,即可让计算机进入睡眠状态。 (3)重新启动。重新启动是指将当前运行的所有程序全部关闭并关闭计算机,然后让 计算机再重新启动并进入Windows 7的过程。通过单击“开始”菜单右下角的按钮, 在其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重新启动”命令,即可让计算机重新启动。 另外,当计算机处于死机状态(即使用鼠标或键盘较长时间都无响应)时,可以强行 关闭主机电源,此时要按住主机电源按钮4~5s,直到电源指示灯熄灭。 2.桌面 Windows 7启动后出现在屏幕上的整个区域形象地称为桌面,如图3.20所示。桌面是 Windows用户操作计算机的工作平台,Windows的所有操作都是基于这个桌面的。 图3.20 Windows 7桌面 1)桌面的组成 Windows 7的桌面主要包含任务栏、桌面图标和桌面背景。任务栏位于屏幕的底部, 是Windows系统的总控制中心,显示当前系统正在运行的程序,并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切换。 任务栏的最左端是“开始”按钮,它是应用程序运行的总起始点,通过“开始”按钮 可以访问程序、文件夹和计算机设置。桌面上部可以放置应用程序、文件夹和文件的图 标(其图标左下角带标记,也称为快捷方式),应用程序窗口就在桌面上层层叠放或并 列展开。 2)添加桌面图标 默认情况下,Windows 7的桌面上只显示“回收站”一个图标。为了方便用户操作, 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等图标添加到桌面上。在桌面上添加常用图标的具体方法如下。 在桌面空白处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个性化”命令,打开“个性化”窗口, 如图3.21所示。在左侧列表框中选择“更改桌面图标”超链接,弹出“桌面图标设置”对话框, 如图3.22所示。在“桌面图标”选项区中选中想要添加到桌面的图标选项,单击“确定”按钮, 即可为桌面添加相应的图标。  图3.21 “个性化”窗口 图3.22 “桌面图标设置”对话框 3)隐藏桌面图标 如果想要临时隐藏所有桌面图标,而实际并不删除它们,具体方法如下。 在桌面空白处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查看”→“显示桌面图标”命令(见 图3.23),从而可清除该选项复选标记,桌面上不再显示任何图标。 图3.23 “查看”子菜单 4)创建桌面快捷方式 找到要创建快捷方式的程序或文件,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发送到”→“桌 面快捷方式”命令(见图3.24),该快捷方式图标便出现在桌面上。用户也可以删除已创 建好的快捷方式,但不会删除快捷方式链接到的文件和程序。 image004.png 图3.24 “发送到”子菜单 5)更改桌面图标大小 在图3.23所示的“查看”子菜单中选择“大图标”“中等图标”“小图标”命令,从而更 改桌面图标大小。 6)排列桌面图标 当桌面上应用程序或文件图标较多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某种方式对其重新进行 排列,具体方法如下。 在桌面空白处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排序方式”命令,其级联菜单中 列出了多种排列图标的方式,如名称、大小、项目类型等,如图3.25所示。 图3.25 “排序方式”子菜单 3.任务栏 任务栏是位于桌面最下方的水平长条,如图3.26所示。Windows 7在外观上的显著改 进当数任务栏。其任务栏已完全经过重新设计,便于用户更轻松地管理和访问最重要的文 件和程序等。 “开始”按钮 任务按钮区语音栏“显示桌面” 按钮 快速启动区通知区域 图3.26 任务栏 任务栏各区域及菜单的功能说明如下。 (1)“开始”按钮:用以打开“开始”菜单。 (2)快速启动区:显示常用应用程序图标。 (3)任务按钮区:显示已经打开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并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快速切换。 (4)语言栏:显示与输入法相关的内容,如当前正在使用的输入法、语言栏帮助等。 语言栏可以从任务栏弹出或还原缩小至任务栏上。 (5)通知区域:包括一个时钟和一组图标。这些图标代表一些已经启动并驻留在内存 的小工具程序,如音量、病毒防火墙、上网状态等,将指针移向特定图标时,会看到该图 标的名称或某个设置的状态。 (6)“显示桌面”按钮:用以打开桌面。 (7)“任务栏”快捷菜单:在任务栏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会弹出“任务栏”快捷菜 单,如图3.27所示。该菜单包含对任务栏及“开始”菜单的设置和桌面窗口的管理等功能。 例如,选择“属性”命令,即可在打开的“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如图3.28所示。 图3.27 “任务栏”快捷菜单 图3.28 “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框 4.“开始”菜单 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可以由“开始”菜单开始,它是Windows操作的总起始点。通过单 击“开始”按钮(按.键或按Ctrl+Esc快捷键),即可打开“开始”菜单,如图3.29所示。 图3.29 “开始”菜单 “开始”菜单以垂直排列方式显示,主要分为左、右两个窗格。左窗格包括最近启动 的程序、所有程序和搜索框等,右窗格包括用户账号按钮、内置功能和关机选项等。各项 的具体功能如下。 1)最近启动的程序 在“开始”菜单中,“最近启动的程序”列表中会显示用户最近打开运行的应用程序, 将鼠标移至某个程序时,在列表右侧即可显示该程序最近打开的文件名称,切换快捷,查 看方便。 2)所有程序 单击下方的“所有程序”选项,可以将所有程序显示出来。在“开始”菜单中,“最 近启动的程序”列表和“所有程序”列表之间的切换也更方便,直接单击“所有程序”或 将鼠标停留其上方片刻,即可显示“所有程序”列表;单击“返回”按钮或将鼠标停留其 上片刻,即可返回“最近启动的程序”列表。 3)搜索框 利用搜索框可以十分方便地查找想要搜寻的程序或文件。在搜索框中输入搜索项后,“开 始”菜单会改变,搜索结果将显示在搜索框的上方,优先显示最频繁打开的程序,单击找 到的项目就可以打开相应的项目。 4)用户账户按钮 单击该按钮,可以快速打开用来设置用户账户的窗口。 5)内置功能 内置功能包含各种Windows文件夹和功能图标,如打开个人文件夹、打开文档库、打 开图片库、打开音乐库、打开游戏文件夹、访问连接到计算机的硬件、打开控制面板、打 开程序窗口、打开Windows帮助和支持等。 6)关机选项 “开始”菜单提供了用于关闭计算机的按钮,单击右下角的按钮,可弹出关机菜单, 供用户选择。 图3.30 “开始”菜单中的快捷菜单 此外,在“开始”菜单中右击应用程序或项目, 可以弹出如图3.30所示的快捷菜单。在该菜单中选择 相应的命令,用户可以将应用程序图标锁定到任务栏 或“开始”菜单中,或者将应用程序图标从程序列表 中删除;若选择“属性”命令,可以打开该应用程序 的“属性”对话框,以查看或更改应用程序属性。 5.窗口 窗口是用户界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每当用户打开 程序、文件或文件夹时,它们都会以窗口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当用户操作窗口中的对象时, 程序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用户可以通过关闭一个窗口来终止一个程序的运行,还可以通过 选择相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来选择相应的应用程序。 1)窗口的组成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窗口随处可见,大多数窗口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 典型的Windows操作系统窗口外观如图3.31所示。 (1)标题栏:位于窗口的顶端,用于显示应用程序(文档)名称。 (2)控制菜单图标:标题栏左端为控制菜单图标,双击则关闭该窗口,单击则打开控 制菜单。各窗口的控制菜单基本一样,都是对窗口进行移动、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窗口 等操作。 控制菜单图标标题栏控制按钮区 菜单栏 工具栏 状态栏 工作区 图3.31 Microsoft Word窗口 (3)控制按钮区:位于标题栏右端,分别是窗口“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 钮和“关闭”按钮,单击相应按钮完成的功能同执行控制菜单中相应命令是一样的。 (4)菜单栏:它集合了文件夹或应用程序操作的所有命令,按操作类别划分为多个菜 单组。单击菜单组名就会打开其下拉菜单,再进一步选择相应的菜单命令。 (5)工具栏:位于菜单栏的下方,存放着常用的工具按钮。它是菜单命令的图标化显 示和快速选择方式。 (6)工作区:整个窗口中最大的矩形区域,是窗口的主要操作区,用以显示、浏览、 编辑对象或其内容等。 (7)状态栏:位于窗口的最下方,显示当前窗口的相关信息和被选中对象的状态信息。 2)窗口的基本操作 窗口是Windows环境中的基本对象,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窗口来实现的。对窗口 的操作也是最基本的操作,窗口最常用的操作如下。 (1)打开窗口:通过在“开始”菜单的相应选项上单击或在桌面上(或文件夹中)双 击要打开的文件或应用程序图标,即可打开该窗口。 (2)关闭窗口:单击标题栏右端的“关闭”按钮或选择“文件”→“关闭”命令, 即可关闭该窗口。 (3)调整窗口大小:将鼠标指针移至窗口的边框上,鼠标指针就会变成双向箭头图标, 此时按下左键并拖曳鼠标,即可调整窗口大小。 (4)移动窗口:将鼠标指针移至窗口的标题栏上,此时按下左键并拖曳鼠标至合适位 置上,即可移动该窗口。 (5)窗口之间的切换:单击任务栏中窗口所对应的应用程序图标、按Alt+Tab快捷键 或按Alt+Esc快捷键,即可在各窗口之间进行切换。 (6)窗口的排列:在任务栏空白处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层叠窗口”“堆 叠显示窗口”“并排窗口”中的一种窗口排列形式即可。 3)对话框 对话框是特殊类型的窗口,它给用户提供了选择和输入信息的机会,同时将系统信息 显示出来,如图3.32所示。 图3.32 “文件夹选项”对话框 6.剪贴板 剪贴板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是Windows应用程序和文件之 间传递信息的临时存储区。剪贴板中可以存储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使用剪贴板在 Windows的应用程序之间传递信息主要包括如下操作。 (1)屏幕复制: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照相”功能,按PrintScreen键可以将当前显示 器屏幕画面存入剪贴板,按Alt+PrintScreen快捷键可以将当前窗口或当前对话框画面存入 剪贴板。 (2)剪切与复制:在文件夹或应用程序窗口中,可以将选定的信息,如文本、文件或 文件夹等存入剪贴板中。其中,“剪切”命令将选定的信息复制到剪贴板中,并且在源地 点将选定的信息删除。“复制”命令将选定的信息复制到剪贴板中,选定的信息保持在源 地点不动。 (3)粘贴:在目标窗口或目标处,使用“粘贴”命令或“选择性粘贴”命令可以将剪 贴板中所存信息内容复制到目标处。使用“选择性粘贴”命令还可以打开对话框进一步选 择某种或某部分内容进行粘贴。 7.帮助和支持系统 作为一款全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7提供了完善且详尽的帮助和支持功能。通过 这个强大的帮助系统,用户不仅能够找到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的答案,而且能够了解 Windows 7 更多的新特征。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中,执行“开始”→“帮助和支持”命令, 可以激活如图3.33所示的“Windows帮助和支持”窗口。 图3.33 “Windows帮助和支持”窗口 Windows 7的帮助和支持功能可以实现脱机帮助查询,即在用户没有连入Internet的情 况下,也可以通过帮助系统内置的资料来获取所需的帮助信息。除了内置的脱机帮助外, Windows 7还提供了联机帮助系统,以便让用户通过网络寻求更多的帮助。用户在使用计 算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Windows帮助和支持”窗口上部 搜索框中输入问题的关键字,确定后即可通过Internet连接到官方服务器来寻找最佳解决 方案。 3.5.4 Windows 7 文件管理与系统配置 文件和文件夹是Windows操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采用资源管理器对文件和 文件夹进行组织和管理,以方便用户查看和使用。文件和文件夹存放在磁盘中,Windows 操作系统提供了多种磁盘维护工具,通过对磁盘进行维护可以增大数据的存储空间、提 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以前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用户通过控制面板可以对 Windows 7操作系统环境进行调整和设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更改显示器、键盘和 鼠标等硬件设置,以便更有效地使用它们。 1.资源管理器 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管理工具,它显示了当前计算机系统中的 驱动器、文件夹和文件的分层结构。利用资源管理器不仅能够查看计算机上的所有资源, 而且能够清晰、直观地对计算机上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管理。 Windows 7中对资源管理器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使得其界面焕然一新,功能也更加强大。 Windows 7引入了名为“库”的概念,快速将不同类型文件分类,可以更方便管理不同类 型的文件。 1)打开资源管理器 在Windows 7中,用户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法打开资源管理器。 (1)选择“开始”→“所有程序”→“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命令。 (2)右击“开始”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命令。 (3)按Windows+E快捷键。 2)资源管理器的组成 在Windows 7中,资源管理器窗口主要由地址栏、搜索栏、常用命令栏、导航窗格、 窗口工作区、文件夹列表和详细信息面板组成,如图3.34所示。 常用命令栏 地址栏搜索栏 窗口工作区 导航窗格 文件夹列表 详细信息面板 图3.34 “资源管理器”窗口 资源管理器中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1)地址栏:用来显示用户当前选中文件在系统中的路径。单击地址栏右侧的下三角 按钮,可以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相应的地址。 (2)搜索栏:主要用来搜索系统中的文件。 (3)常用命令栏:用来显示在当前操作窗口中能够执行的一些常用命令,单击某个命 令可执行相应的操作。 (4)导航窗格:用来显示系统中的文件夹列表。 (5)窗口工作区:用来显示当前文件夹或磁盘中所包含的文件和文件夹,还可以显示 计算机内存储器的存储状态,如磁盘、可移动磁盘及光盘驱动器等。 (6)文件夹列表:用列表的形式显示硬盘上文件或文件夹所在的位置。 (7)详细信息面板:提供了当前文件和文件夹的有关信息。 3)查看文件和文件夹 资源管理器窗口主要显示两方面的内容,左窗格中以树状结构显示了系统中的所有资 源,在驱动器或文件夹的左边有三角形按钮,单击该按钮可以将其所包含的子文件夹以 阶梯排列方式展开。当驱动器或文件夹已经全部展开后,此时的三角形按钮将变成另一种 形状,单击可以将文件夹折叠起来。在右窗格中则显示了文件夹或文件等内容。 4)浏览文件和文件夹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浏览文件和文件夹。在Windows 7中,使用“视 图”按钮可以更改文件和文件夹的大小及外观,使浏览文件和文件夹变得非常容易。具 体方法是: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单击工具栏上的“视图”按钮旁边的箭头,弹出如 图3.35所示的“视图”菜单,单击某个视图或移动滑块以更改文件和文件夹的外观。 5)排序文件和文件夹 在Windows 7中,为了更加方便地查找文件和文件夹,用户可以对同一窗口中的文件和 文件夹按照“名称”“大小”等规则进行排序。