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元
印次:1-7
ISBN:9787302335924
出版日期:2013.11.01
印刷日期:2018.12.19
图书责编:魏江江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详细介绍了恶意代码(含传统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防治技术,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恶意代码的产生机理、寄生特点、传播方式、危害表现以及防范和对抗等方面的技术。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恶意代码概述、恶意代码模型及机理、传统计算机病毒、宏病毒、特洛伊木马、Linux恶意代码技术、蠕虫、移动智能终端恶意代码、其他恶意代码、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常用杀毒软件及其解决方案、恶意代码防治策略。 本书通俗易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设计的教学实验覆盖了所有类型的恶意代码,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附带教学课件、实验用源代码以及辅助应用程序版本说明等内容,下载地址为www.tup.com.cn。下载并解压缩后,就可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系统管理员、计算机安全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如果希望加入教师微信交流群,请加微信:itbook8 如果希望加入教师QQ交流群,请加QQ:883604 加入时,请写明:“学校+姓名”,并写明“加入教师群”,只限教师。
恶意代码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军事战争、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双刃剑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一个非常狭义的定义,它仅仅概括了感染文件(可执行文件及数据文件)和引导区的恶意代码,无法描述各种新兴恶意代码的特征和内涵。鉴于此,本书采用“恶意代码”这个概念来概括书中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作者所在大学本科计算机病毒和恶意代码7年教学经验、5年研发基础,以及前期编写的3本教材。本书的前身《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第2版)》和《恶意代码防范》被多所高校作为教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这些教材也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材一等奖”。 本书重点分析恶意代码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实验的方式讲解常见恶意代码。在分析恶意代码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恶意代码的检测和清除技术。此外,还对预防恶意代码的策略和防治方案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分12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恶意代码概述,主要介绍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讲述恶意代码的关键历史转折点、技术分类、传播途径、感染症状、命名规则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 第2章恶意代码模型及机理,主要介绍恶意代码的理论模型,如基于图灵机、递归函数和传染病的数学模型,恶意代码的预防理论模型,传统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及工作机制等。 第3章传统计算机病毒,主要介绍在DOS、Windows 9x、Windows 2000平台下传统病毒的工作机制和编制技术,并以3种平台下的可执行文件结构为线索,在分析这些文件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不同平台的病毒编制技术。为了保证教材的系统...
1.1恶意代码的产生
1.2恶意代码的概念
1.3恶意代码的发展历史
1.4恶意代码的种类
1.5恶意代码的传播途径
1.6感染恶意代码的症状
1.6.1恶意代码的表现现象
1.6.2与恶意代码现象类似的硬件故障
1.6.3与恶意代码现象类似的软件故障
1.7恶意代码的命名规则
1.8恶意代码的最新发展趋势
1.9习题
第2章恶意代码模型及机理
2.1基本定义
2.2基于图灵机的传统计算机病毒模型
2.2.1随机访问计算机模型
2.2.2随机访问存储程序模型
2.2.3图灵机模型
2.2.4带后台存储的RASPM模型
2.2.5操作系统模型
2.2.6基于RASPM_ABS的病毒
2.3基于递归函数的计算机病毒的数学模型
2.3.1Adlemen病毒模型
2.3.2Adlemen病毒模型的分析
2.4Internet蠕虫传播模型
2.4.1SIS模型和SI模型
2.4.2SIR模型
2.4.3网络模型中蠕虫传播的方式
2.5恶意代码预防理论模型
2.6传统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2.6.1引导模块
2.6.2感染模块
2.6.3破坏模块
2.6.4触发模块
2.7习题
第3章传统计算机病毒
3.1引导型病毒编制技术
3.1.1引导型病毒编制原理
3.1.2引导型病毒实验
3.216位可执行文件病毒编制技术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