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空间机器人:建模、规划与控制

国家863空间智能机器人重大项目任务设计总师,中国首个空间机器人工程型号项目总指挥基于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成,对空间机器人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著名空间机器人权威专家徐扬生院士作序并鼎力推荐。

作者:梁斌、徐文福
定价:198
印次:1-3
ISBN:9787302472582
出版日期:2017.12.01
印刷日期:2019.09.06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型号工程及其他国家级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空间机器人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包括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耦合特性、参数辨识、非完整路径规划、动力学奇异回避、非合作目标测量、自主捕获控制、协调控制、仿真及实验验证等。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于航天器维修维护、空间站建设、太空垃圾清理等所涉及的空间机器人技术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空间机器人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研发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more >

前 言 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以后,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步伐从未放慢,而是越来越重视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航天器不断发射入轨,为人类提供通信、导航、遥感等多种服务; 同时,人类已经或计划在太空建造各种空间站、太空望远镜、太阳能电站等大型、超大型的空间设施。然而,航天器由于故障、完全失效或任务结束而被放弃后,停留在空间将成为新的太空垃圾,不但占用了宝贵的轨道资源,还危及其他航天器的安全。随着大量人造物体进入太空,空间碎片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类进入和开发太空的步骤。因此,开展航天器维修维护、轨道垃圾清理及大型空间设施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些工作依靠宇航员来完成,其成本将十分高昂,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会给宇航员的空间作业带来巨大的威胁。用空间机器人代替宇航员进行太空作业不仅可以使宇航员避免在恶劣太空环境中工作时可能受到的伤害,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空间探索的效益。 鉴于空间机器人及其在轨服务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航天大国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已经或将要进行在轨演示验证,在不远的未来将达到实用化的目标。我们课题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持续支持下,开展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型号项目的研制。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研制的我国首个空间机器人系统已于2013年成功发射并开展了在轨维护技术科学试验,使我国一跃进入了世界空间机器人技术强国的行列。 相对于地面固定基座或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处于微重力状态,基座自由漂浮,机械臂的运动会导致基座的姿态和质心位置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又影响了机械臂末端的定位和定姿,使得相关的建模、规划及控制等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相比有极大的不同; 而且,为了确保空间机器人发射入轨后能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在发射前对关键的规划和控制算法进行充分的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而在地面进行空间环境的模拟和实验系统的建设也是极其复杂的。经过20多年不懈的努力,作者所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书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以为相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同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阐述。书中涉及的理论及方法大多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并已实际用于我国的航天型号项目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会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得到极大的提高,可用于解决航天器在轨制造、维修维护、太空垃圾清理、空间大型设施建设等所涉及的空间机器人技术方面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16章。第1章主要介绍空间机器人的概念、需求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2章为机器人运动学基础知识,包括机器人状态描述、正/逆运动学问题、DH及MDH建模方法和典型构型机械臂的解析逆运动学求解; 第3章介绍了机器人微分运动学及奇异分析的基础,包括速度级及加速度级微分运动学方程的推导、雅可比矩阵的计算、典型机械臂的奇异构型分析等; 第4章为机器人动力学基础知识,阐述了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拉格朗日法和牛顿欧拉法两种建模方法; 第5章介绍了空间机器人的感知手段,包括基座姿态敏感器、关节位置和力/力矩传感器、机器人视觉传感器和天基目标测量敏感器; 第6章论述了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建模方法,包括一般运动学建模方法和虚拟机械臂建模方法及应用; 第7章介绍了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通用动力学建模方法、动力学等价机械臂建模方法和多领域统一建模方法; 第8章阐述了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耦合的概念、建模及评估方法,定义了动力学耦合因子并用于减小扰动的路径规划和目标捕获后的鲁棒控制; 第9章阐述了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参数在轨辨识方法,实现了对基座、机械臂及目标卫星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所采用的基于等效单体及等效双体的辨识方法不仅可完整辨识系统的参数,还大大降低了计算量; 第10章介绍了空间机械臂路径规划的概念、关节空间路径规划以及笛卡儿空间路径规划方法,并针对具体任务进行了仿真; 第11章阐述了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非完整路径规划的理论依据、基于遗传算法的非完整路径规划方法,以及目标停靠与基座姿态重稳定中的应用问题; 第12章阐述了“奇异条件分离+阻尼倒数”的运动学奇异回避方法,以及将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奇异回避转换为实时的运动学奇异回避的算法; 第13章论述了空间机器人目标捕获的自主路径规划方法,包括基于位置和基于图像两种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第14章论述了3种典型的非合作目标自主识别与位姿测量方法,包括基于立体视觉的帆板支架识别与位姿测量、基于双目协作相机的通信天线支架识别与位姿测量,以及基于立体视觉的星箭对接环及喷嘴的识别与位姿测量方法; 第15章论述了空间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包括基于前馈补偿的协调控制,以及可同时实现最优交会与目标捕获的方法; 第16章针对空间机器人关键算法的验证和评估,论述了空间机器人系统全数学仿真、半物理仿真以及全物理仿真(即实验)等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673239,61573116,U1613227)、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以及深圳市空间机器人与遥科学重点实验室(ZDSYS20140512091043835)和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JCYJ20160427183553203、JCYJ20150529141408781)等课题的资助。本书的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作者梁斌、徐文福教授外,课题组的研究生仇越、杜晓东、史也、王学谦、胡松华、胡忠华、闫磊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对本书所参考的所有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梁斌教授总体负责本书的统筹规划和修订,重点编写了其中的第1、4、5、7、8、10、14、16章,徐文福教授重点编写了第2、3、6、9、11、12、13、15章,李兵教授、王学谦博士、胡忠华博士、牟宗高博士、闫磊博士等参与了本书的文字校阅工作。 由于空间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应用不断普及,对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新技术在不断地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影响,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仍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加之编写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些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作者 2017年10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高温气冷堆工艺热应用(英文版)