具体方法是:在资源管理器中打开需要排序 的文件夹,在空白处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排序方式”命令,再从其级联菜 单中选择“名称”“修改日期”“类型”“大小”命令,如图3.36所示,从而可将其排序。 图3.35 “视图”菜单 图3.36 “排序方式”子菜单 6)搜索文件和文件夹 (1)通过资源管理器搜索文件:打开资源管理器,选择一个磁盘驱动器或文件夹,在 资源管理器右上角输入要查找文件的名称或名称的一部分,下方会即刻显示搜索结果。 (2)筛选搜索: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单击“搜索”输入区,可激活筛选搜索界面。其 中提供了“修改日期”和“大小”两个选项,用户可以设置根据文件修改日期或文件大小 来搜索文件。 2.认识文件与文件夹 计算机中的信息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而文件通常都会存放在文件夹中,合理地使 用文件和文件夹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保存和快速查找所需的数据。 1)文件和文件夹 在Windows环境中,数值、文本、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及编码和程序等都是以文件形式 保存的,其中前者称为文档,后者称为程序。文件名称由文件名和扩展名两个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用“.”分隔。不同类型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扩展名,而扩展名是由创建该文件的程 序自动添加的,但文件夹一般没有扩展名。 文件夹可以看成是保存程序和文档的容器,它既可以包含文件,也可以包含下级文件 夹(称子文件夹)。可以通过单击任何已打开文件夹的导航窗格(左窗格)中的“计算机” 来访问所有文件夹。 2)命名文件(夹) 在Windows中,文件(夹)都由其名称来标识,用户不能随意为文件(夹)命名,必 须遵循以下规则。 (1)支持长文件(夹)名,最多可使用255个字符。 (2)文件(夹)名可包含多个空格或小数点,最后一个点后的字符被认为是文件的扩 展名(有的文件扩展名可以省略)。 (3)文件(夹)名中不能使用在操作系统中有特殊用途的符号,如\ / < > “ ; : *。 (4)保留文件(夹)名中的大小写字符,但确认文件时并不区分。 (5)在对文件(夹)名搜索时可用通配符“?”(表示任意一个字符或汉字)和“*” (表示任意字符串)。 (6)同一文件夹中不能同时存放两个同名(即主名和扩展名完全相同)的文件(夹)。 3.文件与文件夹基本操作 1)新建文件夹 在需要新建文件夹的位置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文件夹”命令, 即可新建一个文件夹。新建的文件夹处于蓝底白字的可编辑状态,此时输入文件夹名称即可。 2)选择文件(夹) (1)选择单个文件(夹):要选择单个对象时,只需用鼠标直接单击该对象,被选中 后的对象呈蓝底显示。 (2)选择多个不连续的文件(夹):要选择多个不连续的对象时,只需先选择一个对 象,然后按住Ctrl键的同时单击其他要选择的对象即可。 (3)选择多个连续的文件(夹):要选择多个连续的对象时,应先选择第一个对象, 然后按住Shift键的同时单击最后一个对象,即可将它们之间的所有对象都选中。也可通过 鼠标拖曳的方式进行选择,只需在窗口空白处按住鼠标左键并拖曳,此时会出现一个蓝色 矩形框,凡被矩形框包围的对象均被选中。 (4)选择所有的文件(夹):要选择当前文件夹中的全部对象时,只需通过按Ctrl+A 快捷键或选择“组织”→“全选”命令即可。 3)重命名文件(夹) 选择要重命名的文件(夹),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令, 此时其名称文本框处于可编辑状态,输入新的名称,按Enter键即完成重命名操作。 4)删除文件(夹) 选择要删除的文件(夹),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弹出“删 除文件(夹)”对话框,单击“是”按钮,即可将该文件(夹)删除;也可在选择文件(夹) 后直接按Delete键进行删除;或者通过“组织”→“删除”命令进行删除。 默认情况下,被删除的文件(夹)将会被放到“回收站”中,并没有从计算机上彻底删除, 系统只是在逻辑上对文件(夹)进行删除操作,也称其为逻辑删除。如果要将其彻底删除, 可以选择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清空回收站” 命令,这样,回收站中的所有文件(夹)都将被彻底删除,也称为物理删除。 5)恢复误删除的文件(夹)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打开“回收站”窗口,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夹), 然后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还原”命令,即可将其还原到被删除前的位置。 回收站占用的是硬盘空间,只保存硬盘上被逻辑删除的文件(夹),因此不能使用回 收站恢复软件或网络中被删除的文件(夹)。 6)设置文件(夹)属性 属性是用来表示对象的应用特征的。利用“文件”→“属性”(或快捷菜单)命令打 开“×××属性”对话框(见图3.37)可以设置文件(夹)的属性。文件(夹)广义的属 性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常规”选项卡的属性选项。除设置只读、隐藏以外,还可 以进一步通过“高级属性”对话框(见图3.38)设置存档、索引、压缩和加密属性。 图3.37 “×××属性”对话框 图3.38 “高级属性”对话框 7)移动与复制文件(夹) 选择要移动的文件(夹),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剪切”命令,在目 标文件夹中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即可完成文件(夹)的移 动操作;也可通过“组织”菜单中的“剪切”和“粘贴”命令来完成;或者通过快捷键来 进行“剪切”和“粘贴”操作。 复制文件(夹)就是将文件(夹)在新的位置重新复制一份,复制后原来的文件(夹) 在原位置不做任何改变。具体操作方法与移动文件(夹)非常类似,将“剪切”操作改为“复 制”操作,实现的就是文件(夹)的复制。 8)创建文件(夹)快捷方式 选择要创建快捷方式的文件(夹),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创建快捷方式” 命令,即可在与该文件(夹)同一位置创建其快捷方式。 9)压缩与解压文件(夹) 选择要压缩的文件或文件夹,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发送到”→“压 缩(zipped)文件夹”命令,弹出“正在压缩”对话框,显示压缩进度,压缩完成后即可显 示压缩的文件效果。当用户需要使用压缩文件中的文件时,在需要解压的压缩文件上右 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一种解压文件的方式,压缩文件会即刻被解压到指定 路径下。 4.任务管理器 任务管理器可以显示当前计算机上所运行程序、进程和服务,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性能 检测工具。利用它可以查看或终止运行程序及监视计算机性能、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等。 通过“任务栏”快捷菜单可打开“Windows任务管理器”窗口,如图3.39(a)所示,该窗 口在Windows XP的任务管理器窗口上扩充了“服务”选项卡。 (1)“应用程序”选项卡显示了计算机上正在运行的程序,可将当前窗口“切换至” 所选程序,也可将该程序“结束任务”退出运行,还可启动“新任务”。 (2)“进程”选项卡显示了所有用户正在使用的程序进程,包括系统进程。选择某个 进程,单击“结束进程”按钮,即可结束相应进程,如图3.39(b)所示。 (3)“服务”选项卡显示了计算机正在运行的服务。右击某个服务,可以停止或者启 动相应服务,如图3.39(c)所示。 (4)“性能”选项卡显示了当前系统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及所使用的记录,用于 查看计算机的动态性能,如图3.39(d)所示。 (5)“联网”选项卡用于查看有关网络连接的信息,包括网卡名称、网络应用百分率、 线路速度和状态,如图3.39(e)所示。 (6)“用户”选项卡显示了当前登录到计算机的所有用户,选中某个用户可对其断开 或注销,以及发送消息,如图3.39(f)所示。 (a)“应用程序”选项卡 (b)“进程”选项卡 (c)“服务”选项卡 (d)“性能”选项卡 (e)“联网”选项卡 (f)“用户”选项卡 图3.39 “Windows任务管理器”窗口 5.磁盘维护 磁盘包括硬盘、光盘和U盘等,它是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的载体。通过对磁盘进行维护, 可以增大数据的存储空间、保护数据。Windows 7操作系统提供了多种磁盘维护工具,如“磁 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工具。通过使用它们,用户能够方便地对磁盘的存储空间进 行清理和优化,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得到提升。 1)磁盘属性 选定需要进行属性查看的磁盘驱动器(如D:盘),通过右击,在其快捷菜单中选择“属 性”命令,打开“本地磁盘(D:)属性”对话框,如图3.40所示。通过该对话框的“常规” 选项卡可以查看磁盘卷标、设置压缩和索引属性、进行磁盘清理;“工具”选项卡可以开 始检查错误、开始整理碎片和开始备份。 图3.40 “本地磁盘(D:)属性”对话框 2)磁盘清理 在计算机中使用IE浏览器上网或下载安装某些软件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临时文件、 Internet缓存文件和垃圾文件。时间一长,它们不仅会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而且会降低系 统性能。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磁盘清理工作,清除掉这些垃圾文件和临时文件,可 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性能。磁盘清理的操作步骤如下。 选定需要进行磁盘清理的磁盘驱动器(如D:盘),通过右击,在其快捷菜单中选择“属 性”命令,打开“本地磁盘(D:)属性”对话框(见图3.40),在“常规”选项卡中单击“磁 盘清理”按钮,即出现扫描统计释放空间的提示框。在完成扫描统计等工作后,弹出“(D:) 的磁盘清理”对话框,如图3.41所示。对话框中的文字说明通过磁盘清理可以获得的空余 磁盘空间;在“要删除的文件”列表框中,系统列出了指定驱动器上所有可删除的文件类型。 用户可通过单击这些文件前的复选框来选择是否删除该文件,选定要删除的文件后,单击“确 定”按钮。 图3.41 “(D:)的磁盘清理”对话框 3)磁盘碎片整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操作系统频繁地创建、修改和删除磁盘文件,因此不可避免地 会在磁盘中产生很多磁盘碎片。这些碎片不仅会浪费磁盘空间,而且会造成计算机访问数 据效率的降低,系统整体性能下降。为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磁 盘进行碎片整理。通过整理可以重新排列碎片数据,整理碎片的操作步骤如下。  (1)选定需要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的磁盘驱动器(如D:盘),通过其快捷菜单→“属性” 命令,打开“本地磁盘(D:)属性”对话框,选中“工具”选项卡,单击“立即进行碎片整理” 按钮,打开“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窗口,如图3.42所示。 图3.42 “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窗口 (2)在该窗口中选定逻辑驱动器,单击“分析磁盘”按钮,即可对磁盘进行碎片分析。 稍等片刻,显示分析结果。 (3)单击“磁盘碎片整理”按钮,系统开始整理磁盘碎片,并显示整理进度,如图3.43 所示。稍等一段时间,提示磁盘中的碎片为0,完成磁盘碎片整理。 图3.43 “磁盘碎片整理程序”进度窗口 4)磁盘查错 使用磁盘查错工具,用户不但可以对硬盘进行扫描,还可以对软盘进行检测和修复。 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经常利用它来扫描硬盘的启动分区并修复错误,以免因系统文件和启 动磁盘的损坏而导致不能启动或不能正常工作。选定需要查错的磁盘驱动器(如D:盘), 通过选择其快捷菜单的“属性”命令,打开“本地磁盘(D:)属性”对话框,选中“工具” 选项卡,在“查错”选项区中单击“开始检查”按钮,打开“检查磁盘 本地磁盘(D:)” 对话框,如图3.44所示。在该对话框中,单击“开始”按钮 ,此时系统开始检查磁盘错误, 并显示检查进度。 图3.44 “检查磁盘 本地磁盘(D:)”对话框 5)格式化磁盘 格式化就是对磁盘存储区域进行划分,使计算机能 够准确无误地在磁盘上存储或读取数据。对使用过的磁 盘进行格式化将会删除磁盘上原有的数据(包括病毒), 故在格式化之前应确定磁盘上的数据是否有用或已备 份,以免造成误删除。 格式化磁盘的操作非常简单,选定要进行格式化的 驱动器(如F:盘),通过选择其快捷菜单的“格式化” 命令,打开“格式化 学习资料(F:)”对话框,如图3.45 所示,单击“开始”按钮即可。 6.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是Windows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一 个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和设置的控制平台。通过 这个平台,用户可以修改Windows的各种设置项, 以满足需要。 通过选择“开始”→“控制面板”命令,即可打开 “控制面板”窗口。默认情况下,Windows 7的控制面板采用“类别”查看方式,如图3.46 所示。用户也可以通过右上角的“查看方式”更改为“小图标”,如图3.47所示。这样, 用户就能看到控制面板的所有项目了,方便用户进行选择。 图3.46 “控制面板”类别查看方式 图3.45 “格式化 学习资料(F:)” 对话框 图3.47 “控制面板”小图标查看方式 7.安装与卸载程序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安装或删除应用程序。Windows 7中安装和删除程 序与以前版本Windows有很大的区别。默认情况下,Windows 7的用户账户控制功能处于 激活状态,因此,在安装和卸载应用程序时,都需要在用户确认的情况下才可以继续。 1)安装应用程序 一般应用程序都会自带安装程序(如Setup.exe或Install.exe),通过运行安装程序进 行安装。但在Windows 7中运行安装程序时,首先会弹出用户账户控制窗口,其中提供了“是” 和“否”两个按钮。经过用户确认后,才能像在以前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样正常安装该 应用程序。 2)卸载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一般会提供相应的卸载程序,可以通过卸载程序进行卸载。在Windows 7中, 为了方便用户直接卸载各种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组件来完成应用程序的卸载。在 “控制面板”中选择“程序”→“卸载程序”命令,打开“程序和功能”窗口(见图3.48), 选择要卸载的应用程序图标,单击“卸载”按钮。 8.数据备份与还原 为防止病毒感染、供电中断、磁盘驱动器损坏等意外故障造成数据丢失和损坏,一般 要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做备份,以便在需要时恢复。使用Windows 7提供的数据备份 和还原功能,可以轻松地备份文件,无须利用第三方备份软件,即可对用户数据进行完 全保护。 图3.48 “程序和功能”窗口 1)用户数据备份 在Windows 7中备份文件非常简单,可以使用向导轻松进行操作。用户数据备份的操 作步骤如下。 (1)在“控制面板”中选择“备份和还原”→“备份您的计算机”超链接打开“备份和还原” 窗口。单击“设置备份”链接,显示启动Windows备份进度后,弹出“设置备份”对话框, 进入“选择要保存备份的位置”界面(见图3.49),在其中选择要备份文件的保存位置。 图3.49 “选择要保存备份的位置”界面 (2)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您希望备份哪些内容”界面,选中“让我选择”单 选按钮。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弹出对话框的列表框中勾选需要备份文件的复选框,如图3.50 所示。 图3.50 “您希望备份哪些内容?”界面 (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查看备份设置”界面,其中显示了备份摘要内容。 确认后,单击“保存设置并运行备份”按钮,返回“备份和还原”窗口,在“备份或还原 文件”选项区中显示了文件的备份进度。