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蕴藏一方人文,古梅山巴陵行走全国,尝遍各地名肴和小吃及特色饮食。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数不尽的品食者,但真正意义上可以称得上美食家和品食家的人却极其稀少。很多美食著作把笔墨浪费在写“吃”和“食”的感观上,却很少谈到“味”和“品”的雅兴。味是美食本身的味道和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品是美食家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出他的闲情逸致和学识素养。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获,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一个“品”字既是作者的尝食素质,也是文章的精髓所致。在行走的美食路上,巴陵肆意的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挖掘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巴陵走在味觉的边缘,不为味觉所迷失,却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和姿态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历史!

方八另,笔名巴陵,男,湖南新化人,现居长沙,书评人,美食旅游专栏作家。出版有《秋声高处》、《村庄散记》、《尝遍大中国》、《一本书吃遍中国》等,撰有《湖南省旅游志》等著作,主编中国报纸副刊第一编辑丛书等十余种。�

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各地气候、土壤、雨量、阳光、经纬度不一,物产各异,各民族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累积,形成今天的饮食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就是饮食大军,他们为了生存和活命都要寻找可食之源,制作自己喜爱的和抗饥的食物来饱肚子。所以,我国美食源于民间,隐藏于民间,等待食客去发现和寻找。   我出生在古梅山深处,梅山饮食的奇异独特又古老原始,即有茹毛饮血也有精工细作,我在外旅食十余年里,发现湖广、云贵川等地都有梅山饮食的影子。梅山深处是个落后的深山沟,饮食没有被现代烹饪技法和现代化所取代,还是传统制作。   我是古梅山嫡系后裔,祖先由唐代迁徙至此,与梅山土著融合,并继承和发扬梅山血脉。父系为山主,拥有森林、土地、矿山;母系为茶农,以采茶、贩茶为业,到祖父和外祖父时代已经衰弱。祖父开荒垦地种植梅山五谷,我出生已有充足的粮食;外祖父春夏两季贩茶资江,游食资江沿岸和洞庭湖畔以及武汉,把好吃、爱吃、寻吃、做吃的习性传染给我。在父母的抚养下,我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能尝到祖父和外祖父喜爱的食物,特别是稀罕的肉类、鱼类、酒类和营养品,他们都让我尝、吃,并告诉我味道和吃法,也训练我的品味本领,这些童年的记忆非常深刻,让我成年之后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这些年受益匪浅。   十九岁,我离开梅山走进城市,纠缠我的难题是吃、喝,从小受梅山饮食的滋养,很难适应城市的面食和怪异的饭菜。城市的早晨是粉、面当家,中晚餐是五花八门的异地食物混杂,我如陷入荒岛,开始挨饿抵抗,接着是适应、顺从。身居城市,为了生存和饱肚子,不得不接受面食和其他...

暂无课件

暂无样章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梅山砧板肉 4

沅陵晒兰肉 6记忆里的红烧肉 7

萝卜丝扣肉 8

苗鱼 9

石鼓鱼 10

血粑鸭 11

猪血丸子 12

炖牛鞭 13

鱼嘴巴的冬天 14

豆腐年代 15

豌豆颠的颜色欲望 17

梅山雷打鸭 18

酱驴肉黄面 19

羊肉粉皮 20

格尔木烤羊杂 21

敦煌洋芋粉 22

过年腊肉 23

麻糖 24

酒蒜花 25

花猪肉,白辣椒 26

洋芋饭 27

三合汤 28

涟源珠梅鸡 30

宝塔鳝鱼 31

宜宾燃面 33

铎山牛席 34

山胡椒 35

武汉热干面 36

唆螺 38

平江炸肉 39

合拢宴 40

长沙瓿豆角 42

豆汁焦圈 43

狮子头 45

臭豆腐,臭豆腐 46

冻豆腐 49

三合泥 50

凤凰姜糖 51

湘西社饭 52

米豆腐 53

刨盐鱼 55

南京哧啦 56

江永田螺鸡 57

钱粮湖土鸭 58

兔丁虾 59

百味粉 60

益阳黄焖鸡 61

雪里冬笋腊牛肉 63

临澧钵子肥肠 64

江华豆腐酿 65

辰溪酸萝卜 66

四川黄油茶 67

剁辣椒鱼头 69

老北京炸酱面 70

品味南瓜 71

狗肉香 73

欢茶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