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要有精神生活的,即使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不例外。在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存在于风俗民情中:“礼失而存之于野。”传统习俗往往在某些边缘性的社会群体保存得很好,尤其在农村。风俗民情的代代相传,乃是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机部分,它给予了日常平庸的生活以光彩。
作家贾平凹说:“风俗民情这些东西都是人在吃饱饭以后人身上散发的一种活力,它依附在人身上的。就像农村做饭一样,没有火就没有烟。” “80后”的作者陈满意对此作了诠释,他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告诉了我们,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始终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巷子里男人们是村西头的大山,夏季常青冬季萧瑟”,他们“以生命的热情穿梭在岁月的长短之间”(《巷子里的男人》),“斯人已去,往事尘飞,只有那草尖上的灵魂和村庄依旧,有些熟悉、陌生。这一切透过时光,一点点成为岁月的背面。他们和野草的命运一样虽不辉煌,却同样坎坷;可以被遗忘,却不能被淹没。就像天上那些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星星,单独拿出来却看不见,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却能组成一条银河——这就是草、草民和村庄的历史” (《草尖上的村庄》)。 他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作者的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的村庄,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土地。自上大学后,他就离开了这块养育他的土地,由于拉开了距离,反而看出来故乡的“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他的故乡芒砀山位于安徽的北部,是皖、鲁、豫、苏交界处,是鸡鸣闻四省的地区。这里有着特有的自然风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高不过百米的芒砀山点缀其中,条条淙淙的小河和小河边茂密的芦苇滩相映成趣,夏天有布满枝头的桑葚,秋天有缀满树上的柿子。此外,这里还有着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日常生活风景线,如“把鹌鹑”“酱盐豆”“锔锅胡”“媒婆”“唢呐声”“吆喝声”,大有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异域风情的趣味。 巴乌斯托斯基在《金蔷薇》中也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含着果汁一样。”陈满...
2 秋天,敬重一株庄稼的生命高度
5 找一本书温暖乡村的这个冬季
7 跨进腊月门槛的年味儿
10 那年春节的麻雀饺子
13 行走在麦梢上的记忆
16 春来草暖泥土香
19 一爿小院锁清秋
21 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24 粘贴在季节深处的冬
26 大风吹雪盈空际
29 一簇春风小院中
31 芦苇是历史的边角料
36 天高云闲故里秋
39 吹进村庄的风
42 篱笆墙上溜走的岁月
45 乡村秋夜
48 田埂上的浮云
51 风筛过的五月
54 五月·麦地·乡村
57 想起乡间的吆喝声
60 睡在故乡的月光下
63 草尖上的村庄
66 乡村夏日
第二部分 人是行走的庄稼
70 锔锅胡
73 麻四
77 媒婆
80 巷子里的男人
82 捉蝉
85 苦难的历程
91 泥暖草生
94 人是行走的庄稼
97 遗忘在乡下的渡口
99 一春梦雨常飘瓦
102 穷亲戚
104 活成一盏煤油灯
107 霜落柿子红
110 在村子上空散步的唢呐
113 落寞渡槽
第三部分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118 最后一棵梧桐树
121 给母亲的过节费
123 父亲
126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129 娘穿双布鞋进城
132 母爱是看不透的温暖
134 母亲不认识“母亲”
137 母亲的猪年狗事
140 壶里酒淡父爱浓...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