待文件备份完成后,在“备份和还原”窗口的“备 份”选项区中显示文件备份的相关信息。 2)用户数据还原 当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或文件损坏时,用户可以使用还原文件功能来还原备份的文件。 用户数据还原的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备份和还原”窗口,在“还原”选项区中单击“还原我的文件”按钮,弹 出“还原文件”对话框,如图3.51所示。 (2)单击“浏览文件”按钮,弹出“浏览文件的备份”对话框,如图3.52所示。选 择先前备份的文件夹,单击“打开文件夹”按钮,打开备份的文件夹,按Ctrl+A快捷键选 择所有文件,单击“添加文件”按钮,返回“还原文件”对话框,列表框中显示了可以还 原的数据。 (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您想在何处还原文件”对话框,选择好还原文件的 位置。单击“还原”按钮,开始还原文件并显示还原进度,稍后提示已成功还原文件。 图3.51 “还原文件”对话框 图3.52 “浏览文件的备份”对话框 9.用户账户管理 Windows 7是一款真正的多用户操作系统,允许管理员设置多个用户账户,并赋予每 个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每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定义各种系统属性;它采 用用户账户方式进行管理,启动计算机后就可以选择进入自己的账户,从而使得各用户在 使用同一台计算机时可以互不干扰。 1)用户账户类型 在Windows 7中,共有3种用户账户,分别为管理员账户、标准账户和来宾账户。 (1)管理员账户:管理员账户是系统自建的账户。初次安装好Windows 7后,系统将 自动创建名为Administrator这一拥有最高权限的计算机管理员账户。该账户可以更改安全 设置、安装软件和硬件、访问计算机上的所有文件,还可以更改其他用户账户。 (2)标准账户:用户自建账户默认情况下都属于标准账户。该账户允许用户使用计算 机的大多数功能,但如果所做更改会影响计算机的其他用户或安全,则需要管理员的许可。 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创建多个标准账户。 (3)来宾账户:Windows 7附带了来宾账户—Guest,无账户用户可以使用来宾账户, 但在默认情况下该账户是禁用的,但也可启用。该账户允许用户只能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但不能访问个人文件,也无法更改计算机的重要设置。 2)创建和管理用户账户 只有计算机管理员才能创建新用户账户,所以必须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在Windows 7安装过程中创建的那个用户账户就属于计算机管理员账户,它拥有管理员身份和权限。 创建用户账户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用户账户”命令打开“用户账户”窗口(见图3.53), 单击“管理其他账户”超链接,打开“管理账户”窗口(如图3.54所示)。 图3.53 “用户账户”窗口 (2)单击“创建一个新账户”超链接,打开“创建新账户”窗口。在新账户名称框中 输入用户名,并选中“标准用户”单选按钮,单击“创建账户”按钮可创建一个新的用户账户。 (3)创建好用户账户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更改账户的名称、图标、账 户类型等设置。在“管理账户”窗口中选择需要进行更改的账户,进入“更改账户”窗口; 通过该窗口左边的链接,可以更改该账户名称、账户类型和账户图标,为该账户创建密码、 更改账户已有的密码和删除密码等。 图3.54 “管理账户”窗口 10.其他常用设置 鼠标和键盘是计算机最主要的两种输入设备。默认情况下,鼠标和键盘的设置符合大 多数用户的操作习惯,但还有少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存在差别,因此需要对鼠标和键盘进行 一些设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鼠标 对于习惯用左手使用鼠标的用户,可以在“控制面板”中选择“鼠标”命令打开“鼠 标 属性”对话框(见图3.55),在“鼠标键”选项卡中选中“切换主要和次要的按钮”复 选框。利用该对话框还可以设置鼠标指针的移动速度、鼠标的指针轨迹、鼠标指针标志等。 图3.55 “鼠标 属性”对话框 2)键盘 通过“控制面板”→“键盘”命令可以打开“键盘 属性”对话框(见图3.56)。在“速 度”选项卡中,可以调整重复输入某字符时按键时间的长短、输入重复字符的速度和光标 的闪烁频率等。 图3.56 “键盘 属性”对话框 3)区域和语言 启动计算机后,用户可以通过任务栏的通知区域查看系统当前时间,也可以更改 Windows用于显示日期和时间的格式,以便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使用标准。区域和语言 设置是面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而提供的选项。通过“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命 令打开“区域和语言“对话框(见图3.57),在该对话框中可以设置日期和时间格式等。 图3.57 “区域和语言”对话框 (10)下列关于文件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文件名可以用汉字 B. 文件名可以包含多个空格 C. 文件名可以有多个小数点 D. 文件名最多包括256个字符 2.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简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4)文件命名时,应遵循哪些规则? 第5章 电子文档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Word 2010中各种视图的操作及其之间的切换 .掌握文字、段落格式的编排及页面排版 .掌握绘制表格及插入和编辑内容 .理解图片编辑及文本框和艺术字的使用 .了解创建目录 .理解PowerPoint 2010窗口 .掌握幻灯片的创建与编辑 .掌握幻灯片背景和主题修改 .掌握幻灯片切换和动画设置 .掌握幻灯片的放映 在办公中,所谓文字处理,就是指对文字进行录入、编辑、格式化、排版和打印 等操作,从而制作出各种图文并茂的学术论文、办公文档或商业文档的过程。 Microsoft Office从2007版升级到2010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各个软件中使用“功 能区”代替了Office的“菜单”按钮,操作更加集中、更加便捷。这样也使用户更容 易从Office 2003和Office 2000等旧版本中转变界面操作习惯。 在Word 2010中,设置视图方式可以通过切换到“视图”选项卡下,在“文档视图” 选项组中选择相应的视图模式按钮来实现,如图5.2所示。 image003.png 图5.2 “文档视图”选项组 下面对各种视图模式进行介绍。 1)页面视图 “页面视图”是最常用的视图模式。它可以显示Word 2010文档的打印外观,主要包 括页眉、页脚、图形对象、分栏、页面边距等元素,是最接近打印效果的视图,如图5.3 所示。 image004.png 图5.3 页面视图 2)阅读版式视图 “阅读版式视图”以图书的分栏样式显示Word 2010文档,它主要用来供用户阅读文档, 所以“文件”按钮、功能区等窗口元素均被隐藏起来了。在该视图模式中,还可以单击“工 具”按钮选择各种阅读工具。阅读版式视图效果如图5.4所示。 image006.png 图5.4 阅读版式视图 3)Web版式视图 “Web版式视图”以网页的形式显示Word 2010文档,主要适用于发送电子邮件和创 建网页的场景下。 4)大纲视图 “大纲视图”主要用于Word 2010整体文档的设置和显示层级结构,并可以方便地 折叠和展开各种层级的文档。大纲视图被广泛用于Word 2010长文档的快速浏览和设 置中。 5)草稿视图 “草稿视图”隐藏了页面边距、分栏、页眉、页脚和图片等元素,仅显示标题和正文, 是最节省计算机系统硬件资源的视图方式。在草稿视图中,页与页之间用单虚线表示分页, 节与节之间用双虚线表示分节,这样可以缩短显示和查找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导航窗格是一个独立的窗格,能够显示文档标题列表。使用导航窗格 能够对文档结构进行快速浏览,还能够跟踪浏览文档的位置。若要打开导航窗格,可以在“视 图”选项卡下“显示”选项组中选中“导航窗格”复选框。 此外,Word 2010还提供了调整文档显示比例的视图形式,既可以通过在“视图”选 项卡下“显示比例”选项组中单击“显示比例” 按钮来设置显示比例,也可以通过在文档 右下方调节显示比例滑块来设置需要的比例。 5.1.2 文档操作 使用Word 2010进行文字处理及文档编辑,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1)建立文档:新建或打开一个文档,输入文字。 (2)编辑文档:如果输入的文字有错误,就需要通过插入、删除、移动或替换等操作 来修改文档。 (3)格式化文档:通过设置字体、段落样式、纸张大小和页面等操作美化文档的 外观。 (4)保存文档:把经过编辑或格式化处理的文本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 (5)打印文档:将文档打印到纸张上。在打印文档前,还可以借助“打印预览”功能 来查看打印效果。 1.新建空白文档 默认情况下,Word 2010软件在被打开的同时会自动新建一个空白文档。使用该空白 文档完成文字输入和编辑后,如果需要再次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则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操作。 (1)在打开的Word 2010文档窗口中,依次单击“文件”→“新建”选项。 (2)在展开的“新建”面板中,选中需要创建的文档类型,例如,单击选中“空白文 档”选项。完成选择后,单击“创建”按钮,如图5.5所示。 image009.png 图5.5 单击“空白文档”选项 2.使用模板创建文档 除了通用型的“空白文档”模板外,Word 2010中还内置了多种文档模板,如“博客 文章”模板、“书法字帖”模板等。借助这些模板,用户可以创建比较专业的Word文档。 在Word 2010中,使用模板创建文档的步骤如下所述。 (1)在打开的Word 2010文档窗口中,依次单击“文件”→“新建”选项,在展开的 “新建”面板中,用户可以单击“博客文章”“书法字帖”等Word 2010自带的模板创建 文档,还可以单击Office.com提供的“名片”“日历”等在线模板。本例单击“样本模板” 选项。 (2)在打开的“样本模板”列表中单击合适的模板后,在右侧选中“文档”单选按钮 或“模板”单选按钮(本例选中“文档”单选按钮),然后单击“创建”按钮。 除了用Word 2010已安装的模板和Office.com提供的在线模板,用户还可以使用自己 创建的模板。 3.使用现有文档创建新文档 除了使用模板以外,还可以根据已经完成的文档创建一份同样样式的新文档,具体操 作步骤如下。 (1)单击“文件” →“新建”选项,在“新建”面板中单击“模板”选项区中的“根 据现有内容新建”选项。 (2)在弹出的“根据现有文档新建”对话框中,在左侧列表框中查找并选择已完成的 文档所在文件夹,打开文件夹后选择该文档。 (3)单击“新建”按钮,系统将以所选文档的副本来创建一个新文档,新文档默认命 名为“文档1”。 5.1.3 编辑文档 在录入文字时,通常是从版面的左上角开始输入文字的。如果用户想要调整段落的缩进、 文字的居中等格式,需要执行“开始”选项卡中的各种命令来实现。在进行上述这些格式 调整前,下面先了解编辑文档常见的操作。 1.打开、保存和关闭文档 1)打开文档 要编辑Word 2010文档,首先需要打开已经存在的文档。直接打开已存在文档的具体 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Word 2010软件,单击“文件” →“打开”选项。 (2)在弹出的“打开”对话框中,在左侧的列表框中选择存储该文档的“磁盘驱动 器和文件夹”,选中该文件并单击“打开”按钮或双击该文档,如图5.6所示,即可打开 所需文档。 image011.png 图5.6 “打开”对话框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打开。 方法1:在“文件”选项卡中选择“最近所用文件”选项,在展开的面板中会显示用 户最近使用的文档,在其中直接选择要打开的文档即可。 方法2: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然后在Word 2010的级联菜单下选择最近 打开过的Word文档即可。 2)保存文档 保存文档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将文档 保存在磁盘的某个文件夹中,根据需要可以重新设置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即可。还 可以利用Crtl+S快捷键来快速保存文档。 如果想将文档保存在其他位置又想保留原有文档内容,则应该选择“文件”选项卡中 的“另存为”选项,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输入新的文件名为“素材:六国论-1”, 在“保存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存储格式,Word 2010默认存储格式为Word文档(*.docx)”, 如果担心以后文档受到版本的限制,也可以保存为“Word 97-2003文档(*.doc)格式,如图5.7 所示。 与此同时,Word 2010还可以自动保存文档。设置方法是:单击“文件”选项卡中的“选 项”命令,在弹出的“Word选项”对话框中单击左侧列表框中的“保存”选项,在展开的 选项卡中选中“保存自动恢复信息时间间隔”复选框(见图5.8),默认时间为10分钟, 可以自行设定时间,单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 3)关闭文档 完成文档操作后,就可以将已经保存过的文档直接关闭。关闭文档具体有如下3种方法。 方法1:单击当前文档标题右侧的“关闭”按钮。 方法2: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左侧的图标,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关闭”选项。 方法3:按Alt+F4快捷键。 image013.png 图5.7 保存为“Word 97-2003文档(*.doc)”格式 image015.png 图5.8 “保存自动恢复信息时间间隔”复选框设置 2.文本的选取 对于文本编辑而言,文字输入都在文档编辑区内完成。在Word 2010中,常常要对文 档的某一部分(如某个段落、某些句子等)进行操作,这时就必须先选取需要进行操作 的部分。被选取的文本以高亮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就很容易与未被选取的部分区分 出来,如图5.9所示。选取文本后,用户所做的任何操作都只作用于选定的文本。下面就 介绍几种常用的选取方法。 1)选取任意数量文字 通过拖曳鼠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任意数量的文字,如图5.9所示。操 作方法是:在要选取文字的开始位置上按下鼠标左键,然后拖动鼠标,当鼠标指针移到要 选取文字的结束位置上时,释放鼠标即可;或者在要选取文字的开始位置上单击,然后按 住Shift键,在要选取文字的结束位置上再次单击。该方法对连续的字、句、行、段的选取 都适用。 image017.png 图5.9 任意数量文字选取 2)选取某一行 选取某一行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将鼠标指针移到欲选取行的左侧,当鼠标指针变成一个斜向上方的箭头时, 单击即可,如图5.10所示。 image019.png 图5.10 一行选取 方法2:将鼠标光标定位在要选定行的开始位置上,按住Shift键再按End键。 3)选取某一句 按住Ctrl键,单击文档中的某个地方,单击处的整个句子就被选取。 4)选取某一段 在某一段文档中的任意位置上连续单击三次,即可选定整个一段。 5)选取矩形区域 选取矩形区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按住Alt键,在要选取内容的开始位置上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可以拉出一 个矩形的选择区域。 方法2:在要选取内容的开始位置上单击,然后同时按住Alt键和Shift键,再在结束 位置上单击,同样可以选定一个矩形区域,如图5.11所示。 image021.png 图5.11 矩形区域选取 6)选取全文 选取全文的方法有以下3种。 方法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编辑”选项组的“选择”→“全选”命令。 方法2:使用Ctrl+A快捷键。 方法3:在文档的开始位置上单击,然后同时按Ctrl键、Shift键和End键。 3.文字的复制与粘贴 “复制”功能与“粘贴”功能一般是成对使用的。 1)复制文字 复制前,先要选取欲复制的文字。复制的方法有以下3种。 