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元
印次:2-3
ISBN:9787302413745
出版日期:2015.09.01
印刷日期:2017.07.27
图书责编:高屾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及进出口贸易的操作实务,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理论篇(从第一章到第十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概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出口鼓励和管制措施、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篇(从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的标的、贸易术语与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货款的收付、商品的检验、争议的处理、交易磋商和合同成立、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再版时对两大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和补充。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每章后面均附有本章小结、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理论篇配有阅读专栏,实务篇配有案例分析,最后附有常用单证。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经济贸易工作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课件下载地址:http://www.tupwk.com.cn。
蔡茂森,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贸易实务和产业经济方面研究。近年来,主要编著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务》 、《开放效率论》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其他课题的研究。在《财贸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工业管理工程》等经济和管理核心类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与跨国投资、国际商务谈判等。上海市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负责人。
前 言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纳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外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43030.4亿美元,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01—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7.9%,远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而要成为贸易强国仍然任重道远。今后,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会有更多的新问题,面临更多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既有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服务。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2011年,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国际贸易教学的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与2009年度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相配套的教材。经过数次重印后,近期又编写了该教材的第二版,新增了“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章内容,对其余各章内容也作了修订与补充,以期更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发展的需要。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经济贸易工作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分国际贸易理论篇和实务篇两部分。理论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分析了各种理论和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实务篇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阐述了国际上商品交换的操作过程,介绍了应该遵循的最新外贸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原...
第一节?重要概念 2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2
二、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2
三、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3
四、贸易差额 3
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4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4
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4
八、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5
九、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5
十、贸易条件 6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8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8
二、国际贸易的初步发展 8
三、“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9
四、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 10
五、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2
第三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13
一、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概况 13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概况 15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状况 16
[复习思考题] 18
[阅读专栏]贸易自由化的历史实践 18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1
第一节?重商主义 21
一、产生与发展背景 21
二、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22
三、重商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 22
第二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24
一、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 24
二、绝对优势论的论证步骤 24
三、举例说明 25
第三节?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 26
一、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论 26
二、比较优势论的举例 27
三、模型表述 28
第四节?新古典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29
一、封闭经济中的一般均衡 29
二、机会成本递增下的贸易利益 30
三、需求偏好不同下的贸易利益 31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 32
一、...