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280972
出版日期:2012.05.01
印刷日期:2012.05.21
图书责编:孙晓红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重点介绍了工厂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设计计算、供配电运行和管理。全书共分11章,包括供配电技术概论,电力负荷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电力线路,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电气安全、防雷和接地,电气照明,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训指导。 本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自动化类实用规划教材。本书按照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趋势,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及特点,实践技能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便于复习和自学,每章末附有小结和习题,书后列有附表。为便于教学,为教师免费提供了电子课件、实例库、习题库及习题答案下载。 本书面向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的高职高专学生,可作为应用型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技术、建筑电气、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及从事供配电系统运行管理或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白明,自动化专业博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授,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船舶工程学院机电系主任。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1991年1月又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吉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现场总线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多年从事煤矿供配电技术及电力系统监控、PLC集中与分散控制、非线性控制及智能控制类项目的开发及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国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基金项目和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参编教材2本;主持的LW1100型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项目、KJ19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项目在全国市场销售多年,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经贸委新产品奖及吉林省新产品二等奖、吉林省重点新产品等多项奖项。主要参与的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共计2项,其中一项为“船舶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机电系的项目具体负责人。
前 言 本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自动化类实用规划教材。由于高职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关键所在。为此,本书强调工学结合,反映在内容编排上,体现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实用性,将工厂供配电技术与实用的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全书既体现了供配电系统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密切结合供配电技术实际,把学生引入实际工作环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便于阅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图、表、文并茂,力求做到文字简洁明快、结构直观清晰。 本书共分11章,包括供配电技术概论,电力负荷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电力线路,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电气安全、防雷和接地,电气照明,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训指导。同时,涉及工程设计和计算的章节都配有例题,并且每章也都配有习题,以指导读者进行深入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技术、建筑电气、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作为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供配电运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免费电子教案,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学校,均可来电索取。 本书由白明编写第1、2、3、11章,王筱芳编写第5、8、9章,熊小艳编写第4章,陈子文编写第6、7章,刘新颖编写第10章。全书由白明整理并定稿。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王少华、陈爱国也参与了教材的部分编写工作,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
第1章 供配电技术概论 1
1.1 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 2
1.1.1 供配电的要求和课程任务 2
1.1.2 电力系统 2
1.1.3 供配电系统 5
1.2 电力系统的电压和供电质量 6
1.2.1 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 6
1.2.2 衡量供电质量的主要指标 8
1.3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及低压
?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11
1.3.1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
方式 11
1.3.2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14
1.4 电力负荷及其分类 17
1.4.1 按供电可靠性要求的负荷
分类 17
1.4.2 按工作制的负荷分类 18
本章小结 19
习题 19
第2章 电力负荷计算 21
2.1 负荷曲线 22
2.1.1 负荷曲线的分类 22
2.1.2 负荷曲线的有关物理量 23
2.2 三相用电设备组计算负荷的确定 24
2.2.1 需要系数法 25
2.2.2 二项式法 29
2.3 单相用电设备容量的确定 31
2.3.1 单相负荷的计算原则 31
2.3.2 单相设备组等效三相负荷的
计算 31
2.4 尖峰电流及其计算 32
2.5 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补偿 33
2.5.1 功率因数的计算 33
2.5.2 功率因数的作用及提高功率
因数的方法 34
2.5.3 功率三角形及人工补偿计算 36
2.5.4 并联电...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