方法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剪贴板”选项组的“复制”按钮。 方法2:在选取的文字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 方法3:使用Ctrl+C快捷键。 2)粘贴文字 粘贴前,先在欲粘贴文字的位置上单击,插入光标,再进行粘贴操作。粘贴的方法有 以下3种。 方法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剪贴板”选项组的“粘贴”按钮。 方法2:在目标光标处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 方法3:使用Ctrl+V快捷键。 4.文字的剪切、移动与删除 1)剪切文字 剪切与复制的操作方式差不多。不同的是,复制只将选定的部分复制到剪贴板中,而 剪贴则在复制到剪贴板的同时将选取部分从原位置删除了。剪切的方法有以下3种。 方法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剪贴板”选项组的“剪切”按钮。 方法2:在选取的文字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剪切”命令。 方法3:使用Ctrl+X快捷键。 2)移动文字 “剪切”功能与“粘贴”功能结合使用,便可以将选取的文字从当前位置移动到其他位置。 在Word 2010中,还提供了直接移动文字的功能,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选取的文字上,这时鼠标指针变成箭头形状,然后按住鼠 标左键并拖动鼠标(随着鼠标的移动,文档中会出现一条虚线,表明被选取的文字将要移 到的位置),在目标位置上释放鼠标左键,则选取的文字便被移到了新的位置上。 方法2:选定要移动的文字,按F2键,在目标位置上单击,然后按Enter键,选定的 文字便被移到了新的位置上。 3)删除文字 在编辑文档过程中,经常需要删除一些文字。如果要删除一个字符,则可以将光标定 位到要删除字符的前面,按Delete键,该字符即被删除,同时被删除字符后面的文字依次 前移;如果要删除一整段的内容,则先选取欲删除部分的文字,再按Delete键。 5.撤销与恢复 在编辑文档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误操作,如输入了错误字符、误删了不该删除的 内容等,为此Word提供了“撤销”与“恢复”功能。“撤销”是为了纠正错误,即取消上 一步的操作结果,将编辑状态恢复到所做误操作以前的状态;“恢复”则对应“撤销”功能, 是将已撤销的操作再恢复回来,所以恢复操作实际上是撤销操作的逆操作。 撤销操作可以通过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撤销”按钮或是使用Ctrl+Z快捷键来 实现。恢复操作可以通过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恢复”按钮或是使用Alt+Shift+ Backspace快捷键来实现。如果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重复”按钮,则可以重复上一 步的输入操作。 图5.12 字数统计 6.字数统计 工作中有时需要显示文档的字数统计信息,如要计算一种特 殊文档的字数。在Word中统计文档中的字数极其简单,只需单击 “审阅”选项卡中“校对”选项组的“字数统计”按钮,打开“字 数统计”对话框,字数统计信息就自动显示出来了,如图5.12所示。 7.显示/隐藏格式标记 使用“开始”选项卡中“段落”选项组的“显示/隐藏编辑标记” 按钮能够快速地显示段落标记和其他典型的格式标记(如空格 和制表符)。 显示/隐藏格式标记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Word 2010中,单击“文件”选项卡中的“选项”命令,在打开的“Word选项” 对话框中切换到“显示”选项卡,如图5.13所示。 (2)在“始终在屏幕上显示这些格式标记”选项区中仅选中要显示的格式标记对应的 复选框。例如,仅选中“段落标记”复选框,将只显示段落标记。 (3)单击“确定”按钮,文档中就会显示段落标记。 image025.png 图5.13 “Word选项”对话框 5.1.4 查找与替换 Word 2010提供了强大的“查找和替换”功能,帮助用户轻松完成对一篇较长文档某 些地方的修改。 1.查找文本 Word 2010的查找文本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它不仅可以查找任意组合的字符,包括中文、 英文、全角、半角等,还可以查找英文单词的各种形式。 如果是想查找某一特定范围内的文档,则在查找前应先选取该区域的文档。查找文本 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编辑”选项组的“查找”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高 级查找”选项,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2)在“查找内容”下拉列表框中输入要查找的内容,如“查找”;当选中“突出显 示所有在该范围找到的项目”复选框时,其下方的下拉列表框变为可用状态,从中可以选 择要在文档的哪些部分进行查找。 (3)单击“查找下一处”按钮,即可开始查找指定的文本。找到后,Word 2010会将 该文本所在的页显示到屏幕中央,并高亮显示找到的文本,如图5.14所示。此时,“查找 和替换”对话框仍然显示在窗口中,用户可以单击“查找下一处”按钮,继续查找指定的文本, 或单击“取消”按钮返回到文档中。 Word的“查找和替换”功能不仅可以查找指定的文本,还可以查找指定的格式。 image027.png 图5.14 查找并高亮显示找到的文本 2.替换文本 Word 2010提供的“替换”功能允许用单个文字或一段文本等替换指定的文本。例如, 将某个文档中所有的“花”替换为“话”。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编辑”选项组的“替换”按钮,打开“查找和替换”对 话框,这时默认打开“替换”选项卡。 (2)在“查找内容”下拉列表框中输入要替换的文本,如“花”。 (3)在“替换为”下拉列表框中输入替换文本,如“话”。 (4)单击“查找下一处”按钮,Word会自动找到要替换的文本,并以高亮的形式显 示在屏幕上,如果用户决定进行替换,则单击“替换”按钮,否则可单击“查找下一处” 按钮继续查找或单击“取消”按钮不进行替换。如果单击“全部替换”按钮,则Word会自 动替换所有指定的文本,即将文档中所有的“花”替换为“话”,如图5.15所示。 image029.png 图5.15 “替换”对话框及替换提示框 与“查找”功能类似,用户可以先设置替换的范围等选项。方法是单击“更多”按钮, 展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的高级选项,然后进行设置即可。 5.1.5 页面设置 在Word 2010中,页面设置包括文字方向、页边距、纸张方向、纸张大小、分栏、分 隔符等内容。在实际应用中,Word默认的版式往往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此时就要用 到“页面布局”选项卡中的“页面设置”来对纸张页面进行详细设置。 例如,某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中,对纸型与页面设置等的具体要求如表5.1所示。 表5.1 某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项 目 格 式 要 求 纸型 A4版面,方向:纵向 页面设置 设置页边距为上:2.8厘米,下:2.8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 装订线:0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 设置页眉:××商业大学××学院 先设置文档网格:选“只指定行网格”,每页36行 再设置段落格式:段落行距为“1.5倍行距” 页码 Times New Roman,五号,页面底端右侧 单击“页面布局”选项卡→“页面设置”选项组右下角的“对话框启动器”按钮,打开“页 面设置”对话框。该对话框中有4个选项卡,即“页边距”选项卡、“纸张”选项卡、“版 式”选项卡和“文档网格”选项卡。下面可按照论文格式要求,对它们分别进行设置。 1.页边距 图5.16 “页面设置”对话框 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切换到“页边距” 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可以设置页边距、纸 张方向、页码范围等,如图5.16所示。在“页 码范围”选项区的“多页”下拉列表中选择 “对称页边距”选项,可使正反版面统一。 2.纸张 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切换到“纸张” 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可以设置纸张的大小 和纸张来源,如图5.17所示。如果系统中 没有所需要的纸张大小,可以选择“纸张大 小”下拉列表中的“自定义大小”选项,然 后在“高度”文本框和“宽度”文本框中输 入自定义纸张的大小。 3.版式 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切换到“版式” 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可以进行以下设置。 (1)在“页眉和页脚”选项区中,选中“奇偶页不同”复选框,则可以分别设置奇数 页、偶数页的页眉和页脚,还可以设置页眉和页脚距边界的距离。 (2)在“垂直对齐方式”下拉列表中,可以选择页面的对齐方式。 (3)单击“边框”按钮,即可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设置页面边框和底纹样式等。 4.设置文档网格 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切换到“文档网格”选项卡,在该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的 排列方式和分栏数等,如图5.18所示。各选项的作用如下。 (1)在“文字排列”选项区中,可以设置文字的排列方向、等宽分栏的栏数。 (2)在“网格”选项区中,选中“只指定行网格”单选按钮,可以调整每页中的行数; 选中“指定行和字符网格”单选按钮,可以调整每页中的行数和每行的字符数。在本例中, 要求“每页36行”,如图5.18所示。 image033.png image036.png     图5.17 “纸张”选项卡 图5.18 “文档网格”选项卡 (3)在“字符数”选项区的“每行”文本框中,可以设置每行的字符个数。 (4)在“行数”选项区的“每页”文本框中,可以设置每页中打印文档的行数。当一 个文档有一页多一行时,可以将“每页”文本框值增加1,就可以把整个文档压缩到一页打印, 系统会调整行距满足用户的要求。 5.页眉和页脚 1)页眉 页眉位于文档中每个页面的顶部区域,常用于显示文档的附加信息,可以在页眉中插 入时间、图形、徽标、文档标题、文件名或作者姓名等。在本例中,要求设置页眉为“×× 商业大学××学院”,如图5.19所示。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单击“插入”选项卡→“页眉和页脚”组→“页眉”按钮,从弹出的相应下拉列表中 选择所需的内置格式“空白”,即可在页面顶端插入页眉文字了。同时,在功能区中显示“页 眉和页脚工具-设计”选项卡,使用该选项卡可进入页眉和页脚编辑状态,对页眉进行相 应的设计。在该状态下,正文呈暗显示状态。 image039.png 图5.19 页眉设置 2)页脚 页脚位于文档中每个页面的底部区域,常用于显示文档的附加信息,可以在页脚中插 入文本或图形。例如,页码、日期、徽标、文档标题、文件名或作者名等,这些信息通常 出现在文档每页的底部。 3)页码 页码表示对当前页面进行的编号。在本例中,要求页码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 并位于页面底端右侧。设置页码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在“插入”选项卡下“页眉和页脚”选项组中单击“页码”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 中选择“页面底端”中的“普通数字3”,即可将页码设置在页面底端右侧。如果还需要 设置页码格式,可以单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打开“页码格式”对话框(见图5-20), 进行相应的设置。 image041.png 图5.20 页码格式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页眉和页脚的内容不是随文档输入的,而是专门设置的;页眉和页脚 只有在页面视图下才能看到。因此,在创建页眉和页脚时,必须先切换到页面视图。 5.1.6 段落设置 在Word 2010中,可以在“段落”选项组中为整个段落设置特定的格式(如行间距、 段前和段后间距等),还可以通过“段落”对话框来实现。本小节将介绍如何通过“段落” 对话框来设置段落缩进、段落间距、换行、分页,以及为段落添加边框和底纹等。 1.段落缩进 在文档操作中,针对于段落的“对齐方式”“左右缩进”“段间距”“行间距”等这些 格式都需要用段落缩进设置。在本例中,正文段落左右缩进为0,每段首行缩进2个 字符。 在设置段落格式时,先将光标定位到要设置的段落中,或选定要设置的多个段落/全 部段落,然后单击“开始”选项卡中“段落”选项组右下角的按钮,弹出如图5.21所示 的“段落”对话框,从中选择“缩进和间距”选项卡。 image043.png 图5.21 “缩进和间距”选项卡 1)整段缩进 在“缩进和间距”选项卡的“缩进”选项区中,在“左侧”数值框和“右侧”数值框 中直接输入数值,可以调整段落相对左、右页边距的缩进值。例如,在“左侧”数值框和“右 侧”数值框中分别输入“0字符”,则光标所在段落或选定段落将相对左右页边距不进行 缩进。 2)首行缩进 按照中文的行文习惯,每段第1行会缩进2个字符,此时就需要用“特殊格式”进行 缩进设置。在“缩进和间距”选项卡中,在“缩进”选项区的“特殊格式”下拉列表中选择“首 行缩进”选项,然后在“磅值”数值框中输入要缩进的值。 3)悬挂缩进 在有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首行不缩进,而其他行要缩进,这时可以使用悬挂缩进方式。 在“缩进”选项区的“特殊格式”下拉列表中选择“悬挂缩进”选项,然后在“磅值”数 值框中输入要缩进的值即可。 2.行间距 行间距是指文档段落中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在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改变某个段落的 行间距,有时甚至需要改变整个文档的行间距。为此,Word 2010提供了精确控制段落行间 距的功能。在本例中,要求正文段前、段后间距为0,行间距为“1.5倍行距”,具体操作 步骤如下。 (1)选定需要设置行间距的段落,可以选择整个段落或将光标置于段落中。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中“段落”选项组右下角的按钮,弹出“段落”对话框。 (3)在“间距”选项区的“设置值”数值框中输入需要设置的行距,单击“确定”按 钮,即可完成设置。 此外,还可以在“段落”对话框中选择固定大小的行距。具体操作方法是:单击“段落” 对话框中“行距”下拉列表框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行距(如“1.5 倍行距”),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5.1.7 文字格式设置 文字格式编排是文档编排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字体种类、字号大小、字形、字体颜 色及各种修饰效果等。文字格式的编排决定文字在屏幕上和打印时的显示格式。本小节将 对文字格式设置进行具体介绍。 1.字体、字形与字号 在版面格式设计中,常用的汉字字体有宋体、黑体、楷体和仿宋体等。此外, Windows操作系统还提供了其他字体,如隶书、幼圆等,在Word 2010中均可以使用。 设置字体最常用的方法是:选中需要修改的文字,在“开始”选项卡下“字体”选项 组中单击“字体”下拉列表框右侧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不同的选项来改 变文本的字体。 改变字形与字号,通常是为了将不同层次的文字从大小、格式上区分开来。例如,毕 业论文封面(见图5.22(a))中对各行字体、字形、字号的要求各不相同,对它们的设置 都可以在“开始”→“字体”选项组或“字体”对话框中实现。以在“字体”对话框中设 置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选定要改变格式的文本,单击“开始”选项卡中“字体”选项组右下角的按钮, 弹出“字体”对话框,如图5.22(b)所示。 (2)选定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下画线线型”等设置都可以在 此对话框中完成,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image045.png image047.png (a)毕业论文封面格式要求 (b)“字体”对话框 图5.22 毕业论文封面格式要求及“字体”对话框设置 2. 