[德]库尔特·库格勒、张
定 价:468元

查看详情
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德]库尔特·库格勒、张
定 价:398元

查看详情
可穿戴式日常行为语义感知及增强方法...

王鹏、杨士强
定 价:59元

查看详情
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3版)

张礼 葛墨林
定 价:198元

查看详情
天然石墨的改性与应用

康飞宇
定 价:150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梁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导航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担任863空间智能机器人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重大项目任务设计总师,中国首个空间机器人型号项目总指挥。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研究员、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高级访问学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徐文福,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常务副会长,IEEE高级会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

  • 本书为迄今为止关于空间机器人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专著,涵盖了运动学、动力学、耦合特性、轨迹规划、协调控制、仿真与实验等主要内容,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所阐述的内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大多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或学术会议论文中,并已实际用于我国首个空间机器人型号项目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more >
  • 目录

      

    第1章空间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1引言

    1.2空间机器人的概念及分类

    1.3空间机器人需求分析

    1.3.1频繁的卫星失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3.2不断增长的轨道垃圾严重影响正常卫星的安全

    1.3.3大型空间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需求越来越紧迫

    1.3.4新型空间技术对在轨服务的推动

    1.3.5空间机器人代替宇航员是未来在轨服务的必然

    1.3.6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内容

    1.4载人航天器机械臂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航天飞机机器人SRMS

    1.4.2国际空间站机器人

    1.4.2.1空间站移动服务系统

    1.4.2.2日本实验舱遥控机械臂系统

    1.4.2.3欧洲机械臂系统

    1.4.3中国的舱外自由移动机器人系统EMR

    1.4.4中国的空间站机器人系统

    1.5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1.5.1已成功在轨演示的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

    1.5.2美国的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分析

    1.5.2.1轨道快车

    1.5.2.2机器人燃料加注实验

    1.5.2.3FREND项目

    1.5.2.4“凤凰”计划

    1.5.2.5大型望远镜及空间结构在轨服务计划

    1.5.2.6太空服务基地计划

    1.5.2.7在轨制造计划

    1.5.2.8美国在轨服务发展小结

    1.5.3日本的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分析

    1.5.4德国的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分析

    1.5.5欧洲空间局的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分析

    ...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