间距和缩放 Word 2010提供了间距和缩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项功能调整文档的外观、提高可 读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选定要改变格式的文本。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下“字体”选项组右下角的按钮,在弹出的“字体”对话 框中切换到“高级”选项卡,在“字符间距”选项区中的“缩放”和“间距”下拉列表框 中选择合适比例的选项。 5.1.8 常用工具 在Word 2010中,还有很多方便、快捷的工具对文档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 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1.插入公式 在制作论文或数学课件过程中,经常需要插入数学公式。Word 2010提供了各个学科 中会用到的所有数学符号和公式结构,极大便利了公式的输入。以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要 用到的公式为例,如A=.. .... (1)+ xb12,插入公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光标定位在要插入公式的位置上。 (2)在“插入”选项卡中找到“符号”组,单击“公式”按钮C:\Users\Administrator.SC-201908282233\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19285026\QQ\WinTemp\RichOle\GSUW}05~2R9NO7]F3JOIXIT.png ,打开公式编辑区域, 同时在功能区中就会显示“公式工具-设计”选项卡,如图5.23所示。 (3)在此选项卡中,用户可以从“工具”“符号”“结构”3个选项组中选择相应的符 号来构建所需的公式。在本例中,主要用到基本数学符号(如=、+)及分数结构和上下标 结构。参照上述公式,依次输入即可。 image049.png 图5.23 公式“设计”选项卡 2.分节符与分页符 1)分节符 “节”是文档格式化的最大单位(或指一种排版格式的范围),分节符是一个“节” 的结束符号。在默认情况下,Word 2010会将整个文档视为一个“节”,故对文档的页面设 置是应用于整篇文档的。若要在一页内或多页之间采用不同的版面布局,则需要插入“分 节符”,将文档分成几“节”,然后根据需要设置每“节”的格式。设置完成后,分节符 中便存储了“节”的格式设置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分节符只控制它前面文字的格式。 用户可以为不同的“节”设置不同的格式。“节”格式包括页面方向(横向或纵向)、 页边距、页面边框、分栏、垂直对齐方式、页眉和页脚样式、行号、页码、纸张大小及纸 张来源等。 2)分页符 Word 2010还提供了自动分页功能,即当文档满一页时,系统会自动换到下一页,并 在文档中插入一个自动分页符。除了自动分页外,还可以进行人工分页,所插入的分页符 称为人工分页符。 在本例中,要求每一章新起一页作为开始。为了在编辑时不影响分页效果,常常在新 章节前插入“分页符”。这样,无论是在章节前还是章节后如何修改,新章节的设置都会 在新的一页开始。 要插入分页符时,将插入点移至要分页的位置上,然后在“分隔符”下拉列表中选择“分 页符”选项,就可以在当前插入点的位置上开始新的一页。 3.格式刷 在对文本进行格式设置时,使用“格式刷”可以方便地把某部分文本的字符格式、段 落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列表等格式应用到其他文本或段落上,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选定具有要应用格式的文本。 ① 如果要应用的是段落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列表格式,则将光标置于具有各种格式 的文本段落中即可。 ② 如果要应用的是字符格式,则选中具有该字符格式的文本。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中“剪贴板”选项组的“格式刷”按钮,此时鼠标指针变 成刷子状。 (3)拖曳鼠标(或双击)选定要应用格式的文本,即可完成操作。 4. 首字下沉 在Word 2010文档中,要对某段文字应用首字下沉的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选中要使用首字下沉效果的段落(该段落必须含有文字)。 (2)单击“插入”选项卡中“文本”选项组的“首字下沉”按钮,展开“首字下沉” 下拉列表,选择“首字下沉”选项。 (3)在弹出的“首字下沉”对话框中进行具体设置,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操作。 5.项目符号和编号 项目符号和编号可以使文档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比较,易于阅读,这也是它们 常常被应用于文档格式设置中的原因之一。设置项目符号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图5.24 “项目符号”下拉列表 (1)将光标定位在需要插入项目符号的位置上, 单击“开始”选项卡下“段落”选项组的“项目符号” 下拉按钮,展开相应的下拉列表,如图5.24所示。 (2)单击需要的项目符号,即可插入。然后直接输 入所需的任意文本,按Enter键,会添加下一个项目符号。 如果想要自行编辑待插入的项目符号,只需单击“项 目符号”下拉列表中的“定义新项目符号”选项,进行 自定义设置即可。 6.边框 当需要对文档中的部分文本或段落添加边框时,可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1)选定要添加边框的文本。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中“段落”选项组的“下框线”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 中选择“边框和底纹”选项,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边框”选项卡如图5.25所示。 图5.25 “边框”选项卡 (3)在“设置”选项区中选择边框外观,在“样式”列表框中选择边框的样式,在“应 用于”下拉列表中选择“段落”选项。 (4)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边框设置。 7. 底纹 和添加边框的操作方式一样,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对文本或段落添加底纹,具体操 作步骤如下。 (1)选中要添加底纹的文本。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中“段落”选项组的“下框线”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 中选择“边框和底纹”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切换到“底纹”选项卡,如图5.26 所示。 图5.26 “底纹”选项卡 (3)在“填充”选项区的调色板中选择一种填充颜色。如果没有合适的颜色,则在调 色板下方单击“其他颜色”选项,在弹出的“颜色”对话框中自定义颜色。 (4)在“图案”选项区的“样式”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应用于填充颜色上层的底纹样 式,可以做如下选择。 ① 选择“清除”选项,则只对文本应用所选的颜色。 ② 选择“纯色(100%)”选项,则只对文本应用图案颜色。 (5)选定底纹样式后,在“颜色”下拉列表中选择图案颜色,在“应用于”下拉列表 中选择“段落”选项,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底纹设置。 8.分栏 在很多杂志上可以看到,版面被分栏后能更好地利用空间,且内容变得更易于观看。 在Word 2010中,设置分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选定需要设置分栏的文本。 (2)单击“页面布局”选项卡中“页面设置”选项组的“分栏”按钮,展开相应的下 拉列表,如图5.27(a)所示。 (3)在下拉列表中选择分栏的样式,即可完成分栏设置。此外,还可以选择“更多分 栏”选项,在弹出的“分栏”对话框(见图5.27(b))中进行具体设置。 (a)“分栏”下拉列表 (b)“分栏”对话框 图5.27 设置分栏 5.1.9 表格 本节介绍Word 2010中表格的绘制方法、编辑表格的具体操作及表格中数据的相关 处理。 1.创建表格 在创建表格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单元格的概念。单元格是指表格中一行与一列相交而 成的方框。通常,表格中的一行由横向若干个单元格组成,一列由纵向若干个单元格组成。 在Word 2010文档中,可以使用“插入表格”对话框插入指定行、列数的表格,并可以设 置所插入表格的列宽。 以“某高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为例,制作一个“三线表”, 如图5.28所示。要求: 该表只保留横线,不保留竖线,最上与最下的横线为粗线,中间一条横线为细线;表序、 表题置于表上方,宋体、小五号、居中、加粗;表格内段落为单倍行距;资料来源在表下方, 宋体、小五号,与表格左列排齐或左顶格,数字与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五号。 表1 组织结构理论的比较 ××××× ××× ××××××(项目栏) ×××××× ×× ×××××××××××× ×××××× ×× ×××××××××(表体) ×××××× ×× ×××××××××××× 资料来源: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13. 图5.28 三线表样例 制作三线表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在“表格”选项组中单击“表 格”按钮,并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插入表格”选项,如图5.29所示。 image052.png 图5.29 选择“插入表格”选项 图5.30 “插入表格”对话框 (2)在打开的“插入表格”对话框中,在“表格尺寸”选项区分别设置表格的行 数和列数,如图5.30所示。在“‘自动调整’操作” 选项区内,如果选中“固定列宽”单选按钮,则可以 设置表格的固定列宽尺寸;如果选中“根据内容调整 表格”单选按钮,则单元格宽度会根据输入的内容自 动调整;如果选中“根据窗口调整表格”单选按钮, 则所插入的表格将充满当前页面的宽度。选中“为新 表格记忆此尺寸”复选框,则再次创建表格时将使用 当前尺寸。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3)选中表格,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 择“边框和底纹”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 在“设置”列表框中选中“自定义”,将“宽度”设置为“1.5磅”,在“预览”区内 只选中上、下边框线,如图5.31所示。确认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边框设置。 (4)选中表格的第1行,再次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在“设置”列表框中选中 “自定义”,将“宽度”设置为“0.75磅”,然后在“预览区”内保留以前1.5磅的上边框, 只选下边框线,如图5.3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image057.png 图5.31 “边框和底纹”对话框(1) image059.png 图5.32 “边框和底纹”对话框(2) (5)完成三线表的创建后,再按格式要求添加所需文字,即可完成论文表格的制作(见 图5.33)。 表1 组织结构理论的比较 资料来源: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3. 图5.33 三线表 2.绘制表格 在Word 2010中,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指定行数和列数插入表格,还可以通过“绘制表格” 功能自定义插入需要的表格,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在“表格”选项组中单击“表 格”按钮,并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绘制表格”选项,如图5.34(a)所示。 (2)当鼠标指针呈铅笔形状时,在Word文档中拖动鼠标左键绘制表格边框,然后在 适当的位置绘制行和列。 (3)完成表格的绘制后,按键盘上的Esc键,或者在“表格工具-设计”选项卡中单击“绘 图边框”选项组(见图5.34(b))的“绘制表格”按钮,结束表格绘制状态。 image061.png (a)选择“绘制表格”选项 image063.png (b)打开的“绘图边框”选项组 图5.34 选择“绘制表格”选项及打开的“绘图边框”选项组 提示:如果在绘制或设置表格的过程中需要删除某行或某列,只需在“表格工具-设计” 选项卡中单击“绘图边框”选项组的“擦除”按钮,当鼠标指针呈橡皮擦形状时,在特定 的行或列线条上单击即可。在键盘上按Esc键,可以取消擦除状态。对于表格线型、粗细、 颜色,也可以在“绘图边框”选项组中进行设置。 3.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Word 2010中内置了多种表格样式,如果这些表格样式依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可以 新建或在原有表格样式基础上创建最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表格样式。新建表格样式的具体 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插入任意表格,在打开的“表格工具”功能区中切换到“设 计”选项卡,然后在“表格样式”选项组中打开表格样式下拉列表,选择“新建表样式”选项, 如图5.35所示。 (2)在打开的“根据格式设置创建新样式”对话框中,在“名称”编辑框中输入新样 式的名称,“样式类型”下拉列表选择默认的“表格”选项。单击“样式基准”下拉按钮, 选择最接近实际需要的Word 2010内置表格样式。在“将格式应用于”下拉列表中选择“整 个表格”选项,然后分别设置字体、字号、表格边框样式、边框颜色、底纹颜色等格式。 完成格式设置后,选中“基于该模板的新文档”复选框,并单击“确定”按钮。 (3)成功创建新的Word表格样式后,即可在“表格样式”列表框中查找并应用该表 格样式。 image068.png 图5.35 选择“新建表样式”选项 4.表格属性编辑 在表格中输入文本与在文档中输入文本的方法相似,对表格中文字的编辑与文档文字 也相同,均可在“开始”选项卡的“字体”选项组中设置字体、字号等。此外,在Word 2010文档中,如果所创建的表格没有完全占用Word文档页边距以内的页面,可以为表格 设置相对于页面的对齐方式,如左对齐、居中、右对齐。 编辑表格属性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并单击Word表格中的任意单元格。在“表格工具”功 能区中切换到“布局”选项卡,并在“表”选项组中单击“属性”按钮,如图5.36(a)所示。 (2)在打开的“表格属性”对话框中,在“表格”选项卡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 齐方式”选项区的对齐方式,如“左对齐”“居中”或“右对齐”。如果选择“左对齐” 选项(见图5.36(b)),并将“文字环绕”设置为“无”选项,可以设置“左缩进”数值(与 段落缩进的作用相同)。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 image068.png (a)单击“属性”按钮 image070.png (b)设置对齐方式为“左对齐” 图5.36 “表格属性”对话框设置 (3)切换到“行”选项卡,选中“指定高度”复选框,并设置当前行的高度数值。在“行 高值”下拉列表中,用户可以选择所设置的行高值为“最小值”或“固定值”。如果选择“最 小值”,则允许当前行根据填充内容自动扩大行高,但不小于当前行的行高值;如果选 择“固定值”,则当前行将保持固定的高度。选中“允许跨页断行”复选框则可以在表 格需要跨页显示时,允许在当前行断开。单击“上一行”按钮或“下一行”按钮,改变当 前行。 (4)切换到“列”选项卡,选中“指定宽度”复选框,并设置当前列的列宽数值。单 击“前一列”按钮或“后一列”按钮,改变当前列。 (5)切换到“单元格”选项卡,如果选中“指定宽度”复选框并设置单元格宽度数值, 则当前单元格所在列的宽度将自动适应该单元格宽度值。也就是说,单元格宽度值优先作 用于当前列的宽度值。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 5.插入行和列 在Word 2010中插入行和列可以在原有表格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例如,单击“布局” 选项卡下“行和列”选项组中的“在上方插入”按钮,如图5.37所示,即可插入一行。如 果要在表格最右侧插入一列,先选中最后一列,单击“布局”选项卡下“行和列”选项组 中的“在右侧插入”按钮即可。 image073.png 图5.37 单击“在上方插入”按钮 6.合并与拆分单元格 在Word 2010文档表格中,通过使用“合并单元格”功能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 元格合并成一个单元格或使用“拆分单元格”功能将一个单元格拆分成多个单元格,从而 制作出多种形式的Word表格。 1)合并单元格 图5.38 “合并” 选项组 用户可以在Word 2010文档表格中通过3种方法合并单元格,分别简述如下。 方法1:通过“合并”选项组实现合并单元格。选中准备合并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格,在“表格设计”功能区中切换到“布局” 选项卡,然后在“合并”组中单击“合并单元格”按钮,如图5.38所示。 方法2:通过快捷菜单实现合并单元格。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 选中准备合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格,右击被选中的单元格,在弹 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合并单元格”命令。 方法3:通过擦除表格线实现合并单元格。单击表格内的任意单元 格,在“表格设计”功能区中切换到“设计”选项卡,在“绘图边框”选项组中单击“擦除” 按钮,此时鼠标指针呈橡皮擦形状,在表格线上单击将其擦除。完成合并后,按键盘上的 Esc键或再次单击“擦除”按钮,取消擦除表格线状态。 2)拆分单元格 在Word 2010文档表格中,通过使用“拆分单元格”功能可以将一个单元格拆分成两 个或多个单元格。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单击表格中准备拆分的单元格,在“表格工具”功能 区中切换到“布局”选项卡,在“合并”选项组中单击“拆分单元格”按钮。 (2)在打开的“拆分单元格”对话框中,分别设置要拆分成的“列数”和“行数”, 并单击“确定”按钮。 7.表格文本的排序与计算 在Word 2010文档中,可以依照某列对表格进行排序,数值数据还可以按大小升序或 降序排列。借助Word 2010提供的数学公式运算功能,可以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包括加、减、乘、除及求和、求平均值等常见运算。如果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则需要使用公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在准备参与数据计算的表格中单击计算结果单元格, 在“表格工具”功能区的“布局”选项卡中单击“数据”选项组的“公式”按钮。 (2)在打开的“公式”对话框中,“公式”编辑框中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当前单元 格所在位置自动推荐一个公式,例如“=SUM(LEFT)”表示计算当前单元格左侧单元格的 数据之和。此外,还可以单击“粘贴函数”下拉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函数, 例如平均数函数(AVERAGE)、计数函数(COUNT)等。其函数括号内的参数包括4个, 分别是左侧(LEFT)、右侧(RIGHT)、上面(ABOVE)和下面(BELOW)。完成公式 的编辑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得到计算结果,如图5.39所示。 image076.png 图5.39 编辑函数公式所得到的结果 另外,还可以在“公式”对话框中的“公式”编辑框中编辑包含加、减、乘、除运算 符号的公式,如编辑公式“=4*5”,并单击“确定”按钮,则在当前单元格内返回的计算 结果为20。 5.1.10 图形 Word 2010的“图文混排”功能变得更为强大了,利用该功能可以将其他软件的图形、 表格、数据等对象插入到Word文档内,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Word 2010还提供了“绘图” 功能,供用户制作各种插图、标志时选用。 1.插入图片 Word 2010可以方便地将已有的图片和图形软件包中的图形插入到文档中。将存储在 某文件夹中的图片直接插入到文档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插入点移到文档中要插入图片的位置上,单击“插入”选项卡下“插图”选项 组中的“图片”按钮,如图5.40所示。 (2)在弹出的“插入图片”对话框中找到需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如 图5.41所示。 image078.png 图5.40 单击“图片”按钮 图5.41 “插入图片”对话框 2.插入剪贴画 在Word 2010中,可以将多种来源的剪贴画(包括从剪贴画网站提供者处下载、从网 页上复制或从保存图片的文件夹插入)插入或复制到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到文档的具体操 作步骤如下。 图5.42 “剪贴画”窗格 (1)将插入点移到文档中要插入剪贴画的位置上, 单击“插入”选项卡下“插图”选项组中的“剪贴画” 按钮,打开“剪贴画”窗格,如图5.42所示。 (2)在打开的“剪贴画”窗格中,在“搜索文字” 文本框中输入“科技”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完后,在 下方列表框中会显示符合条件的剪贴画,单击需要的剪 贴画,即可将其插入文档中。 3.图片文字环绕方式 默认情况下,图片将作为字符插入Word 2010文档 中,其位置随着其他字符的改变而改变,用户不能自由 移动图片。而通过为图片设置文字环绕方式,则可以自 由移动图片的位置。设置图片文字环绕方式的具体操作 步骤如下。 (1)打开Word 2010文档窗口,选中需要设置文 字环绕的图片。 (2)在打开的“图片工具”功能区的“格式”选项卡中,单击“排列”选项组中的“位 置”按钮,则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文字环绕方式。这些文字环绕方式包括“顶 端居左,四周型文字环绕”“顶端居中,四周型文字环绕”“顶端居右,四周型文字环绕”“中 间居左,四周型文字环绕”“中间居中,周型文字环绕”“中间居右,四周型文字环绕”“底 端居左,四周型文字环绕”“底端居中,四周型文字环绕”“底端居右,四周型文字环绕” 九种方式,如图5.43所示。 image080.png 图5.43 选择文字环绕方式 如果用户希望在Word 2010文档中设置更丰富的文字环绕方式,可以在“排列”选项 组中单击“自动换行”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文字环绕方式。“自动换行” 下拉列表中每种文字环绕方式的含义如下所述。 (1)四周型环绕:不管图片是否为矩形图片,文字以矩形方式环绕在图片四周。 (2)紧密型环绕:如果图片是矩形,则文字以矩形方式环绕在图片周围,如果图片是 不规则图形,则文字将紧密环绕在图片四周。 (3)穿越型环绕:文字可以穿越不规则图片的空白区域环绕图片。 (4)上下型环绕:文字环绕在图片上方和下方。 (5)衬于文字下方:图片在下、文字在上分为两层,文字将覆盖图片。 (6)浮于文字上方:图片在上、文字在下分为两层,图片将覆盖文字。 (7)编辑环绕顶点:用户可以编辑文字环绕区域的顶点,实现更个性化的环绕效果。 4.插入文本框 文本框是一种可以在其中独立地进行文字输入和编辑的图形框。在文档中适当地使用 文本框,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编辑功能。它就像一个盛放文字的容器,可以在页面上定位 并调整位置。利用文本框,还可以重排文字和向图形添加文字。在Word 2010文档中插入 文本框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光标置于需要插入文本框的文档中。 (2)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单击“文本”选项组中的“文本框”下拉按钮,在展开 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插入的文本框样式。根据文档需要,选择“绘制竖排文本框”选项, 即可编排竖排文本。 5.插入艺术字 艺术字是指特殊效果的文字,包括文字的特殊形状、旋转、延伸和倾斜等效果。艺术 字是一个文字样式库,用户可以将艺术字添加到 Word文档中以制作出装饰性的文字效果, 如带阴影的文字或镜像(反射)的文字。 在以前版本中,插入艺术字是按图形对象处理的,而在Word 2010中艺术字将作为文 本框插入,用户可以任意编辑文字。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插入点移到要插入艺术字的位置上。 (2)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单击“文本”选项组中的“艺术字”按钮,在展开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艺术字样式,选择其中一个样式,在文档的插入位置上会出现系统默 认的文字,将默认文字修改为需要的文字即可,如图5.44所示。 image083.png 图5.44 艺术字效果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格式”选项卡中“艺术字样式”选项组的“文本填充”按钮来 重新设置文字颜色。 6.插入图形 利用“插入”选项卡下“插图”组中的“形状”工具,可以轻松、快速地绘制各种图形, 并进行图形大小调整、旋转、颜色修改等。插入图形到文档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插入”选项卡下“插图”组中的“形状”下拉按钮,会展开如图5.45所 示的下拉列表,从中选择“基本形状”栏中的选项,在文档编辑区中绘制图形。 (2)选中图形,单击“格式”选项卡下“形状样式”选项组中的相应按钮,可以更改 “图形颜色”“形状填充”“形状轮廓”“形状效果”等。 image085.png 图5.45 “形状”下拉列表 7.插入SmartArt图形 Word 2010中还提供了SmartArt图形功能来表明对象之间的从属关系、层次关系等。 插入SmartArt图形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一个Word文档,切换到“插入”选项卡,单击“插图”组中的SmartArt按 钮,如图5.46所示。 (2)在打开的“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见图5.47)中,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层次结构”,单击“确定”按钮,然后返回文档中进行文字编辑即可。 image088.png image090.png 图5.46 “插图”组中的 图5.47 “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中的“层次结构”  SmartArt按钮 8.插入图表 在文档中插入数据图表,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分析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下面以制作一 个统计图表为例,介绍在Word 2010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图表的方法。 (1)启动Word 2010,新建“图表”文档,然后单击“插入”选项卡下“插图”组中的“图表” 按钮。在弹出的“插入图表”对话框中,在左侧列表框中选择“柱形图”选项,在右侧“柱 形图”选项区中选择“三维簇状柱形图”选项,如图5.48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image092.png 图5.48 “柱形图”选项区 (2)在生成图表的同时,系统会自动产生一个Excel表格,单击要输入数据的单元格 进行数据输入,图表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5.49所示。 图5.49 Excel表格和对应生成的图表 (3)如果需要交换行、列值,也就是以“班级”与“科目”互换的形式查看图表,则 可以选中图表,在“设计”选项卡下单击“数据”组中的“选择数据”按钮,在弹出的“选 择数据源”对话框中单击“切换行/列”按钮,单击“确定”按钮,查看图表效果是否将 行/列数据已互换。图表中一般需要添加图例,应单击“布局”选项卡下“标签”组中的“图例” 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在底部显示图例”选项,这样图例将显示在图标区底部。 选中图表,在“布局”选项卡的“标签”组中单击“图表标题”下拉按钮,在展开的下拉 列表中选择“图表上方”选项,为图表添加标题,如输入“10级学生三科平均成绩汇总”, 如图5.50所示。 050100 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大学英语 10级学生三科平均成绩汇总 1001班1002班1003班1004班 图5.50 为图表添加标题后的效果 5.1.11 创建目录 Word 2010提供了文档目录格式,套用这些格式可以手动添加目录。在本节实例“毕 业论文格式设置”中,可以在完成毕业论文后,通过对要包括在目录中的文本应用标题样 式(如标题1、标题2)来创建目录,目录截止到二级标题。Word会搜索这些标题,然后 在文档中插入目录。以这种方式创建目录的好处是,如果在文档中对标题进行了更改,可 以自动更新目录。创建目录的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手动创建目录。在论文中将光标定位于要插入目录的位置上,切换到“引用” 选项卡,单击“目录”组中的“目录”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手动目录”选项, 这时页面中出现目录的基本格式,将章节标题填写完整即可,如图5.51所示。 image094.png 图5.51 创建目录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利用它可以制作、维护、播放演示文稿,在制作时还可以在演示文稿 中插入音频、视频、图表、图形等对象,以增强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 本节先简要介绍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再介绍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对象的插 入与设置及幻灯片的播放技术等内容。 5.2.1 PowerPoint 2010 功能与窗口 PowerPoint 2010是一款用于制作、维护、播放演示文稿的应用软件,可在演示文稿中 插入和编辑文本、表格、图片、音频、视频、艺术字、公式、SmartArt图形等对象,并设 置幻灯片的切换和动画效果。本小节将介绍PowerPoint 2010的新增/增强功能和主窗口。 1. PowerPoint 2010新增/增强功能 与以往的PowerPoint版本相比,PowerPoint 2010界面外观更加漂亮且新增了许多功能, 使本款软件在感观、功能和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演示文稿制作方面,主要新增/ 增强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新增“动画刷”工具。 (2)增强的幻灯片切换功能,切换效果更丰富。 (3)强大的图像、视频处理功能。 (4)支持通过网络共同创作、共享和广播幻灯片。其具体体现在: ①“共同创作”功能可以让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同时编辑一个演示文稿,并借助 PowerPoint 2010软件进行即时通信。 ②Microsoft PowerPoint Web App 2010是一款基于Web端的PowerPoint联机软件,该 软件可以让用户借助浏览器查看、编辑或放映幻灯片。而Microsoft PowerPoint Mobile 2010 可以让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轻松地查看和编辑演示文稿。 ③“广播幻灯片”功能能够让其他用户借助网页浏览器通过互联网观看幻灯片放映效果。 2. PowerPoint 2010窗口 PowerPoint 2010窗口与以往的PowerPoint版本有较大不同,界面布局更加紧凑、简洁, 便于用户操作。PowerPoint 2010主窗口如图5.53所示。 单击“文件”选项卡,可以打开Microsoft Office 2010新增的Backstage视图,如图5.54 所示。用户可以借助该视图对整个演示文稿进行常规的操作,主要包括保存、打开、关闭、 信息、保存并发送等几个选项。 1)选项卡 Microsoft Office 2007将功能菜单改为选项卡,Microsoft Office 2010继续采用这种设 计风格,通过选项卡可以显示各选项组的按钮等。默认情况下,PowerPoint 2010窗口中包 含9个选项卡。 2)选项组 选项卡以“选项组”的形式管理命令,每个选项组由一组相关的按钮组成。例如,“插 入”选项卡包括“表格”“插图”“链接”等选项组。 3)“幻灯片/大纲”窗格 PowerPoint 2010启动后默认切换到普通视图,该视图左侧为“幻灯片/大纲”窗格, 其中包括“幻灯片”选项卡和“大纲”选项卡两个选项卡。“幻灯片”选项卡负责显示当 前演示文稿所有的幻灯片缩略图;“大纲”选项卡负责显示当前演示文稿的大纲内容。 4)幻灯片窗格 用户在幻灯片窗格中可以浏览、修改幻灯片内容,这是PowerPoint 2010的主要操作区。 image098.jpg 快速访问工具栏 幻灯片编号主题名称语言栏视图栏显示 比例 备注 窗格 幻灯片 窗格 使幻灯片大小 适配当前窗口 标题栏 选项卡 选项组 “幻灯片 大纲” 窗格 图5.53 PowerPoint 2010窗口 backstage视图 图5.54 PowerPoint 2010的Backstage视图 5.2.2 PowerPoint 2010主要视图 视图是文档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显示方式。PowerPoint 2010提供了多种视图,本小节着 重介绍5种视图: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备注页视图、阅读视图和幻灯片放映视图。 PowerPoint 2010窗口底部状态栏的右侧有4个视图按钮,分别对应普通视图、幻灯片 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和阅读视图,如表5.2所示。在“视图”选项卡下“演示文稿视图” 选项组中也有4个视图按钮,分别对应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备注页视图和阅读视图。 单击相应的视图按钮,即可进行视图切换。 表5.2 状态栏中的视图按钮 按 钮 视 图 名 称 按 钮 视 图 名 称 普通视图 幻灯片浏览视图 阅读视图 幻灯片放映视图 1.普通视图 普通视图是PowerPoint 2010中非常重要的视图方式,如图5.53所示。在普通视图中 可以查看幻灯片的内容、大纲级别和备注信息,也更便于编辑幻灯片。 1)“幻灯片/大纲”窗格 (1)“大纲”选项卡。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切换到“大纲”选项卡,演示文稿 将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以大纲形式显示幻灯片文本。 (2)“幻灯片”选项卡。切换到“幻灯片”选项卡,在“幻灯片/大纲”窗格中将显 示所有幻灯片的缩略图,以方便用户查看幻灯片的整体效果。 2)幻灯片窗格 在该窗格中可以显示当前幻灯片内容,还可以对文本、图片、表格、SmartArt图形、图表、 声音、超链接和动画等对象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3)备注窗格 在该窗格中可以为幻灯片添加备注信息。注意,在幻灯片放映时,备注信息不会显示 出来。 2.幻灯片浏览视图 单击“幻灯片浏览”按钮,演示文稿将以缩略图形式显示。在该视图中,幻灯片呈行 列排列,用户可以对其进行添加、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 3.备注页视图 在普通视图中,幻灯片窗格下方是备注窗格,可为当前幻灯片加入备注信息。单击“视 图”选项卡→“演示文稿视图”选项组→“备注页”按钮,幻灯片内容和备注信息将会以 页面形式显示。 4.幻灯片放映视图 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可以切换到幻灯片放映视图。该视图可以动态显示幻灯片, 包括显示文字、动画、声音效果、切换效果等。当演示文稿播放结束后或按Esc键,可以 退出幻灯片放映视图。 5.阅读视图 幻灯片在“阅读视图”中只显示标题栏、状态栏和幻灯片放映效果,该视图一般用于 幻灯片的简单预览。 PowerPoint 2010默认采用“普通视图”,如果想要设置其他视图为默认视图,可以单 击“文件”选项卡→“选项”命令,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在右侧“显示” 选项区下展开“用此视图打开全部文档”下拉列表,即可进行相应的设置。 5.2.3 PowerPoint 2010 文件操作 演示文稿是由一系列幻灯片组成的。每张幻灯片可以包括独立的标题、文本、图片等 对象,还可以为其设置丰富的切换效果和动画效果,从而更生动地展现演示文稿的内容。 本小节先来了解创建、打开、保存演示文稿的操作方法。 1.创建演示文稿 1)创建空白演示文稿 启动PowerPoint 2010后,系统会自动新建一个文件名为“演示文稿1”的空白演示文稿。 默认情况下,该演示文稿只包含一张标题幻灯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单击“文件”选项卡→“新建”→“可用的模板和主题”→“空 白演示文稿”选项,界面如图5.55所示,然后单击“创建”按钮,新建一个空白演示 文稿。 image001.png 图5.55 利用“文件”选项卡新建“空白演示文稿” 2)利用模板或主题创建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提供了丰富的演示文稿模板和主题以供用户选择,如图5.55所示。在 “可用的模板和主题”选项区中,选择“样本模板”“主题”“我的模板”等选项,即可 利用在本地计算机存储的模板文件创建演示文稿。 如果想要从网络上获取模板,可以在“Office.com模板”选项区中选择模板类别,再 选择所需的模板,然后单击“下载”按钮,将模板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后再创建演示文稿。 2.打开演示文稿 双击演示文稿文件图标可自动运行PowerPoint 2010并打开演示文稿,也可以通过单击 “文件”选项卡→“打开”选项,在“打开”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打开的演示文稿,单击“打 开”按钮来实现。 3.保存演示文稿 以下4种方法均可以进行演示文稿的保存。 方法1:单击“文件”选项卡→“保存”选项。 方法2: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上单击“保存”按钮。 方法3:按Ctrl+S快捷键。 方法4:按Shift+F12快捷键。 如果第一次保存演示文稿文件,将弹出“另存为”对话框,操作方法与Word中保存 文件方法相同。默认情况下,PowerPoint 2010将文件保存为 PowerPoint演示文稿(扩展名 为.pptx)。若要以其他格式保存演示文稿,可以展开“保存类型”下拉列表,然后在其中 选择所需的文件格式进行保存。 5.2.4 PowerPoint 2010 基本操作 演示文稿在演讲、教学、产品演示等方面有较广泛应用,因此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PowerPoint是一款非常实用的软件。与早期PowerPoint软件相比,PowerPoint 2010操作更 加灵活、简单。本小节将详细介绍幻灯片的基本操作。 1.插入幻灯片 将光标定位在需要插入新幻灯片的位置上,在“开始”选项卡下“幻灯片”选项组中 单击“新建幻灯片”按钮(见图5.56),展开新幻灯片的版式列表,单击所需版式,完成 幻灯片插入操作。 图5 图5.56 “开始”选项卡 2.幻灯片编辑与设计 文本是幻灯片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PowerPoint 2010中,文本的操作与Word中的操 作相似。 1)设置文本格式 在“开始”选项卡中的“字体”和“段落”两个选项组中可以对文本的字体、字形、字号、 颜色、段落格式等进行设置,如图5.57所示。 image003.png 图5.57 “字体”选项组和“段落”选项组 (1)更改字体、字形和字号。选择要修改的文本,单击“开始”选项卡→“字体”选 项组中的字体、字形、字号等命令按钮进行设置,或单击“字体”选项组右下角的弹出对话框按钮 按钮, 在弹出的“字体”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如图5.58所示。 image005.png 下画线颜色 图5.58 “字体”对话框 (2)更改段落格式。选取要修改的段落,在“开始”选项卡→“段落” 选项组中可以 进行对齐方式、缩进、分栏、项目符号和编号、行距、文字对齐方式等设置,也可以单击“段 落”选项组右下角的弹出对话框按钮 按钮,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如图5.59所示。 image006.png 图5.59 “段落”对话框 2)设置幻灯片背景 幻灯片的背景颜色、填充效果、背景图片都可以修改。默认情况下,PowerPoint 2010 提供了12种背景样式,只要单击“设计”选项卡→“背景” 选项组→“背景样式”按钮, 展开的下拉列表如图5.60所示,在其中单击所需背景样式即可应用。 image007.png 图5.60 背景样式 3)设置背景格式 背景格式可以通过单击“设计”选项卡→“背景”选项组→“背景样式”按钮→“设 置背景格式”选项,打开“设置背景格式”对话框进行设置。在幻灯片非占位符区域上右击,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背景格式”命令,也可以弹出该对话框。 5.2.5 主题与母版 PowerPoint 2010可以通过更换主题或母版,使幻灯片具有统一、美观的展示效果。 1.主题 主题包括对幻灯片颜色、字体、背景、风格等方面的设计。PowerPoint 2010提供了丰 富的主题,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主题库,也可以自定义主题。主题的应用与修改操作基本上 是在“设计”选项卡中完成的,界面如图5.61所示。 image009.png 图5.61 “设计”选项卡 1)应用内置主题 在“设计”选项卡的“主题”选项组中展示出了PowerPoint 2010提供的所有内置主题 效果,单击某一个主题,该主题会被应用到整个演示文稿。 2)修改和自定义主题 如果对内置的主题效果不满意,可以通过“主题”选项组的“颜色”“字体”“效果”3个 按钮进行修改。以修改颜色方案为例,单击“主题”选项组右侧的“颜色”按钮,从弹出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新的颜色,演示文稿将应用新的颜色。“字体”和“效果”的修改操作与此相似。 此外,还可以自定义主题效果。例如,自定义“颜色”方案,可以单击“颜色”→“新 建主题颜色”选项,弹出“新建主题颜色”对话框,重新定义文字背景颜色、强调文字颜色、 超链接颜色等,单击“保存”按钮,该配色方案将会出现在“颜色”下拉列表中。 3)保存主题 展开“主题”效果列表,选择“保存当前主题”,在弹出的“保存当前主题”对话框中输 入新主题名称,单击“保存”按钮。保存后,该主题文件还可以应用于Word文档和Excel文档中。 2.母版 母版是一种特殊的幻灯片模板,由标题、文本、页脚、日期和时间等对象的占位符组成, 存储了幻灯片的字体、字号、配色方案等样式信息。如果修改母版样式,将改变所有基于 该母版建立的演示文稿的样式。 1)母版类型 PowerPoint 2010提供了3种母版视图,分别是幻灯片母版、讲义母版和备注母版。 (1)幻灯片母版:幻灯片母版通常用来设置整个演示文稿的格式,它控制着包括文本、 字号、颜色、项目符号等在内的所有幻灯片组成对象的样式。单击“视图”选项卡→“母 版视图”选项组→“幻灯片母版”按钮,即可切换到幻灯片母版视图,如图5.62(a)所示。 单击“关闭母版视图”按钮,即可结束幻灯片母版编辑状态。 (2)讲义母版:演示文稿可以以讲义的形式打印输出,讲义母版主要用于设置讲义的 格式。单击“视图”选项卡→“母版视图”选项组→“讲义母版”按钮,即可切换到讲义 母版视图,如5.62(b)所示。单击“文件”选项卡→“打印”→“设置”→ “讲义”, 在窗格右侧可以显示讲义的打印预览效果,每页可以选择1张幻灯片、2张幻灯片、3张幻 灯片、4张幻灯片、6张幻灯片或9张幻灯片等预设打印模式。 (3)备注母版:①备注母版主要用于设置备注页的格式,如图5.62(c)所示。②单 击“视图”选项卡→“母版视图”选项组→“备注母版”按钮,即可切换到备注母版视图。 ③幻灯片放映时,备注信息不显示在幻灯片中,但是可以将备注信息打印出来。④若要打 印备注信息,可以单击“文件”选项卡→“打印”→“设置”→“备注页”进行设置。 幻灯片母版 讲义母版 备注页视图1 (a)幻灯片母版视图 (b)讲义母版视图 (c)备注母版视图 图5.62 母版 2)页眉/页脚、日期/时间和幻灯片编号 幻灯片中经常使用页眉/页脚、日期/时间、幻灯片编号等对象,母版为这些对象预留 了占位符。但默认情况下,在幻灯片中并不显示它们。若要显示页眉/页脚、日期/时间和 幻灯片编号等信息,只需单击“插入”选项卡→“文本” 选项组→“页眉和页脚”按钮/ “日期和时间” 按钮/“幻灯片编号” 按钮,在弹出的“页眉和页脚”对话框中勾选相应 的选项即可。 5.2.6 对象插入与设置 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表格、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视频等多种对象,从而使幻灯 片的展示效果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PowerPoint 2010中增强了图片处理、音/视频编辑、 SmartArt图形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能够使演示文稿更具表现力。 PowerPoint 2010的“插入”选项卡如图5.63所示,其中包括“表格”“图像”“插图”“链 接”“文本”“符号”“媒体”7个选项组,借助它们可以将多种对象插入到幻灯片并进行设置。 image011.png 图5.63 “插入”选项卡 1.常用对象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常用对象包括表格、图表、图片、剪贴画、形状、SmartArt图形、 文本框、艺术字等。在PowerPoint 2010中插入常用对象的操作方法与Word中类似,下面 将分别介绍它们的插入方法。 1)表格和图表 (1)插入表格。PowerPoint 2010完全可以不依赖其他软件独立制作表格。只要单击“插 入”选项卡→“表格”选项组→“表格”按钮,在下拉列表中进行相应的操作便可插入新表格。 (2)插入图表。Excel图表将数据图形化,可以更直观地显示数据,使数据的比较或 变化一目了然,更容易表达用户的观点。在PowerPoint 2010中插入图表的操作方法是:单 击“插入”选项卡→“插图”选项组→“图表”按钮,弹出“插入图表”对话框,选择需 要的图表类型,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启动Excel;修改Excel中的数据并关闭Excel, 即可完成图表插入操作。 2)图片和剪贴画 在PowerPoint 2010中可插入图片或剪贴画,现在分别介绍它们的插入方法。 (1)插入图片。单击“插入”选项卡→“图像”选项组→“图片”按钮,弹出“插入 图片”对话框,选择所需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右侧的下拉箭头,选择插入方式,即 可完成图片插入操作。图片的3种插入方式有所不同,以下将予以区分。 ①“插入”:在幻灯片中添加图片的副本。 ②“链接到文件”:在幻灯片中添加一个指向图片的链接,该链接是图片的唯一来源。 如果图片存储位置发生变化,图片显示为插入图片-差号 。 ③“插入和链接”:既会链接到图片,也会在文件中添加图片的副本。 (2)插入剪贴画。PowerPoint 2010内置了大量的剪贴画,用来装饰演示文稿。单击 “插入”选项卡→“图像”选项组→“剪贴画”按钮,打开“剪贴画”窗格,在该窗格的“搜 索文字”中输入剪贴画关键字,如“电脑”“人物”“运动”等,单击“搜索”按钮,搜索 出与关键字相关的剪贴画后,单击所需剪贴画即可完成插入操作。 图片或剪贴画插入到幻灯片后,会显示“格式”选项卡,如图5.64所示。在该选项卡中, 可以设置图片、剪贴画的格式。 image013.png 图5.64 “格式”选项卡 3)形状和SmartArt图形 (1)插入形状。在PowerPoint 2010中可以插入线条、箭头、流程图、标注等形状。单击“插 入”选项卡→“插图”选项组→“形状”按钮,展开的下拉列表如图5.65(a)所示,在其 中选择所需的形状,当鼠标变成“+”时,即可在幻灯片中绘制形状。绘制完成后,可以在 “格式” 选项卡中设置形状的样式。 (2)插入SmartArt图形。组织结构图是以图形方式表示组织的管理结构,如教学内 容的章节关系、公司内部上下级关系等。PowerPoint 2010中的SmartArt图形工具是制作组 织结构图的便利工具。单击“插入”选项卡→“插图”选项组→SmartArt按钮,弹出的“选 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如图5.65(b)所示,选择所需的组织结构,单击“确定”按钮, 然后在打开的“在此处键入文字”窗格中输入所需文本。将SmartArt图形添加到幻灯片后, 会显示“设计”选项卡,可以在该选项卡中修改SmartArt图形的层级关系、图形布局、样式等。 形状 image015.png (a)“形状”下拉列表 (b)“选择SmartArt图形”对话框 图5.65 插入形状和SmartArt图形 4)文本框和艺术字 (1)插入文本框。文本框是一种可以独立进行文字输入和编辑的 图形框,可移动、可调大小。在PowerPoint 2010中,利用文本框可以 灵活控制文字在幻灯片上的布局。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的操作方法 是:单击“插入”选项卡→“文本”选项组→“文本框”按钮,展开 的下拉列表如图5.66所示,在其中选择一种排版方式,然后在幻灯片 中绘制文本框。绘制完毕,文本框自动处于文本输入状态。 文本框的样式(例如边框、填充颜色、阴影、对齐方式等)都可 通过“格式”选项卡设置。 (2)插入艺术字。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是:单击“插入”选项卡→“文 本”选项组→“艺术字”按钮,在展开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所需的艺术字效果,在幻灯片 中会自动插入艺术字输入框,输入文字即可。艺术字的样式可通过“格式”选项卡进行修改。 2. 链接 在演示文稿中可以通过加入超链接和动作按钮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如单击超链接实 现幻灯片跳转、单击动作按钮运行程序等。下面介绍在PowerPoint 2010中如何设置超链接 和动作按钮(本操作主要在“插入”选项卡的“链接”选项组中进行)。 1)超链接 在PowerPoint 2010中,为了演示方便,通常把文字、图片、图形等对象设置为超链接。 例如,设置单击超链接可实现幻灯片的跳转、打开电子邮件/网页或现有文件等操作。 选中要添加超链接的文字、图片、图形等对象,单击“插入”选项卡→“链接”选项 组→“超链接”按钮(或选中要添加超链接的对象并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超 链接”命令),在弹出的“插入超链接”对话框中选择要跳转的目标位置,如图5.67所示,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超链接设置。切换到“幻灯片放映视图”,单击添加过超链 接的对象,即可实现跳转。 image017.png 图5.67 “插入超链接”对话框 文本框-1 图5.66 “文本框” 下拉列表 该对话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跳转目标位置。 (1)“现有文件或网页”。选择现有文件的存放位置或直接输入网址。当单击超链接 对象时,可以打开文档或网页。 (2)“本文档中的位置”。选择目标幻灯片的位置。当单击超链接对象时,可以实现 幻灯片的跳转。 (3)“新建文档”。选择该选项,设置新文档的名称和存储位置。当单击超链接对象 时,可以在存储位置上新建文档。 (4)“电子邮件地址”。 选择该选项,输入邮箱地址(例如,mailto:zhangsan@163. com)。当单击超链接对象时,可以打开电子邮件编辑工具。 若要再次编辑超链接,则选中超链接对象并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编辑超链接”命令,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进行编辑。若要取消超链接,则选中超链接对象并右击,在快捷菜单中 选择“取消超链接”命令。 2)动作按钮 在PowerPoint 2010中用户能够为文本、图片、图形、动作按钮等元素添加动作功能, 从而实现幻灯片跳转、声音播放、突出显示等效果。“动作按钮”是PowerPoint 2010预先 定义好的一组按钮,可以实现“开始”“结束”“上一张”“下一张”等操作。下面将以“动 作按钮”为例介绍动作设置的方法。 (1)添加动作按钮。单击“插入”选项卡→“插图”选项组→“形状”按钮,在下拉 列表的“动作按钮”类中单击所需的按钮类型,然后在幻灯片上直接拖曳鼠标,绘制按钮即可。 (2)设置动作。绘制完“动作按钮”后,将自动打开“动作设置”对话框,如图5.68所示。 在此对话框中,可以设置“单击鼠标”和“鼠标移过”的动作,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image019.png 图5.68 “动作设置”对话框 “鼠标移过”选项卡中各选项的功能如下。 ①“无动作”。选中该单选按钮,鼠标单击或经过对象时无动作。 ②“超链接到”。 选中该单选按钮,鼠标单击或经过对象时可以跳转到其他幻灯片。 ③“运行宏”。选中该单选按钮,鼠标单击或经过对象时运行宏。 ④“对象动作”。当插入对象为Word、PowerPoint、Excel等类型的文档时,可以设置 “对象动作”为“编辑”或“打开”。 ⑤“鼠标移过时突出显示”。勾选该复选框,鼠标单击或经过对象时对象动态显示边框。 除了“动作”按钮以外,为文本、图片、图形等元素也可以添加动作,方法是:选 中对象,单击“插入”选项卡→“链接”选项组→“动作”按钮,在弹出的“动作设置” 对话框中设置动作。 3.媒体 幻灯片放映时可播放视频、音频。与以往版本相比,PowerPoint 2010可以实现对音频、 视频进行简单编辑,该版本对多媒体的支持能力更为强大。幻灯片中可插入来自文件、剪 贴画和录制的音频文件,音频文件类型为.mp3、.wav、.mid、.wma等;插入的视频可来自 文件、网站或剪贴画,视频文件类型为.avi、.wmv、.swf、.mpeg、.asf等。要在幻灯片放 映时播放视频、音频文件,需提前在计算机中安装多媒体播放器。 5.2.7 幻灯片播放设置 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可以借助PowerPoint 2010进行幻灯片播放设置,具体包括幻灯 片切换设置、幻灯片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设置3个方面。 1.幻灯片切换设置 幻灯片切换方式是指放映时幻灯片进入和离开屏幕的方式,既可以为一组幻灯片设置 同一种切换方式,也可以为每张幻灯片设置不同的切换方式。PowerPoint 2010提供了丰富 炫目的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步骤也更加简单,演示文稿的画面表现力也更加强大。 幻灯片切换效果主要在“切换”选项卡中进行,界面如图5.69所示。 image020.png 图5.69 “切换”选项卡 1)设置切换效果 选择要设置切换方式的幻灯片,单击“切换”选项卡→“切换到此幻灯片”选项组→ “切换效果”列表框右侧下拉按钮,展开的下拉列表如图5.70(a)所示,从“细微型”“华 丽型”“动态内容”3类中选择所需切换效果,该切换效果将应用到当前幻灯片。若要为 每张幻灯片设置不同的切换方式,只需在其他幻灯片上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单击“效果选项” 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可以进行选择切换的方向、形状等设置。 若想要所有幻灯片应用统一的切换效果,可以在选择“切换效果”后,单击“计时” 选项组的“全部应用”按钮,如图5.70(b)所示。 image022.png image024.png (a)“切换效果”下拉列表 (b)单击“全部应用”按钮 图5.70 幻灯片切换效果 2)设置切换计时 在“切换”选项卡→“计时”选项组中,可以为幻灯片切换设置声音、换片方式、持 续时间等。 ①“声音”。设置幻灯片切换时的声音播放方式。在此可以选择PowerPoint 2010默认 提供的十余种音效,还可以设定声音的播放形式,例如,“播放下一段声音之前一直循环”“停 止前一声音”“无声音”。 ②“持续时间”。以秒为单位,设置幻灯片切换的时间长度。 ③“换片方式”。设置幻灯片是手工切换还是自动切换。如果选中“单击鼠标时”, 则在播放幻灯片时,每单击一次鼠标,就切换一张幻灯片;如果选中“设置自动换片时间”, 则需要在增量框中输入一个间隔时间,经过该时间后,幻灯片将自动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 2.幻灯片动画设置 PowerPoint 2010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动画效果,增强了幻灯片放映的趣味性。这些动画 效果的设置主要在“动画”选项卡中进行,如图5.71所示。 image026.png 图5.71 “动画”选项卡 下面介绍几种设置幻灯片中动画效果的操作方法。 1)添加动画效果 在演示文稿中,几乎可以为幻灯片上的所有对象添加动画效果。首先选中要添加动画 效果的对象,在“动画”选项卡→“动画”选项组中展开“动画效果”下拉列表,如图5.72(a) 所示。其中的动画效果可分为“无”“进入”“强调”“退出”4类,选择所需的动画效 果,即可完成动画添加。若取消动画效果,可以再次选中对象,选择动画效果为“无”。 若需要更加丰富的动画效果,可以参考如下方法操作。以“进入效果”为例,单击“动 画效果”下拉列表中的“更多进入效果”选项,弹出的“添加进入效果”对话框如图5.72(b) 所示,从其中选择更多的进入效果,单击“确定”按钮。此操作还可通过单击“高级动画” 选项组的“添加动画”按钮完成。 image029.png image031.png (a)“动画效果”下拉列表 (b)“添加进入效果”对话框 图5.72 添加动画效果 2)设置动画效果属性 动画效果的属性可以修改。例如,针对“彩色脉冲”效果可修改颜色,针对“轮子” 效果可修改“轮辐图案”和“序列”等。若要修改动画效果,可以在添加动画效果后,单击“效 果选项”按钮,选择所需的其他动画效果。 3)高级动画设置 (1)动画刷。PowerPoint 2010中新增了“动画刷”工具,该工具类似Word、Excel中 的“格式刷”工具,可以直接将某个对象的动画效果照搬到目标对象上,而不需要重复设置, 从而使得动画制作更加方便、高效。 “动画刷”的操作非常方便,选中某个已设置完动画效果的对象,单击“动画”选项 卡→“高级动画”选项组→“动画刷”按钮,再将鼠标移动到目标对象上单击,动画效果 就被运用到目标对象上了。 (2)触发器。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时,可以通过添加触发器来灵活控 制演示文稿中的动画效果,从而真正地实现人机交互。例如,利用触发器可以实现单击某 一图片出现该图片的文字介绍这样的动画效果。只需先设置文字介绍的动画效果,然后选 中文字介绍,单击“动画”选项卡→“高级动画”选项组→“触发”按钮,在下拉列表中 选择需要发出触发动作的图片名称即可,如图5.73所示。 动画--触发 图5.73 “触发”下拉列表 4)动画计时设置 PowerPoint 2010的动画计时功能包括计时设置、动画效果顺序及动画效果是否重复等 方面。 (1)显示/隐藏动画窗格。“动画窗格”能够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当前幻灯片中所有对 象的动画效果,包括动画类型、对象名称、先后顺序等。默认情况下,“动画窗格”处于 隐藏状态。单击“动画”选项卡→“高级动画”功能区→“动画窗格”按钮,可以控件显 示或隐藏该窗格。 图5.74 动画窗格 选中“动画窗格”中的任意一项并右击,如图5.74所示,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可以重新设置动画的开始方式、效果 选项、计时及执行删除操作等。“单击开始”是表示单击 幻灯片时开始播放动画;“从上一项开始” 表示“动画窗格” 列表中的上一个动画开始时也开始本动画;“从上一项之 后开始” 表示“动画窗格”列表中的上一个动画播放完成 后才开始本动画。 (2)计时选项设置。设置动画效果后,可以进行计时 设置。PowerPoint 2010中动画效果的“计时”设置包括开 始方式、持续和延迟时间、动画排序等,如图5.75(a)所示。 ①“开始”。用于设置动画效果的开始方式。 ②“持续时间”。设置动画的时间长度。 ③“延迟”。用于设置上一个动画结束和下一个动画 开始之间的时间值。 ④“对动画重新排序”。已设置动画效果的对象默认 会在左上角显示一个数字,用来表示该对象在整张幻灯片 中的动画播放顺序,若幻灯片中有多个动画效果,可以通过单击“向前移动”按钮或“向 后移动”按钮重新调整动画播放顺序。 若要设置更加复杂的动画效果,以劈裂效果为例,可以在“动画窗格”中选中对象并右击,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效果选项”命令或“计时”命令进行设置,如图5.75(b)所示。 image033.png image034.png (a)“计时”选项组 (b)“劈裂”对话框 图5.75 计时选项和效果选项设置 3.幻灯片放映设置 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通过放映幻灯片可以将精心创建的演示文稿展示给客户或观众。 下面介绍设置幻灯片放映操作方法(操作主要在“幻灯片放映”选项卡中进行)。 1)幻灯片放映方式 在“幻灯片放映”选项卡→“开始放映幻灯片”选项组中可以设置幻灯片的放映方式, 主要包括“从头开始”“从当前幻灯片开始”“广播幻灯片”和“自定义幻灯片放映”4种方式, 如图5.76所示。 image036.png 图5.76 “开始放映幻灯片”选项组 这4种幻灯片放映方式的功能如下。 (1)“从头开始”和“从当前幻灯片开始”:分别用于设置幻灯片从第1张幻灯片和 从当前幻灯片开始放映。 (2)“广播幻灯片”:该放映方式是PowerPoint 2010中的新增功能。“广播幻灯片” 可以让拥有Windows Live ID的用户利用Microsoft提供的PowerPoint Broadcast Service,将 演示文稿发布为一个网址,网址可以发送给需要观看幻灯片的用户。用户获得网址后,即 使计算机中没有安装PowerPoint软件,也可以借助Internet Explorer、Firefox等浏览器观看 幻灯片。 (3)“自定义幻灯片放映”:用来重新选择需要播放的幻灯片并定义为放映方案等。 2)放映设置 在“幻灯片放映”选项卡→“设置”选项组中,可以进行设置幻灯片放映、隐藏幻灯片、 排练计时、录制幻灯片演示等多种操作。 (1)“隐藏幻灯片”。若有的幻灯片在放映时不需要播放,可将它隐藏。 (2)“排练计时”。幻灯片放映时,PowerPoint会弹出计时器幻灯片放映-排练计时 ,记录每一 张幻灯片的播放时间。当幻灯片自动放映时,该时间可用于控制幻灯片的播放和动画效果 显示。 图5.77 “录制幻灯片演示”对话框 (3)“录制幻灯片演示”。该项是PowerPoint 2010的新增功能,是“排练计时” 功能的扩展。单击“录制幻灯片演示”按钮,从下 拉列表中选择“从头开始录制”或“从当前幻灯片 开始录制”,弹出的“录制幻灯片演示”对话框如 图5.77所示,在其中选择录制内容,单击“开始录制” 按钮。录制结束后,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可显 示每张幻灯片的演示时间。 5.2.8 演示文稿输出 1.打印输出 演示文稿不仅可以直接放映,还可以像Word、Excel文件一样打印输出,下面介绍有 关幻灯片打印输出的相关设置。 1)页面设置 单击“设计”选项卡→“页面设置”选项组→“页面设置”按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 如图5.78所示。在其中可对以下几项进行设置。 (1)“幻灯片大小”。幻灯片大小可设置为“全屏显示(4:3)”“A4纸张”“横幅” 等项。 (2)“宽度”和“高度”。当“幻灯片大小”选择“自定义”时,幻灯片的宽度和高 度可以任意设置。 (3)“幻灯片编号起始值”。用于设置幻灯片编号的起始值,默认从“1”开始。 (4)“方向”:用于将幻灯片、备注、讲义或大纲的方向设置为“纵向”或“横向”。 image039.png 图5.78 “页面设置”对话框 2)幻灯片打印 在PowerPoint 2010中,可以设置打印幻灯片、备注页和大纲。单击“文件”选项卡→ “打印”选项,即可打开Backstage视图进行打印设置。 (1)“份数”。用于设置打印数量。 (2)“打印”。用于启动打印操作。 (3)“打印机”。用于选择已连接的本地打印机或网络打印机。 (4)“设置”。用于设置幻灯片的打印范围、打印方式、彩色打印等。单击“整 页幻灯片”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可选择幻灯片打印方式、每页所需的幻灯片数、 幻灯片边框、打印质量等。 2.演示文稿的输出 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默认保存成扩展名为.pptx的文档,也可以另存为.ppt、.pdf、 .xml等多种文件格式。下面介绍PowerPoint 2010将演示文稿输出为视频和演示文稿打包的 操作方法。 1)保存为视频 单击“文件”选项卡→“保存并发送”→“文件类型”→“创建视频”选项,在右侧 窗格中会显示创建视频的说明信息,根据播放要求设置“放映每张幻灯片的秒数”,然后 单击“创建视频”按钮,如图5.79所示。设置完成后,演示文稿将导出为视频,默认格式 为.wmv。 image040.png 图5.79 创建视频 2)打包 “打包”就是将演示文稿及所需的链接文档、多媒体文件、字体等整合为一个独立文 件包的过程,从而方便用户复制到存储设备上,以便携带。演示文稿的打包可以使演示文 (5)在PowerPoint中,设置幻灯片背景的命令为 。 A.“文件”→“属性” B.“视图”→“背景” C.“插入”→“背景” D.“格式”→“背景” (6)在PowerPoint中,可以插入的声音文件类型为 。 A. AVI文件 B. WAV文件 C. BMP文件 D. EXE文件 3.操作题 在Word 2010中,插入一个5行4列的表格,设置列宽为第1列1.8cm、第2列3.5cm、 第3列4cm、第4列2cm,行高为固定值0.8cm;表头文字要求对齐方式为水平居中、字体 为华文行楷并加粗,表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均为五号;表格的外框线为2.25磅,内框线 为1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